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食品輿情:“人造肉”來襲引發輿論熱議

一、輿情概述

近期,“人造肉”概念成為新風口,資本市場的高關注引發輿論熱議。所謂“人造肉”,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原料取自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植物蛋白的素肉,如國內素食餐館的“仿葷肉”;一種是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並在實驗室中把這些細胞培養、分化成各種肉類的細胞培植肉,如前段時間曝出的“人造牛排”。

此次事件起因於被譽為“‘人造肉’第一股”的美國Beyond Meat公司在當地時間5月2日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63%,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顛覆性的產品概念、良好的股市表現,加之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等名人的資本加持,“人造肉”迅速成為國內資本市場跟進及炒作的主要概念。

5月6日,A股市場千股跌停態勢下,“人造肉”板塊逆勢暴漲,且連漲多日,以致多家相關上市公司不得不發布公告,就企業自身實際經營情況與“人造肉”概念劃清界限,5月9日,“人造肉”板塊顯現下跌態勢。期間,資本市場“人造肉”板塊的波動情況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多家媒體參與報導。5月15日,#李嘉誠投資“人造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由“人造肉”引發的輿論關注及熱議由此可見一斑。

二、輿情分析

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統計,2019年5月2日至5月15日,共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35520篇次,以新聞報導(含資訊、網絡媒體、報刊)為主,微信和微博渠道位列二、三位,客戶端傳播量位列第四位。

圖 1 事件輿情走勢圖(部門:篇/次)

如圖所示,5月3日,因Beyond Meat股市表現相關信息傳入國內,輿情開始預熱;6日-10日,A股市場“人造肉”板塊進入“瘋狂”狀態,引發輿論熱議,多種觀點相互交鋒,如資本市場重點關注股價上漲及其後續波動、網民調侃或憂慮“人造肉”可能產生的影響、主流媒體理性看待“人造肉”的現行發展情況,輿情熱度持高位運行狀態,日報導量均超過2500篇次,其中,8日傳播量達5450篇次,成為此次事件輿情次峰值;11日-12日,輿情熱度走低;13日-15日,“人造奶”概念及“李嘉誠投資‘人造肉’”事件接連曝出,助推“人造肉”相關輿情熱度再度升溫,期間,評論性、反思性報導較多,15日的傳播量達7041篇次,成為此次事件輿情峰值。

圖 2 報導內容地域分布圖(部門:篇)

從報導內容的地域分布圖來看,該話題在北京、上海、廣東的提及率最高,輿情地圖顏色最深,三地的高提及率與當地經濟較為發達、網民參與度較高有關,北京的高熱度還與中央級媒體廣泛參與報導有直接關係,上海、廣東則與設置在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有一定關係。此外,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東部省份的提及率同樣較高,而中部地區的關注度則相對較低,西部地區關注度較高省份以西北的甘肅、西南的貴州為代表。

圖 3 媒體報導詞雲圖(左)網民關注詞雲圖(右)

根據詞頻分析,媒體報導和網民關注的關鍵詞雖有差異,但是其主要關鍵詞涵蓋的共性因素要更多一些,其中,“人造肉”“市場”“板塊”“公司”“三大股指”“漲停”“概念”“大盤”“股份”“滬指”“美國”等新聞報導及網民評論多次提及的關鍵詞主要反映了“人造肉”在資本市場掀起的浪潮,而這既是此次事件的始發及推動因素,也是輿論關注的焦點話題。此外,“工業大麻”“人造奶”等關鍵詞則反映了該類產品與“人造肉”之間的高關聯性,即工業大麻、“人造奶”、“人造肉”等相關概念或話題多來自於資本市場的炒作。

三、輿論觀點

相較資本市場“人造肉”板塊的“瘋狂”態勢,輿論場則表現的較為冷靜與克制,批評與質疑資本市場過度炒作“人造肉”概念、分析“人造肉”的現實發展情況及其未來應用場景成為相關報導的主要內容。

“人造肉”板塊上漲雖有資本炒作之嫌,但與市場看好其未來發展前景也不無關係。國盛證券認為,“人造肉”切合健康環保趨勢,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尤其是在國內高線城市具有較大發展空間。近年來伴隨人們生活水準改善以及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消費者開始接受“人造肉”這種新型食品。自媒體“吳曉波頻道”認為,“人造肉”技術為中國農業經濟和食品產業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未來五年或十年後,全球最大的“人造肉”或人造食品公司應該出現在中國。

儘管如此,資本市場涉嫌過度炒作“人造肉”概念,致使“人造肉”板塊“瘋狂”上漲,仍然是無法回避的問題。《證券日報》評論稱,人造肉從概念到研發生產上市,業內一直存在爭議,國內市場對於人造肉掀起的關注熱潮無疑是Beyond Meat上市帶來的效應,其國內行情國內僅是噱頭,而並未形成產業。新京報網評論稱,“古有撒豆成兵的傳說,在今天的A股市場上,‘撒豆成肉’的方式讓‘人造肉’概念橫空出世”;新京報網同時起底被列入A股的17隻“人造肉”概念股,發現大多數企業只因分屬於豆製品產業鏈,而被資本市場從豆製品概念炒作成“人造肉”概念,甚至部分與豆製品產業關聯十分勉強的企業也被納入其中。

中央及地方媒體多以客觀理性的維度看待“人造肉”及其發展趨勢,認為“人造肉”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仍面臨著產品質量存疑、消費場景不足等現實問題。《北京日報》援引資本人士分析稱,“人造肉”行業前景廣闊,但截至目前,人工培育的“人造肉”對人體的健康影響還頗有爭議。《科技日報》採訪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養東稱,多年來,“人造肉”仍然無法取代畜禽肉,反而是健康生態的畜禽肉越來越受歡迎,這說明,天然健康才是主流的消費觀。中國經濟網表示,拋開資本炒作的表象,“人造肉”是素食主義潮流發展的結果,伴隨食品加工技術進步發展起來,一大批國外企業推出了素肉漢堡、素腸、素肉餅等產品,這給國產大豆蛋白產業發展帶來了啟示;從目前世界範圍內肉類供求格局看,傳統肉類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加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短期內還難以改變,“人造肉”對傳統肉類的替代性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多有網民調侃稱,所謂“人造肉”並不稀奇,不過是“洋辣條”“豆腐乾”“素食肉”的“變形”,哪個70後、80後沒吃過呢?在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人造肉”永遠代替不了真正的肉類。

四、輿情點評

五一節後,“人造肉”板塊的“瘋狂”態勢是此次事件引發輿論熱議的導火索,而“人造肉”板塊能夠被國內市場確認為概念股,又與美國市場對“人造肉”概念的高認可有直接關係,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之間緊密的經濟關聯性。許多報導指出,此次“人造肉”板塊暴漲與前段時間發生的資本炒作工業大麻事件性質較為接近,除產品本身關涉的想象空間外,也不應忽視資本市場的炒作問題。有文章分析稱,前期板塊集體翻倍的豬肉概念股在本周卻大幅回調,同期大盤風險激增加劇投資者尋求食品消費概念的避險屬性,“人造肉”概念由此方才橫空出世。如此,繼工業大麻、“人造肉”之後,資本市場還會催生下一個概念“登陸”。

以此次事件為例,引導公眾理性看待某一新鮮事物的現實發展情況及其未來應用場景,或將成為應對資本市場過度炒作某一概念的主要路徑之一。“人造肉”板塊持續走高後,媒體開始就多個話題展開報導,主要包括:“人造肉”的性質、定義、生產加工環節、被資本看好的原因、產品存在的問題、與17家上市公司的關聯性強弱、國內市場的需求度及具體消費場景、如何理性看待“人造肉”食品及其概念、“人造肉”興起後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等,相關內容先後吸引較多網民的圍觀和討論,如關於“人造肉”與辣條、豆乾等國內同等產品的比較與調侃,多重影響合力助推“人造肉”概念及其熱度回歸常態。(高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