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必背的33條佛學基本名詞匯集

佛學基本名詞匯集

一、一真法界:

二、二諦:真諦、俗諦

三、 三寶:佛、法、僧;

四、 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三學:戒、定、慧

六、三資糧:信、願、行

七、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八、三藏:經藏、律藏、論藏

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

1、經藏

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2、律藏

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3、論藏

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九、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1、 諸行無常

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2、諸法無我

是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沒有我的實體;

3、涅槃寂靜

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

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十、三福:人天福、二乘福、大乘福

1、人天福

——孝敬 慈悲 身善 口善 意善

2、二乘福

——三皈 自性三寶 住持三寶 嚴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則

3、大乘福

(1)發菩提心 先斷煩惱再度眾生

(2)深信念佛必定成佛

(3)讀誦大乘

(4)勸進行者

十一、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十二、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十三、 四聖諦:苦、集、滅、道

1、苦諦

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分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

e、愛別離苦:親族朋友,名位權利,一切愛樂,離失之時;

f、求不得苦:一切榮樂,可愛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會苦:怨家仇人,及諸事物,相遇會見,心生不安;

h、五陰熾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識)無常,變易熾盛。

2、集諦(無明)

a、 貪:名利財色,一切貪欲;

b、 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 疾: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滅諦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嗔癡盡,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

4、道諦:即八正道

其中,四諦裡又分迷界與悟界兩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滅”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十四、四大菩薩

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

十五、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十六、四念處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十七、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十八、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十九、五根

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二十、五力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烽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這諸惑;

二十一、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二十二、六道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二十三、六和敬

1、見和同解

2、戒和同修

3、身和同住

4、口和無諍

5、意和同悅

6、利和同均

二十四、 六度

1、布施 ——財富 聰明 健康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禪定

6、般若

二十五、七覺支

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

1、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2、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4、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5、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7、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二十六、八宗

1、禪宗:直指人心,即生見性成佛,不執著禪定而不離禪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開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3、唯識(法相):建立一切,說八識如來藏等,接引畏空眾生

4、天台:三止三觀,建立如來禪方便程序

5、華嚴:華藏世界重重無盡,世界一切清靜...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6、三論:否定否定,破人法執

7、成實:三心、二諦、二空

8、淨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注:以上所答,為祖龍樹菩薩之八宗)

二十七、八關齋戒

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脂粉香水,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妓樂,七不睡臥高大床褥,八不非時食(日中一食,過午不食);

二十八、十善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二十九、十願

1、禮敬諸佛

2、稱讚如來

3、廣修供養——弘揚修持淨土念佛法門即是最殊勝最圓滿之供養

4、懺悔業障——稱念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罪障

5、隨喜功德

6、請轉法輪

7、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9、恆順眾生

10、普皆回向

三十、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1、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諸業;

3、識:業識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7、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8、愛:對境生愛欲;

9、取:追求造作;

10、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11、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於無窮。

三十一、三十七菩提道品

(一)四辨分(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1、身辨分,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2、受念分,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分,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

4、法念分,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二)四淨勤(四正勤)

1、滅已生之惡

2、增已生之善

3、避未生之惡。

4、學未生之善。

(三)四願(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1、定願,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願,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念願,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慮願,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五修(五根:信、進、念、定、慧)

1、修信,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修精進,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修念,乃於正法記憶不忘。

4、修定,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

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

(五)五念(五力:信、進、念、定、慧)

1、念信,信念增長,能破諸疑惑。

2、念精進,精進念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念,念念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念定,定念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

5、念慧,慧念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六)七覺支

1、念覺知,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

2、擇法覺知,能揀擇諸法之真偽。

3、精進覺知,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4、喜覺知,契悟真法,心得歡喜。

5、避覺知,能分辨所修之道法。

6、頓覺知,能覺了所發之禪定。

7、去覺知,能斷除諸見煩惱。

(七)八淨行(八正道)

1、淨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

2、淨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3、淨慮,心無邪念。

4、淨念,能專心憶念。

5、淨業,住於清淨善業。

6、淨見,能見真理。善法。

7、淨語,言無虛妄。

8、淨命,以正當方式生活。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

三十二、諸佛菩薩不可思議大願力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三十三、藥師佛十二大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