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生切忌七情過度!

一說七情、經常有人先回答喜、怒、哀、樂,其實中醫說的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只是中醫的一種習慣說法,並不代表人體的所有情堵。比如,中醫七情裡沒有後海,也沒有嫉妒,但有的人做事情就容易後悔,有的人的心強,這些也都非常不利於養生。

七情過度易傷臟腑

中醫認為,正常的情緒變化是人人都有的,但如果情緒過度,不論悲或喜,對身心都不好。《黃帝內經》就明確地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卒倒。《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則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意思就是說大怒可以引發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等。

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換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從而氣血和暢,心情舒暢。《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癥狀。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傷,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出現骨痠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陰血暗耗,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從七情過度傷害的對應臟而言,《黃帝內經》記載是「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

《黃帝內經》裡說「主明則下安」,意思是說心就好比一家之主,一個人情緒好,心理調解得好,其他的臟器都會好。反過來說,心情不舒暢,心理調節不好,神明就會受到影響,而主神明的心一旦受了影響,其他臟腑都不會安定,「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所以七情的自我調節非常關鍵。

健康生活要遠離肝鬱

所謂肝鬱,就是長時間的心情不舒暢又發泄不出來,從而引起的肝氣鬱結。從中醫理論分析,肝鬱可以導致濕鬱。因為氣機流通不暢,濕氣輸布不出去,鬱結在一起,結果導致濕鬱。氣鬱可以導致痰鬱,氣滯可以導致血淤,氣鬱時間長了可以化火。氣鬱實際上就是肝鬱,肝鬱可以導致木克土,木克土導致脾胃、胃腸等消化系統方面的疾患。肝鬱還可以導致「氣機不利,變證百出」,所以,中醫說「百病皆生於鬱」。

現代研究也證明,長期的憂鬱、精神不振,可以導致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舒張壓增高以後可以導致高血壓;消化系統出問題可以導致胃十二指腸潰瘍;內分泌系統出問題可以引起甲亢,女子月經不調等。同時,長時間的精神鬱悶,發泄不出來,還可以導致腫瘤、抑鬱症等疾病的發生。

要想健康養生,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調節的第一個方法是躲避,第二個方法是轉移。躲避和轉移其實就是中醫裡講的要將情緒釋放、發泄出來,要把情緒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現在有一個「生氣不要超過5分鐘」的建議,我覺得很好。心情不舒暢,就要想辦法發出來,並且要經常換位思考,多站別人的立場上想想,其實,有些事情就是由於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造成誤解而引起的。

七情過度易傷臟腑

中醫認為,正常的情緒變化是人人都有的,但如果情緒過度,不論悲或喜,對身心都不好。《黃帝內經》就明確地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是指過度憤怒可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臨床見氣逆,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卒倒。《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舉痛論》則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意思就是說大怒可以引發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等。

喜則氣緩,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換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營衛通利,從而氣血和暢,心情舒暢。《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癥狀。

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傷,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耗傷。

恐則氣下,是指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以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出現骨痠痿厥、遺精等症。

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氣。陰血暗耗,心神失養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氣機鬱結阻滯,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便會出現納呆、脘腹脹滿、便溏等症。

從七情過度傷害的對應臟而言,《黃帝內經》記載是「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

《黃帝內經》裡說「主明則下安」,意思是說心就好比一家之主,一個人情緒好,心理調解得好,其他的臟器都會好。反過來說,心情不舒暢,心理調節不好,神明就會受到影響,而主神明的心一旦受了影響,其他臟腑都不會安定,「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所以七情的自我調節非常關鍵。

健康生活要遠離肝鬱

所謂肝鬱,就是長時間的心情不舒暢又發泄不出來,從而引起的肝氣鬱結。從中醫理論分析,肝鬱可以導致濕鬱。因為氣機流通不暢,濕氣輸布不出去,鬱結在一起,結果導致濕鬱。氣鬱可以導致痰鬱,氣滯可以導致血淤,氣鬱時間長了可以化火。氣鬱實際上就是肝鬱,肝鬱可以導致木克土,木克土導致脾胃、胃腸等消化系統方面的疾患。肝鬱還可以導致「氣機不利,變證百出」,所以,中醫說「百病皆生於鬱」。

現代研究也證明,長期的憂鬱、精神不振,可以導致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舒張壓增高以後可以導致高血壓;消化系統出問題可以導致胃十二指腸潰瘍;內分泌系統出問題可以引起甲亢,女子月經不調等。同時,長時間的精神鬱悶,發泄不出來,還可以導致腫瘤、抑鬱症等疾病的發生。

要想健康養生,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調節的第一個方法是躲避,第二個方法是轉移。躲避和轉移其實就是中醫裡講的要將情緒釋放、發泄出來,要把情緒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現在有一個「生氣不要超過5分鐘」的建議,我覺得很好。心情不舒暢,就要想辦法發出來,並且要經常換位思考,多站別人的立場上想想,其實,有些事情就是由於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造成誤解而引起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