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時沒有母親節,他卻成了最揪心的濟南頭一孝

文|馮波

從長清區老城南行四十餘華裡即到了孝裡鎮,聞名遐邇的郭氏墓石祠就坐落在孝裡鎮的孝堂山上。

孝堂山因狀似金龜,古時曾被當地百姓稱為“龜山”。

春秋戰國時期更名為“巫山”,老百姓希望此山能夠上通神靈,給人間帶來好運。

據當地老人介紹,孝裡鎮所在的孝裡鋪在古代的時候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積水窪”。

因為當時這裡地勢低窪,常年積水,並且往西不遠處就是黃河(古濟水),所以古人也就根據這個地理現象起了村名。

後來經過兩次改動才叫了孝裡鋪,而且這兩次更名都有著很深的文化背景。

孝裡鎮民風淳樸敦睦,因本地家家戶戶以孝為先而享有盛名。

記得父親在我小時候就經常提到“郭巨埋兒”的民間傳說,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父親當年如詩般朗誦的聲音:

“大廟套小廟,郭巨埋兒頭一孝……”

其實,關於“郭巨埋兒”的故事並非至今流行的一個版本。

從西漢劉向編纂的《戰國策·孝子傳》到全國各地的民間傳說,共有十幾個之多,“埋兒奉母”的情節延續至今。

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教科書《二十四孝》裡的宣揚,幾乎覆蓋了民間所有的聲音,也歷來為公眾所接受。

這本明朝人蔡培元和李錫彤輯錄的《二十四孝圖詩全刊》,是這樣講述郭巨埋兒的故事的:

郭巨家貧,有子3歲,母嘗減食與之。

巨謂妻曰:“貧賤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當下提倡繼承傳統文化,許多地方將以“郭巨”為首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作為文化牆的內容圖示出來。

由於“郭巨埋兒”的非理性與殘酷性,嚴重違背了人道主義,“郭巨”再一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但筆者以為,郭巨的孝行已經被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妖魔化”了。

據學者考證,晉朝文學家、史學家乾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裡就有不同的記載:

郭巨,字文舉。家貧,子尚幼,母減食與之。巨因貧難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進食。一日,子溺斃,妻惶泣。巨曰:勿驚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盍埋之?妻不敢違,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蘇,見黃金一釜,上有字雲雲。

《二十四孝》的編輯作者刪改了一些內容,埋葬兒子就成為活埋兒子的野史傳說。

進而郭巨活埋兒子而孝敬母親成為二十四孝故事中最讓人揪心、在民間也最為亮眼的故事。

“郭巨埋兒”的民間傳說細細想來,或許還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