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周醫事∣聊城假藥案涉事醫生被停職立案偵查?協助跨國購仿製葯被刑拘;11萬元一顆的安宮牛黃丸藏品忽悠了誰?

聊城假藥案涉事醫生被停止立案偵查?

事件紀要

2月25日,山東新聞聯播《今日聚焦》播出了聊城市腫瘤醫院醫生開具抗癌假藥的事情,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事,昨天晚上涉事醫院、當地警察以及衛生部門連夜做出整改。2月26日,聊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作出「關於陳宗祥醫師建議患者使用『卡博替尼』藥品的情況通報」。

聊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綜合調查情況認定,醫生陳宗祥在對患者王合禹臨床治療過程中,個人私自向患者家屬建議使用了未經國家批準生產、進口的「卡博替尼」藥品,違反了《執業醫師法》的相關規定。聊城市腫瘤醫院相關人員負有監管責任,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卡博替尼」藥品按照原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具的《關於Cabozantinib Tablets 60mg 的認定意見書》,應按假藥論處。經黨委研究決定,給予陳宗祥醫生責令暫停一年執業活動的處罰。責令市腫瘤醫院對涉事醫生及有關責任人立即進行處理並報告。對患者家屬王玉青醫療爭議問題,建議王玉青按照醫患雙方協商、市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向法院起訴等正常途徑解決。

新聞詳情點擊查看

編者按

陳宗祥醫生私自向患有膀胱癌(晚期)的患者建議使用卡博替尼,於法不應該,因為卡博替尼是未被批準的進口葯,在法律界定範圍內屬於假藥;於情,對於一個其他藥物束手無策的癌症晚期患者,建議有效的藥物醫治並沒有錯,因為醫生是本著患者至上的原則,並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最後因為醫治無效死亡並不是因為藥物的問題,有可能是疾病確實進展到任何藥物都無法挽回的地步,但患者家屬既然有醫學背景,就應該明白問題並不出在陳醫生開假藥這一問題上,但卻依然拿這一點為把柄進行上訴,實在是讓那些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醫生心寒,同時也希望「法律的溫度」能夠體諒醫生治病救人的初心。

協助跨國購仿製葯被刑拘

事件紀要

3年前,26名血液透析患者意外感染了C肝病毒,有人在網上搜到一家「杭州醫享售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醫享售),意外得知寮國有C肝仿製葯,效果遠勝於當時國內療法。一個療程3個月,每月兩瓶葯,藥費3000美元。26名患者找到醫享售,後者安排預約上了寮國醫生遠程診療。在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共230餘名C肝患者通過這家企業,實地或遠程接受了寮國的診療服務。

然而麻煩來了。2018年3月,因涉嫌銷售假藥罪,醫享售法定代表人柯冉紅等人被杭州市警察局上城區分局刑事拘留。因處於哺乳期,強製措施變更為取保候審。2019年1月16日,上城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柯冉紅辯護人、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孫海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案件預計3月一審開庭。購進療效明顯但未獲批的進口藥品而被判銷售假藥罪,這遠非第一起。人情和法理的兩難,也讓學界和法律界反思:將國外真葯定性為假藥併入刑,真的合適嗎?

新聞詳情點擊查看

編者按

正如文章中所說:「銷售典型的假藥造成他人死亡或3人以上重傷的甲,與銷售沒有進口批文的價值50萬元藥品卻使3名以上患者痊癒的乙,都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假藥罪名是否該一刀切?」 雖說藥品不是普通商品,使用未獲批進口的藥品,可能會因為人種差異、運輸存儲、檢驗審核等各方面產生問題。對於那些身處重病卻無葯可醫的患者來說,無葯死,用假藥活,相信很少有人會選擇前者,而國家在處罰時,也應區分安全有效但未被審批的藥品,與假冒偽劣的藥品之間的區別,畢竟一個是救人,一個是害人,豈可等而視之?

11萬元一顆的安宮牛黃丸藏品忽悠了誰?

事件紀要

又一款「神葯」火了。最近,一粒生產於60年代的安宮牛黃丸,竟拍出11萬元的天價。原本用於治病救人的藥品,在過期之後反而身價倍增,成為不斷增值的收藏品,這背後,當然離不開商家不遺餘力的炒作。

2月28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山東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生葯系主任李峰教授表示,藥品的首要價值是治病救命,在過期之後如果保存不當可能產生毒性物質,不得服用。「從藥品的特殊性來看,是不適於收藏的」。記者了解到,鐵盒裝的同仁堂安宮牛黃丸每粒3g,零售價為560元,保存期限5年。為什麼過期的安宮牛黃丸如此走俏?是因為其中加了野生犀牛角、天然牛黃、天然麝香等國家明令禁止或原料稀缺的藥物。

新聞詳情點擊查看

編者按

有時候小編常想,國人的智商稅是要交到什麼時候?答:無窮無盡!有研究表明,各種所謂的天價燕窩、鮑魚,其實其營養成分還不如一個雞蛋或是一杯牛奶,而這種生產於60年代的藥品不要說什麼營養成分了,其藥效可能所剩無幾,而藥物保存不當很可能出現生霉、變質等問題。如果您有錢沒處花,買兩個放在家裡觀賞倒也不置可否,但是拿來治病救人就算了吧。

這三個科室是醫療糾紛TOP榜的重災區

事件紀要

前不久,由國內醫事法律專業團隊醫法匯發布的《2018年全國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大數據報告》(簡稱《報告》)一經公布,便受到廣泛關注。《報告》通過alpha案例庫的高級檢索,對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醫療損害責任案件的2866份二審判決書進行了數據統計。

據《報告》顯示,二審判決涉及到婦產科、骨科的醫療糾紛案件數量仍然居高不下。導致醫方敗訴的第一大因素為「未盡告知義務」,其中,病歷材料記錄不完整、書寫不規範等均是影響法院對醫療機構告知義務履行情況判定的主要依據。受到婦產科醫療糾紛高發的影響,兒科的醫療糾紛數量也位居第三位。

新聞詳情點擊查看

編者按

婦產科、骨科以及兒科「光榮」地榮升醫療糾紛前三位,特此小編髮來慰問!從整體來看,目前醫療界的主要矛盾,就是患者日益增長的對醫學無所不能的期望與醫學本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嗯……小編果然是個好黨員,對黨的方針政策運用的如此駕輕就熟。回歸正題,其實就是這三個科室因為事關家庭大事,患者本身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效果達不到理想,自然很難接受,所以很容易產生糾紛。當然,跟醫生的「告知不足」有很大關係,部分醫生可能會覺得自己手術做好了,把病治好了就行,說太多患者及家屬也還是不懂,但是這正是醫患間矛盾的隱患,詳細說明病情是每一位醫生必須做的功課,應該屬於治療的一部分,必不可少,也能夠避免產生醫患矛盾,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床位持續擴張!中國住院率10年翻了一番

事件紀要

一組簡單的數據,卻暴露出醫改進程中的痼疾。2019年1月,發布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研究顯示,中國門診率低於世界平均值,住院率卻高於世界平均值。研究指出,2016年,全球門診率為人均5.42次就診,中國5.17次;全球住院率(註:住院人數/總人口數,即每個人平均住院次數)為人均0.1次入院,中國0.14次。

中國的住院率在2008年之後急速增長。2008年,中國住院率(註:此處的住院率是指,年住院人數/年門診人數)為8.7%,2017年,增長到17.6%,十年的時間,住院率增長一倍。與之相反,從2000到2016年,美國住院率穩中有降。18歲到44歲人群中,住院率從2009年的6.7%降到5.6%。有趣的是,中國的住院率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經濟發展較好的東部地區居民年住院率最低,西部地區最高,與經濟發展水準呈反向分布。

「住院人次僅僅是一個癥狀,背後是一系列病根。」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恆鵬說。這個癥狀顯示,在制度漏洞下,醫院與患者如何為了「共同的利益」,變小病為「大病」,變門診為「住院」。

新聞詳情點擊查看

編者按

目前很多醫院在尋求規模效益盲目擴張時,動輒床位在千張以上,導致床位太多,而像鄭州大學附屬醫院這樣的超級醫院有一萬張床位。這麼多的床位,為了使其不空置,醫院只能讓一些不應該住院的人也住院。另外在醫保實行統帳制度下,患者看門診是不可以報銷的,只有住院才可以報銷。有些患者為了「順帶」報銷掉一些需要自費的項目,也會主動申請住院,醫院方面為了增加收入、套取醫保資金,也會誘導患者住院,這是一個患者與醫院雙雙得益的事情,自然大家都樂享其成。但長此以往,會使醫保承壓增加、醫療資源浪費,希望國家能從醫院合理管理、醫保政策等多方面入手,使住院率控制在一個合理範圍之內。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