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飯後百步走"真的養生?記住,這些人一定不要,否則…

編輯:萬洋 編審:李薇 監製:胡武龍

早在上個世紀初,著名的心臟病學家,幾任美國總統的保健醫生懷特博士就第一個提出:從進化論角度看,步行是人類最好的運動,對健康有特殊益處。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

美國《預防》雜誌網站報導,當你開始邁開腿,散步一小時的時間內,身體便會發生一系列積極的生理變化

圖片/鄧丹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走路對健康的益處。常言道:「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散步一直被當做最簡單愜意的養生法。但要想達到鍛煉的效果,卻並不是隨便走走就好。今天,就教大家把握住這飯後散步裡的健康門道,讓你真正走出長壽!

5類人飯後散步要當心

飯後百步走,比較適合平時活動較少,特別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也適合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

這些人如果飯後散步20分鐘,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所以,「飯後」是在進食完20~30分鐘以後,而並非指飯後立即散步。除此之外,以下5類人飯後散步要當心!

1胃下垂患者

飯後立刻活動會增加胃部震動,加重腸胃負擔,使病情更嚴重。最好飯後先平躺10~20分鐘,散步也盡量避免。

2患冠心病、心絞痛的人

二附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陳琦提醒,進食後立刻進行大運動量活動,有可能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最好餐後1小時再散步,每次半小時,注意步速不要過快。

3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

飯後最好靜坐閉目養神10~30分鐘再散步,馬上散步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導致頭暈乏力,甚至昏厥。

4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

飯後立刻散步會增加胃腸蠕動,吃進去的食物對胃壁產生刺激,不利於胃黏膜修復。

5貧血、低血壓的人

飯後大量血液都供給胃部了,散步時很容易造成腦部相對缺血,出現頭昏、目眩,甚至昏厥。一般來說,這類人可選擇早起散步

散步,也要懂得「看人下菜碟」

走路,雖然每個人都會,但要想達到鍛煉的效果,需要加點技巧,並且不同的人群應採用不同的走路方式。

1. 體弱者甩開胳膊,大步跨

二附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朱美蘭建議,體弱者要達到鍛煉的目的,每小時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的太慢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全身活動,才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且時間最好在清晨和飯後進行,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2. 肥胖者長距離健步走

每日2次,每次1小時,步行速度要快些。這樣可以使脂肪燃燒,從而減輕體重。

3. 高血壓患者前腳掌著地挺起胸

高血壓患者走路,步速不宜快,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衝作用,要前腳掌先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處於不停的振動,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4. 冠心病患者緩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走路速度不宜過快,以免誘發心絞痛。應在餐後1小時後再緩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長期堅持可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形成,有助於改善心肌代謝,並減輕血管硬化。

5. 糖尿病患者擺臂甩腿挺起胸

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步伐盡量加大,挺胸擺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後1小時進行,以減輕餐後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

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該避開胰島素作用的時間,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6. 其他健康人群健步走

跑步承受不住,不如選擇健步走,既能強身健體,又可減輕對關節的損傷。長期堅持下去,其效果會優於跑步。

散步簡單,

貴在持之以恆,

下定決心堅持,

才能收穫良效!

轉給身邊人看吧!一起走起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