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6年5000倍 深挖“超人”李嘉誠的資本運作術

  來源:新財富雜誌公眾號

  李嘉誠一生在商場上長袖善舞,遊走於政商兩界,人脈極廣,曾兩次獲得鄧小平的接見。其資本運作技能也極為高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新財富過往對李嘉誠精妙的商業運作技能的研究報導。

  亞洲最傳奇的商業人物之一,李嘉誠要退休了。

  3月16日下午16時36分,長和(00001.HK)發布由李嘉誠個人簽署的公告稱,年屆90的主席李嘉誠即將卸任董事會主席一職,長子李澤钜接棒。

  李嘉誠本人則在3月16日長和系旗下四大公司長和(00001.HK)、長實集團(01113.HK)、長江基建(01038.HK)和電能實業(00006.HK)罕見同日舉辦的業績發布會上宣布了這一消息。

  長和公告中稱:“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宣布,本公司主席李嘉誠先生將於2018年5月10日舉行之本公司股東周年大會結束後,退任本公司主席、執行董事及薪酬委員會成員之職務。”

  往後,應董事會要求,李嘉誠同意出任公司資深顧問,冀為集團繼續作出貢獻,就重大事項提供意見。其顧問金為每年港幣5000元,與其現時收取之董事袍金相同。

  從3月16日長和旗下四大子公司宣布的業績來看,公司增長較為穩健。電能實業截至2017年12月31日年內收入為14.2億港元,同比增長10.25%。長江基建集團(00038.HK)2017年實現營業額316.42億港元,同比增加15.71%。長和(00001.HK)2017年度收益總額4148.37億港元,同比增9%。長實集團(01113.HK)2017年實現收入637.8億港元,同比減9%;股東應佔溢利301.25億港元,同比增55%。

  在具體的業務上,長江和記實業旗下有五大業務分支,包括電訊業務、零售業務、基建業務、港口業務和能源業務。李嘉誠在最新的主席報告中提到公司業績時稱,集團經營業務所在大部分市場,包括其消費者信心及開支之營商環境依然穩固。因此,集團所有核心業務繼續錄得穩定之基本盈利增長,除亞洲電訊業務為主要例外情況,因面對激烈之市場競爭,於2017年對集團之貢獻減少。由於赫斯基能源於2016年確認出售收益,其對集團本年度業績之貢獻亦相應減少。整體而言,赫斯基能源於2017年之經營表現大有改善。 

  龐大的商業帝國交接班工作不是那麽容易,謀略家李嘉誠早就做好了鋪墊,2012年李嘉誠就指定長子李澤钜為其繼承人,接掌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橫跨零售、港口、基建、電信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商業航母。從今年年初,直至長和旗下4大子公司同天公布業績,市場對這一消息也早有預期。投資者對李嘉誠退休的擔憂看起來非常有限。

  而在長和系股權圖上,李澤钜也早已是僅次於李嘉誠的主要持股人,直至2017年中報,旗下所有公司股權結構均無大的變動,李嘉誠仍然穩坐第一大股東的位置。李嘉誠退休之後,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是否會發生變化,尚不得而知。

  長和(00001.HK)股權結構(部分)

  回顧李嘉誠的商業軌跡,可謂傳奇。這位華人商界巨擘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的潮安縣,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全家逃難到香港;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1979年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1年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和太平紳士,1989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勳銜;1995年至1997年,李嘉誠擔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期以來李嘉誠穩坐香港富豪榜榜首,2018年其資產高達360億美元。2018年最新全球富豪榜中,李嘉誠以1900億元人民幣資產排名32。

  李嘉誠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李澤钜生於1964年,二子李澤楷生於1966年,都持有加拿大國籍,都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李嘉誠分配財產的方式,是一個給錢,一個給產業。其小兒子李澤楷接下父親的資金後,自主發展事業,偏重金融、科技;大兒子長期跟著李嘉誠的“垂簾聽政”,從事港口、地產、電信、基建、零售等傳統業務,並在李嘉誠90歲時正式接過家族產業接力棒,成為了長和新的話事人。李家第三塊資產是“李嘉誠基金會”,由李嘉誠自己掌控。

  李嘉誠一生在商場上長袖善舞,遊走於政商兩界,人脈極廣,曾兩次獲得鄧小平的接見。3月16日他在告別致辭時說:“投資者如果在1972年買入長江,今天的回報是1500倍,如果再加上收到的股息,回報已經超過5000倍。”可見其資本運作技能也極為高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新財富過往對李嘉誠精妙的商業運作技能的研究報導。

  01

  《運轉乾坤  透析李嘉誠世紀大重組》

  2015年2月號蘇龍飛/文

  被稱為“香港回歸17年以來最重大的企業事件”之長和系世紀大重組,令其當家人李嘉誠不可避免地被推上風口浪尖,有關“撤資”之猜疑再次席卷香江兩岸。

  然而,當我們逐一拆解整個交易的所有細節之後,無法得出“重組=撤資”的結論。就長和系此次重組本身而言,只是股權層面上的整合,實際資產及資金還是原封不動,唯一一筆550億港元現金的挪動也僅僅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體內循環。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重組之後,李氏家族在新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僅有30.15%。失去杠杆控股效應之後,其對長和系的控制力至少下滑30%,卻僅僅換取了7%的账面財富增值。李嘉誠為何會選擇大大弱化控制權的重組方案?

  在這個表面失衡的交易決策背後,實際是李氏家族“追求資產安全性”之訴求的最新深化——基於風險隔離目的的系統性預防措施。

  其一,通過重組,將控股公司設立在開曼群島,依靠離岸法區的法律靈活性,令長和系所有資產擁有多一層保障和緩衝;其二,將地產業務從整個多元化集團分離出去,目的也在於在地產與其他業務之間設立一道防火牆,一旦中國內地土地儲備佔93%的地產業務遭遇系統性風險,這道防火牆可以有效防止風險波及其他業務。

  從邏輯而言,李氏家族只有在預估到整體性潛在風險足夠大時,才有可能接受以控制力下降來換取安全系數提升的重組方案。以小的損失換取大的保障,這才是擁有華人首富光環的李超人的商人本色。

責任編輯:白仲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