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份冬季運動指南 讓你躲過運動傷害

「來來,深呼吸,晨跑夜跑遊幾米,平板啞鈴劃船機,不達目的不放棄」的歌詞旋律傳遞了一種提倡運動的精神。雖然不少人能堅持運動,但一些錯誤的運動習慣和方式可能「暗藏殺機」,為疾病埋下隱患。

下面為大家盤點一些隱藏風險的運動方式,如果你經常做這些運動,建議馬上停止,重新選擇安全的運動項目。

4類運動有風險

撞樹,小心傷了臟器

在公園中,經常能看見一些人用後背或身體其他部位撞擊樹木,還有人用後背在樹榦上使勁摩擦。

這種頗受某些中老年歡迎的「撞樹功」,被認為能刺激穴位、經絡,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實際上,這種鍛煉方式不僅損壞樹木,對身體也有潛在危害。

從健身角度分析,撞樹能對背部肌肉、筋膜、骨骼等組織形成刺激,在調節身體肌緊張、維持平衡方面有一定促進作用。

然而,很多老人存在肌肉萎縮、骨量下降、平衡能力下降、血管脆性增加等問題。

如果撞樹力量過大、次數過多,加上衣服單薄、保護不足,可能會造成骨與軟組織損傷(皮下瘀血、肌肉挫傷、甚至骨折)。

如果動作失誤,還有向後跌倒的風險(扭傷、脫位、骨折、休克等)。

特別是患有嚴重心臟病、尚未明確診斷的脊柱病、內臟下垂、血壓過高、晚期腫瘤等的病人,不宜用此法鍛煉。

要想刺激背部經絡、肌肉,可採用按摩、針灸、火罐,以及腰背按摩器等,更有效、更安全。要想增加力量或改善平衡,可通過力量鍛煉和平衡練習達到目的。

過度爬山,委屈了膝蓋

爬山不僅可以增強心肺耐力,還能鍛煉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協調能力等。但爬山過度,可能會傷了膝蓋。

運動是否合適,關鍵看身體能否承受其負荷。一般來說,運動損傷主要由於使用頻率過高、超生理範圍活動、動作生物力學模式不當等造成。

普通人以健身為目的進行爬山時,注意不要長時間連續爬或跑步下山。上山時,要更多利用臀大肌發力伸髖,而不是一味地用股四頭肌用力。

因為攀爬時,大腿前面肌肉酸脹,臀大肌參與運動極少,膝關節長時間當「勞模」,局部負擔過大,就易引起關節傷痛。

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肥胖、骨質疏鬆、骨關節退化、X或O形腿等問題的鍛煉者,不建議爬山。

可以爬山的人群,也需做好以下防護工作:

1.進行相關醫學檢查,確定是否適合運動,以及可承擔的運動量。

2.對基礎運動模式進行檢查,了解是否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比如膝關節穩定性不足、膝內/外翻、踝關節靈活性不足等。

3.運動前熱身,運動後放鬆,以減輕疲勞,促進恢復。

4.爬山時建議使用登山杖、護具、支持帶,穿合適的服裝和鞋子。

倒走,搖搖晃晃很危險

生活中,不少人把倒走作為強身健體的鍛煉方式。

不過,如果方法不對,倒走非常容易造成意外傷害,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做好運動安全防護

高齡,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骨病重症和精神病患者,均不宜倒走。

倒走是反序反向運動,對平衡性、協調性和反應能力要求較高,加上無法通過眼睛觀察前進路況,易出現跌倒、碰撞等情況。

建議選擇平坦、封閉、軟硬適當、人較少的場地,為確保安全,最好結伴同行,一人倒走鍛煉,同伴正走觀察、及時提醒,兩人交替輪換。

最好穿平底鞋

倒走時人體重心偏後,穿平底鞋有利於感覺重心變化,降低摔倒幾率。

腰不好的患者倒走時,建議小步、慢速

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身體穩定肌肉(動作快易被其他肌肉代償,或對肌肉刺激不足),起到矯正姿勢、強製重心後移的作用。

因此,倒走時要讓腳跟踩實,動作慢而精準,膝關節適當彎曲,身體重心保持穩定。

在此提醒,倒走鍛煉因為速度慢、動作頻率低,所以強度不大,對體力要求不高。

對心肺功能的促進作用也較小(以有氧耐力鍛煉為目標時,運動需達到足夠的強度,才能收到顯著效果)。因此,倒走不能減肥。

卵石路,未必走出健康

人的足底有很多穴位和反射區,走鵝卵石路會對它們產生刺激,從而有利於人體內臟和大腦功能,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等。

為此,不少人喜歡光腳在小區或公園的鵝卵石路上走,甚至還有人專門購買了仿鵝卵石路的墊子在家中鍛煉。

這種鍛鍊形式本身無可厚非,但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最好穿軟底鞋或厚襪子,絕不建議光腳,時間不要太長,10分鐘左右即可,以免足底疼痛。

進行時要慢,注意全腳著地,以減輕對足底的刺激。鍛煉完後,應及時換洗襪子,保持清潔衛生。

需提醒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健身方式。

老人身體虛弱,常患有骨質疏鬆,在堅硬的鵝卵石路上光腳行走,可能加重足部勞損,引起跟痛症、跟骨骨刺、足底脂肪墊損傷、足底筋膜炎等。

如果平衡能力較差或地面濕滑,還可能摔倒,引起扭挫傷,甚至骨折。

如果存在膝/踝關節不穩,則易造成關節運動力線異常,導致下肢不等長、關節疼痛等。

另外,尖銳石頭可能會劃傷腳部,引起感染,糖尿病人尤其應避免。光腳走還可能傳染足癬。

對不宜此種鍛煉的人群來說,利用手或電動按摩器做足底按摩,能達到同樣的健身效果。

以發展心肺耐力為目標時,可選擇健步走、廣場舞、慢跑、游泳、固定自行車等方式進行鍛煉。

寒冬鍛煉需注意

冬季寒冷,鍛煉時稍不注意就適得其反,為了避免身體受傷,以下是冬季鍛煉的一些注意事項。

室外鍛煉要視氣象而定

以下幾種情況建議不要到室外鍛煉:

溫度低於零下10℃,氣溫過低不僅會使運動品質大大降低,還容易受傷。

大風天,這種環境下鍛煉,容易引起身體受涼感冒和皮膚乾裂。霧霾天,霧霾對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會誘發鼻炎、哮喘等。

熱身時間要長

冬季運動前的熱身活動一定要做得充分到位,否則很可能因為溫度低,人體肌肉伸展性降低,關節比較僵硬,而造成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等情況。

一般情況下,運動前的熱身活動在5分鐘左右,但冬天最好達到10~15分鐘。

熱身時最好先做動態拉伸,然後做一定強度的快走或慢跑等,直到微微出汗、毛孔張開為止。

衣服不能過緊或過厚,不要戴口罩

冬季鍛煉穿著衣物要輕軟,不能過緊,開始可以多穿一些,熱身到身體發熱並開始出汗時,再脫去多餘的衣服。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冬季跑步不要戴口罩。

因為多數口罩不夠透氣,跑步時空氣循環聚集在口罩內,不但新鮮氧氣不足,反而會吸入過多廢棄的二氧化碳,使人頭暈、氣短。

最好不用嘴呼吸

天冷時鍛煉應該主要用鼻子呼吸,不要張大嘴巴。

因為鼻黏膜的血管豐富,腔道彎曲,對吸入的冷空氣有加溫和濕潤的作用,可以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咽喉而引起呼吸道感染、喉痛和咳嗽等。

如運動量大,隻用鼻吸不能滿足供氧時,那就得藉助於口來幫助呼吸。

一般情況下,口張開,上齒輕觸下唇,舌微舔上顎,讓冷空氣經牙縫進入,經舌頭阻擋吸進,就不會嚴重刺激呼吸道。

運動量不宜過大

冬季鍛煉對人體的熱能消耗大,容易疲勞。運動時的時間和強度以人自感疲勞為第一原則,過於疲勞,人的抵抗力下降,不僅不能運動強身,反而會讓病原菌乘虛而入,得不償失。

運動量究竟應該是多少,可以根據自我感覺判斷。

經過鍛煉後,全身舒暢、精神愉快、體力充沛、睡眠良好,說明運動量掌握得比較適當。

如果鍛煉後感到十分疲勞,甚至在休息一夜後仍有疲勞感,並有頭暈、心慌、噁心、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睡眠不佳等癥狀,就說明運動量過大。

鍛煉完繼續活動10分鐘

結束鍛煉後不要急於休息,可以原地蹦跳踢腿。

這時注意全身要放鬆,兩臂自然抖動,兩腿交替前後左右自然擺動,然後抬膝俯身,兩手握拳或成刀形,捶打大腿和小腿肚,使肌肉充分放鬆。

放鬆時間一般為10~15分鐘,這樣能有效緩解肌肉酸痛,和熱身同樣重要。

回到室內後換上乾爽衣物

冬天身體熱量散失較快,放鬆完後儘快回到室內,擦乾汗水,換上乾爽衣物,並穿上外套保暖,以防體溫快速下降。

運動後多喝水

冬季氣候乾燥,人體內容易積一些燥熱,而且冬季空氣中濕度減少,容易引起咽喉乾燥、鼻子出血等癥狀。

再加上運動時流失的水分,會加重人體缺乏水分的反應,所以運動後一定要多喝開水。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