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2018年的三伏天有四十天,這意味著什麼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氣象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進入三伏天的那一天,叫做入伏;2018年入伏的時間是7月17日開始;

三伏天結束的那一天,叫做初伏;2018年入伏的時間是8月25結束,8月26日才算出伏。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乾支紀日法」,用10個天乾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乾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乾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比如2018年就有40天的三伏天,中伏長達20天。

初伏天:7月17日到26日;

中伏天:7月27日到8月15日;

末伏天:8月16日到8月25日;

也可以叫做:

初伏天:7月17日到26日;

中伏天:7月27日到8月5日;

潤中伏天:8月6日到8月15日;

末伏天:8月16日到8月25日;

現在還在初伏階段呢,如下圖所示。

有些人懂得用夏至的第三個庚日算入伏,計算初伏天的開始,然後就機械化的算初伏十天,中伏十天,末伏十天。

其實中伏天的時間段有可能是十天,或者二十天兩種情況的。

中伏自己做不了主,中伏是的時間長度,到底是十天還是二十天,還要看末伏天開始來定的。

末伏是在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算,之前的時間都歸於中伏天管。

頭尾的開始,定了中間的長度。

如果三伏天有三十天,那麼一年之中的炎熱階段就容易過去一些,如果三伏天有四十天,那麼悶熱的時間就長一些。

時間的長度擺在那裡,其實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中伏天也有20天。

但是2018年的氣象因素,還要考慮一個特徵就是今年的五運六氣就是火運太過之年。

本來火象就明顯,三伏天又長,那麼這個時間段的熱性疾病會很多啊。

人和各種生物都一樣,悶久了,熱久了就會發狂,煩躁,或者產生對應的疾病。

三伏天,有以下這些疾病,需要注意的,

1、中暑——體溫調節發生障礙。

2、心腦血管疾病——氣象炎熱,人體為了散熱會擴張體表血管,血液集中於體表,造成心臟大腦血液供應減少,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應。悶熱的氣象還會誘發心律失常、血壓升高,引起腦中風,心肌梗塞之類。

3、 腸胃病——夏季氣溫高、濕度大,細菌繁殖快。特別是為了消暑,人們喜歡吃冷飲、冷食。稍不注意,這些食物就會受到汙染,誘發疾病。

4、感冒發燒——除了感冒發燒等呼吸道常見病外,肩周炎、頸椎病、蕁麻疹等並=病,都是吹冷氣機惹出的禍。

5、皮膚病——伏天濕熱難耐,皮膚短時間內受到不同的刺激,導致皮炎、痱子、手足廯等皮膚病高發。

6、血熱、熱毒、熱性疾病。

稍安勿躁,潤潤燥氣,清清心,大家都不要把對方逼得太急,雖然全社會的經濟面都瘋了,人不要瘋。

關注三伏天,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