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兩大頂級名校對決:投入運動和接受教育並不相悖

5月13日,CUBA上演兩場精彩的五道口德比。在CUBA東北區的男子組和女子組決賽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雙雙會師決賽。最終在女子組的比賽中,清華戰勝北大,而在男子組則是由北大戰勝清華,雙方各取一勝。

這兩所中國頂級名校,也再一次用行動告訴我們投入運動和接受教育並不相悖。

很多人認為投入運動和接受教育是相悖的,不可兼容的。然而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體育其實就是最好的教育。

就拿北大和清華來說,體育從建校伊始便注入了這所學校的精氣神當中。

北大方面:早在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時期,體育就一直是學校辦學宗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898年,梁啟超起草了京師大學堂章程,明確要求大學開設體育課程,《奏定學堂章程》將體操課列為全校必修課,由於當時受軍國民思想的影響,體操課分為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兩門,每周2—3學時。

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師大學堂舉辦了第一次全校運動會,發文告言:“蓋學堂之宗旨,必以造成人才為指歸,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體育而後為完備。”

此外,京師大學堂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了“體育是養成國民氣節的重要手段”的體育教育思想,將體育、教育與民族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以來,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育人理念。

而清華方面,由於學校建立伊始便是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準備的預備學校。所以,為了能夠適應全新的競爭環境,學生必須加強鍛煉,強健體魄。1912年周詒春出任清華副校長,確立了“德智體三育並重”的方針,把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放在重要地位,使清華成為中國最早設立正規西式體育的學校之一。

除了清華、北大之外,很多國內名校也格外重視學生體育及身體素質。就拿南開來說,上世紀四十年代,張伯苓曾發表演講,論述近代中華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貧、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過體育來根治。他認為,學校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在體德兼進,應“體”“育”並重。

實際上,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體育也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威靈頓公爵曾說過“滑鐵盧戰役取勝於伊頓公學的運動場上。作為英國貴族男校之翹楚,伊頓公學奉行的是最為傳統的英式紳士教育。英國普通中學的課程,在伊頓公學隻用二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學完。剩下的時間,學生被要求學習各類貴族運動,比如英國人熱衷的馬球、賽艇、擊劍等。

伊頓公學對體育高度重視,甚至發展出了這樣一句口號:“運動第一,學習第二”。這不能簡單理解為“男校”的特色,事實上,伊頓公學注重的是其背後的精神塑造作用,正所謂“體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個人的體育素質則更加成為評判一個人的基本衡量標準。

美國家長很清楚,孩子們的較量,最終是綜合能力的較量,而一個強壯的體魄,是所有的基礎。

在升學這件事上,體育對孩子來說也具有實際意義。如果一個高中生是校隊的明星球員,成績就算一般,那麽他上大學也基本不用愁了;如果成績還不錯,那申請名校和獎學金更是非常輕鬆。

正是由於全民都如此重視體育,近期在美國被曝光的大學體育教練賄選案才能引發如此廣泛和強烈的反應。

而在運動層面有著一技之長,或者說是運動員出身的人。他們往往也能在社會中脫穎而出。這其中有以下幾點原因:

他們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他們懂得如何去競爭;懂得團隊合作。這恰恰是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而在西方上層精英階層,也很少看到大腹便便的人。就拿達沃斯來講,這個世界經濟論壇最私密的會場,最高付費大佬們的專場,出席的人很多都是職業或業餘體育運動員出身!

的確,大多數西方,尤其是美國領導人都有體育上的一技之長,有的曾經入選大學的體育代表隊,有的是職業運動員出身:美國前任財長亨利.鮑爾森就曾是大學校橄欖球隊的明星球員,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樣游泳運動員,世界著名的金融機構黑石集團的創始人蘇世民,曾經是校長跑隊的隊員、美國總統川普曾是“紐約最好的棒球手”,大學一年級又成為學校橄欖球隊主力,後來改踢足球,還是校籃球隊出色的得分後衛。

不僅是運動員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學也注重培養有運動員背景的學生。我的分析是,運動員出身的人——專業運動員另說,因為他們需要異於常人的身體條件——一定具備有特殊的心理素質。

什麽心理素質?

首先,運動員是懂得如何去競爭的一群人。體育遊戲天生就帶有競爭性,運動員身處其中,天生要善於競爭、喜歡競爭。

其次,運動員要懂得團隊合作。即使是單人項目,如乒乓球、體操、跳水、田徑項目等,也同樣需要團隊配合,因為一個團隊裡有教練、營養師、陪練等,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到優異,才可能達到高水準的競技狀態。

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競爭和合作就是永恆的主題。這就是體育精神!人與人之間有競合,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存在競合,單靠一項是無法取勝的。而運動員身上是兩者兼備。

為什麽運動員出身的人在社會中往往脫穎而出?他們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一個能贏的團隊一定也是經歷過許多逆境的團隊,不可避免有過失望、恐懼、質疑、懊惱……尤其在千變萬化的比賽場上。

在競賽落後的情況下, 核心人物必須摒棄雜念,千萬不能糾結在“真慘、真倒霉”的心態上,也不能妄想一舉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個球,才能把握住贏回來的機會。這種機會往往轉瞬即逝,必須保持住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這恰恰是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正是因為了解運動員這些特徵,國外商學院特別青睞有運動背景的學生。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研:畢業20年後,哪些校友群體為母校捐款最多。結果出人意料,捐款最多的並不是學習最好的學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隊背景的學生,這些學生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都是最有集體榮譽感的。

牛津大學有個久負盛名的羅德獎學金,這項創立110多年的獎學金有四項招生標準,其中一項就是喜愛體育,最好有運動成就。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優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來領袖。

美國最負盛名的大學聯盟——常青藤聯盟最早就是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若乾所大學的美式足球運動體育聯盟,而非學術評比,比如奧數競賽的聯盟。而中國也曾經有過一段頗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華附中早在“ 文革”前,就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加入校隊,活躍於各種比賽,他們中成就了後來中國社會的精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