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0%腸癌由結腸息肉惡變,一次腸鏡可保你5年平安

(上遊新聞記者 向嬌)在日前的世界腸道健康日,《中國體檢人群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白皮書》正式發布,提醒人們重視腸道健康,注重對結直腸癌的防控。那麼,如何有效防控結直腸癌呢?專家的建議是做腸鏡檢查。一般人群在45歲時開始做結直腸癌篩查,而高危人群則應在40歲開始篩查,且每5年一次。

我國結腸癌患者高發年齡為45歲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環境汙染的加重,結直腸癌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且發病率逐年升高。」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張壽儒說,根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男性結直腸癌發病率排名第四,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排名第三;《重慶市2018年新發腫瘤登記報告》也顯示,結直腸癌發病率在男女中均排在第三位。

以往,大腸癌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但近年來臨床上30歲以下的青年白領患大腸癌的比例逐漸升高,約佔總患病率的10%;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結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明顯提前,高發年齡為45歲左右,較歐美等國家提前12-18年。而過去10年,結直腸癌發病率翻了一倍,且還在以年均4%-5%的速度遞增。

90%腸癌由結腸息肉惡變

張壽儒說,大多數結直腸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漫長的變化而成。相關數據顯示,90%以上的結直腸癌都是通過這三步驟,第一步結腸息肉,第二步表面異常增生,第三步結直腸癌。

結直腸息肉是指結直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其發生與胚胎異常、遺傳因素、年齡、感染、生活習慣等有關,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結腸息肉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另外還有錯構瘤性息肉等。息肉可為單個或多個,甚至全腸道的瀰漫性生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尤其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存在惡變傾向。

不過,從息肉到癌症,惡變過程通常需要5-10年時間,早期結直腸癌常無癥狀或僅隱約有腹部不適。隨著腫瘤進展,癥狀逐漸明顯,可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次數改變,出現便血,腹痛等癥狀。

一次腸鏡可保你5年平安

與大多數癌症相同,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隨著期別逐步下降。只要通過規範的治療,早期的生存率可達95%以上,但一旦進入中晚期,生存率只有30%不到了。所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早是關鍵。

2017年8月,英國多家機構在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項隨訪時間近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檢查大腸的下半部分可以預防35%發生在這個部位的腸癌,挽救41%的患者生命,可以讓受試者群體在隨後的17年內腸癌發病率降低近30%。

發表於《內科學年鑒》的一項大型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對比過去20年的篩查歷史發現,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症降低了72%。

「除了便秘、腹部不適等身體明顯表現出的狀況外,高危人群應該進行腸鏡檢查。」張壽儒建議,一般人群在45歲時開始結直腸癌篩查,而高危人群則應在40歲開始篩查,且每 5 年一次。換句話說,5年做一次腸鏡,基本可以保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為最低了。

這12類人群需要做腸鏡

1、 排便的習慣改變:長期大便次數增多或便意頻數,但無糞便排出,或便秘。

2、便血:血的顏色暗紅。

3、有粘液便:大便時有粘液或膿血樣液體。

4、大便形態變化:大便出血變細、變扁。

5、腹脹、腹痛:可出現梗阻性的腹脹、腹痛。

6、腹瀉:不明原因的反覆腹瀉。

7、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結直腸癌或息肉術後需定期複查腸鏡。

12、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