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信佛和學佛,究竟有什麽區別?

Q:

信佛和學佛究竟有什麽區別?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一生之中有機緣聽聞到佛法,並且相信佛法的人,並不是很多;能夠學習佛法,並依教奉行的人就更為稀少了。

也就是說,信佛的人雖然多,但真正能夠學佛的人卻很少,那信佛和學佛究竟有什麽區別呢?

1

信佛

就是相信佛,不排斥佛,覺得佛很神聖,很敬重佛。

很多信佛的人,是把佛教當成一種宗教信仰,把佛菩薩當成神靈,他們偶爾去寺院燒香拜佛,只是希望以此求得人天福報,獲得佛菩薩的保佑加持,或者把佛當成心靈上的寄托,生活中遇到困難了,跟佛傾訴一下,希望獲得心理上的安慰。

這類人的信仰,比較膚淺,非常表面化,非常功利化,容易走向迷信。

2

學佛

很多人把學佛當成很玄妙的事,其實並不是那樣。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依據佛的經典,佛的教導,把佛法運用在工作生活當中,運用在為人處世當中,這就是學佛。

並不是說學佛就必須出家,必須上佛學院才行。只要聽聞了佛法,然後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學佛,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佛。

以前想聽聞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去寺院才行,現在很方便了,電腦上就可以學,手機上就可以學,只要你想學,學佛的大門隨時為你敞開,網上想找哪部經典都有,想學哪個法門也都可以選擇。

真的是太方便了,關鍵是你肯不肯學。

3

隻信佛不學佛,不是真信

很多人信佛,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生活上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

經常有人拿電視劇《濟公》裡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當借口,在他們看來,信仰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我心中有佛就行了,我不乾壞事就行了,該幹啥還幹啥,兩者不相乾。

這種人的信佛,不是真信。真信哪有不真乾的?嘴上說相信老師,背後卻不按老師說的去做,和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叫相信老師嗎?這叫欺騙老師。

4

隻學佛不信佛,不是真學

有些人學佛呢,他不是想修行,也不是為了尋求解脫,而是把佛法當成一門學問,當成哲學,當成文學來看了,他是拿佛法來做研究的,是為了增長自己的知識,他並不是徹底深信佛法,只是抱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抱著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的心理,在佛法裡找點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是這種心理。

還有的人學佛,現在很多人都稱佛系,也有的叫小資佛法,就是把佛法當成心靈雞湯了,只是利用佛法來寬慰一下自己,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把佛法當成裝點門面、抬高自己學問修養的工具了。

這兩種人雖然學佛,嘴裡也可能說信佛,但在他們的內心裡,還是不相信佛,所以這不叫真學佛。

5

真正學佛,一定信佛

真正學佛,一定信佛;真正信佛,也一定學佛。

如果一個人真的學佛,能夠依教奉行,把佛講的經教落實在生活工作當中,落實在言語心行當中,那問都不用問,他必定信佛,沒有信佛的基礎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真正相信佛,相信佛說的一切佛法,那也一定會去努力的落實在生活當中,因為佛把宇宙的事實真相都告訴我們了,利害關係都講得清清楚楚了,你真相信佛,肯定不敢再乾壞事,再不敢犯錯誤了,肯定要精進修行,真正為了脫生死而學。

6

真學佛和真信佛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

真正的學佛修行,並不是刻意地追求什麽。從廣義來講,修行就是一種生活,而且是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我們可以把學佛說成是玄妙的事情,說學佛是為了成佛,聽來非常遙遠。但我們要知道,學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麽程度呢?正如古德們所說的那樣: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告訴我們什麽道理呢?學佛是平常道,像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一樣自然。

當我們說到修行的時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禮佛、誦經、念佛等等。這些算不算修行?當然是修行。

有些人誦經,每天誦一卷《金剛經》或《地藏經》、《無量壽經》;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幾千、幾萬聲佛號;還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做早晚功課。

這固然值得讚歎,但我們誦經的目的是什麽?念佛的目的又是什麽?是不是讀誦的經典或念誦佛號像銀行存款一樣越積越多,我們的修行工夫也就越來越深?

不是這樣的!

誦經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為了改善並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每個人都有很多煩惱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這些煩惱從哪裡來?都是自己東想西想地想出來的!妄想少,煩惱就少;妄想多,煩惱就多。所有從貪、嗔、癡出發的行為,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

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當我們產生一念貪心時,內心貪的力量就增強了一分;當我們產生一念嗔心時,內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強了一分;當我們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時,內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隨之增強。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念佛時,所念的每一聲佛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中種下了善的種子;當我們誦經時,就是在我們的內心中種下了佛法的種子。

所以,我們是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還是無明、煩惱的果實呢?

關鍵在於平時是如何熏修我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不斷地貪婪、嗔恨、嫉妒,煩惱就會漸漸形成強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們的身心。

如果我們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7

學佛入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

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學佛之入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

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皈依三寶品》中,如來答彌勒菩薩問:“若欲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者,應當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義?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轉義。依是依托、依止、或信賴義。皈投三寶,以三寶為依托。凡回轉依賴行為,都稱皈依,非但佛教之專用。

皈依即救護義。如《大毗婆沙論》三十回說:“救護義是皈依義……諸有皈依佛法僧寶,不破學處,不犯律儀,不違法制,便能救護。彼破學處,毀犯律儀,違越法制、雖皈依三寶而不為救護。”

學佛者,為解脫三途及流轉生死痛苦,皈依三寶,仰求救護,就必須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護。

《瑜珈師地論》說:“當知皈依,有四正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善士即善友、善知識。

《瑜珈師地論》又說:“雲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湣,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華嚴經》說:“……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種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有所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又說:“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為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因為善知識有大恩德,作弟子者應正念思惟,如法親近。對善知識應作師想、父母想。應承事恭敬供養。

承事供養善知識是為聽聞正法,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識開解,學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聞法理引起如實不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則知見自能清淨,不起顛倒邪見,而起如理正行。

正行,也即法隨法行。法指涅槃法,最勝故。隨法即道諦,它能證涅槃法,隨順於涅槃故。行是學人自心中受持此法,為求涅槃精進修行正道。是為法隨法行。此為三皈後,所應行的四個次第。

佛陀說法四十九余年,說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佛弟子修行,無論是依哪個法門來修行,都離不開十善奠定基礎。佛陀修到圓滿,根就是十善,十善為地。

佛陀在《十善業道經》講到“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在本經的後面講到“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從十善到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就是如來果地。如來果地是純善純淨佛心無一念。佛法講正念,正念無念,這才是正念。正與邪是相對的。

佛陀幫助眾生,無論是示現什麽樣的身份,都用的是正念,用的是慈悲和智慧。諸佛菩薩來到世間度化眾生,無論是用什麽方法,心中無妄想、無執著、無分別,真實智慧起作用,就是無有一絲毫的妄念,是自然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

我們讀經為什麽不能完全理解經義呢?我們凡夫沒有見性。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果地上的德能,我們凡夫只不過是沒有恢復而已。所以我們讀經要用清淨心、恭敬之心,我們就會得利益。

無論是學哪一部經,一心來讀,我們都會有悟處。如果我們讀經,在經典裡起了分別心,這部經究竟佛講的是什麽意思,這句話是什麽意思,一分析就落在妄想裡。這就是各人與各人的根性不相同,悟性不相同。悟性高的心地比較清淨。

佛陀講利根、鈍根,利根的人悟入就快。利根的人心比較清淨,分別、執著、妄念少,讀經、聽經很容易契入經典的境界。所以悟道、悟入。悟入,佛幫不上,要靠自己,佛陀只是開示講解。

開示是幫助我們了解萬法的真相,六道輪回,因果通三世,幫助我們去認識、了解。“示”是示現,做給我們看,是給我們做榜樣。所以我們學佛就是遵循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方法,稱之為佛教。

佛教是教化眾生,佛菩薩是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還得需要一個緣分。佛教導我們修行人要廣結善緣,如果你不與眾生結緣你就無法度眾生。為什麽呢?沒緣,眾生不肯接受。所以我們經常介紹真誠、恭敬心非常重要。

當然,學佛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佛的教導,也不是說落實就落實的,總得要有個過程。

但只要我們真發心,真的接受佛的教導,就一定會認真努力的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就一定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將佛法落實到生活當中,這才叫真正的信佛、學佛。

圖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騰訊佛學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合作聯繫:

010-62671188-36503

[email protected]

騰訊道學

弘傳道學

普及道學

騰訊儒學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