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100年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有能力改變預估結果

  2100年華北平原不再宜居?專家:我們有能力改變預估結果

  來源:張兆慧/中國科學報

  近日,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由於氣候變化和灌溉農業的發展,2070年至2100年,中國的華北平原可能因為極端熱浪而變得不宜居住,而這樣的熱浪對戶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帶來生命危險。這一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

  未來華北平原難道真將變得不再宜居?相關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預測結果仍未可知。

  溫度異常是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共同作用的結果

  據了解,研究人員按照現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水準,基於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型模擬的集合進行預測,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對大規模的灌溉農業模式有直接影響,會使得熱浪的強度更高。

  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灌溉可以冷卻地表溫度,增強地面空氣濕度,但隨著溫度升高,灌溉系統將導致更多的水汽蒸發,使得北方平原的空氣異常潮濕,從而提高熱浪的強度。因此,在溫室氣體排放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本世紀下半葉,華北平原可能會遭遇致命熱浪。研究同時表明,大面積的灌溉農業將濕球溫度直接提高了0.5攝氏度。

  然而,灌溉農業模式真的對熱浪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嗎?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灌溉農業模式僅僅改變了下墊面水汽的供應,熱浪主要是由特殊的地形和氣候造成的。“我們觀察近二三十年的氣候變化,發現風速呈降低態勢,蒸發從而變弱。此外,大氣環流自西向東,到達華北地區時呈下沉氣流,溫度升高,外加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等,多種因素的融合導致溫度升高。”梅旭榮向記者解釋。

  此外,中國天氣科學研究院氣候系統研究所劉伯奇表示,大氣環流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其影響的不僅僅是華北,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表現。而影響氣候的因素除溫室氣體排放、人類活動等外,還需要考慮自然變率的作用。

  “自然變率是地球系統的內部變化過程,既包含各種年際和年代際振蕩現象,也包含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和太陽常數改變造成的緩變過程,而非人類乾預。”劉伯奇說。

  提高人類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度

  該研究顯示,在超過35攝氏度“濕球溫度”的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類在無保護情況下無法在戶外存活6小時。高濕環境會阻止汗液蒸發,影響人的散熱機能,最終導致器官衰竭。

  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2030年至2050年間,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熱應激可能導致全球每年有3.8萬人死亡。

  “根據氣候變化和人口差異的極端情況預測,(受極端熱浪襲擊)每年死亡人數可能達到51795人。”論文合作者、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副教授郭玉明(音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中國天氣科學研究院氣候系統研究所副所長祝從文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論文通過氣候模型進行未來氣候變化預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同時也帶給我們一定啟迪,如何提高人類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度的問題值得關注。”

  但同時他指出,這僅僅是基於假設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的氣候模型預估。“事實上,自2015年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通過《巴黎協定》後,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視。未來氣候演變究竟如何,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而對於人類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度問題,祝從文告訴記者,中國已有學者對此進行研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高學傑和國家氣候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曾使用有效溫度這一指標,分析過去幾十年中國熱舒適度的變化,並對未來有效溫度變化進行集合預估,發現中國人口眾多,但分布並不均勻,同時未來人口總數和分布會發生進一步變化。

  為人類活動舉起警示牌

  該論文通過氣候模型預估,指出除非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在2070年至2100年間,華北平原的高溫高濕氣象將會頻繁出現。儘管是基於氣候模型進行的預測,但論文指出的潛在危險為人類活動舉起了警示牌。

  梅旭榮指出,儘管灌溉農業只是增加熱浪發生概率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單從農業灌溉模式來講,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我們可以全面發展節水灌溉,將傳統灌溉轉化為滴灌。”梅旭榮說。

  此外,針對今年的持續高溫氣象,祝從文表示,我國受東亞季風氣候影響,而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顯著的季節變化,夏季高溫是每年都會發生的氣候現象,今年只是較往年持續時間稍長而已,在2000年夏季也曾發生過,公眾不必為此恐慌。

  “儘管全球變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改變不了季風氣候的本質。此外,除卻人類自身的適應,通過國家相關政策調整產能的變化,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論文對未來預估的結果。”祝從文總結道。

責任編輯:陳合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