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遼陽八旬老人死後留下百萬遺產!女兒推開房門!瞬間淚崩!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需要我們學習,但是如果節儉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進行心理調整。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囤積心理」,又叫「松鼠病」,就是形容很多老年人過度節儉的心態。

圖文無關

記者從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外科病房了解到了一個八旬老人張大娘因為過度節儉、有病緩看,導致病情惡化的案例。張大娘節儉一生,病逝後給兩個女兒留下百萬元存款和價值60萬元的房產。

可是,兩個女兒卻非常痛心,她們說:「媽媽過分節儉,有病不看,雖然留下百萬元遺產,留給我們的卻是永久的遺憾。」

為省錢 病了兩年 她卻捨不得上醫院

張大娘是遼陽燈塔人,三個月前因咳血、胸痛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外科就診。經確診,老人為肺癌晚期,不能接受手術治療,只能住院保守治療。

腫瘤外科醫生說,老人的病情發作至少有兩年了,應該早有身體癥狀,咳血、胸痛,晚期癌症會有很強的癌痛,不知道這位老人是怎麼挺過來的。雖然腫瘤外科醫生對其進行了積極救治,但遺憾的是,老人還是在正月十四病逝。

病逝前,張大娘似有預感,她告訴兩個女兒,自己的錢存在五張銀行卡中,銀行卡放在自己家的某個地方,密碼是自己的生日。病逝後,兩個女兒來到母親獨居的家,找到了五張銀行卡,看到卡上的餘額,兩個女兒驚呆了,餘額為105萬元。而母親的房子屬於待拆遷狀態,拆遷補償款約60萬元。

面對媽媽留下的遺產,兩個女兒哭了。她們既感動又內疚,女兒們哭訴:「母親為了省錢不捨得看病,自己隱瞞病情已經兩年多了。」

真節儉

水不燒開 菜剛有點兒熟就關火

記者採訪了張大娘的大女兒劉女士。她說,兩位老人在生活上節儉過了頭。大冬天,燒開水前,先用盆接滿涼水,放在暖氣片上,等到暖和了再用水壺燒水,他們說這樣可以省電費。老人去世後,家裡的物品堆積如山,在洗浴中心用過的毛巾足有20條,穿過的舊衣服、用過的床單被罩都保留著,用過的飲料瓶堆積了幾大箱子,準備賣廢品。

劉女士說:「水剛冒熱氣,還沒燒開,他們就把電拔了,菜剛有點熟,就把火關了。」

存款多

夫妻月入萬元 對子女孫輩很大方

張大娘兩年前就出現了胸悶的癥狀,有一次咳血了,她覺得到醫院掛號、做檢查費用多,最後也得吃藥,不如直接吃藥省錢,就自己到藥房用醫保卡買葯。有一次,劉女士發現張大娘咳嗽厲害,想帶她去醫院檢查。張大娘說:「我活這麼大歲數了,活夠了,錢不能亂花,錢得給你們姐妹倆留著。」劉女士聽到媽媽這樣說,既感動又生氣,她說:「我們生活都挺好,不缺錢,你健康最重要。」

劉女士說,父親和母親都是高級工程師,退休後的收入都是每月6000多元,父親兩年前去世。老兩口雖然退休金很高,但是很節儉,甚至到了吝嗇的程度。不過他們對晚輩很大方,外孫子上大學給1萬元、結婚給2萬元……

劉女士告訴記者,母親死後,她們姐妹特別難過,母親勤儉一生,對自己吝嗇,對子女孫輩大方,不缺錢,有那麼多存款卻不捨得看病,結果延誤了病情。「我和妹妹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好好地愛自己,愛自己的健康和身體,即使不給子女留一分錢,子女們也是開心的。」

記者調查

老人最關心的是價錢

最愛逛的是果蔬超市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商場、大型飯店等一些高檔消費場所,幾乎很少見到老年人的身影,以至於很多人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果蔬超市才是老年人的主要消費場所。現在很多年輕人買東西時,只要喜歡、滿意,一般不考慮價格;可同樣是購買,老年人卻總會反覆比較,再三考慮……

不少人大概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想帶父母出去吃飯,和父母交涉一番,最終變成在家裡吃一口;給父母買的衣服,即使不用他們掏錢,父母也心疼;他們捨不得計程車、捨不得去旅遊,凡是他們覺得沒必要的東西,絕對不會去買。

在受調查的多位老人日常消費中,貼補兒女的花費佔了接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老年人對自己都很摳門,對兒孫卻不吝嗇。

心理專家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

但過分節儉需做調整

心理專家周永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張大娘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歷史階段,因此形成了心理匱乏,他們總是竭盡所能地想把東西攬在手裡,儘可能地節省每一分錢,覺得這樣才安全。心理學上叫做「囤積心理」,又叫「松鼠病」。

周永梅認為,形成這種心態的原因除了社會背景,還有三個原因。一是心理因素,二是習慣,三是對兒女的愛。中國父母內心有橫向的比較:人家媽媽給孩子留了多少錢,我不能少。這種比較的心態會給孩子造成兩種結果,一是孩子會有愧疚感、覺得對不起家長,一是孩子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從而自己不努力,成為心理上的巨嬰。周永梅建議,從家長的角度來講,愛孩子要從愛自己開始,一代代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讓他們自己去創造。從孩子的角度來講,孩子要帶頭給父母花錢,從花小錢開始,重新養成正常的消費觀念和花錢習慣。

社會學家

想讓父母形成新習慣

給其買東西多些強製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思寧說,在傳統社會,家庭倫理道德的核心是親子關係,由老中少三輩組成的主乾家庭的主要功能就是養育兒女。那時,由於物質匱乏,必須省吃儉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習慣也就成了自然;現代社會家庭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夫妻關係,主乾家庭分裂為由老兩口組成的空巢家庭和由小兩口及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不僅如此,因為物質極大豐富、與此相應的心理需要層次發生了變化,夫妻之間要有浪漫的情感,不僅要吃得好,還要吃得講究,這些心理要求限於年輕的一代,老人依然恪守已有的習慣,保持習慣的生活更有安全感和舒適感。

張思寧說,兒女要經常噓寒問暖,努力成為貼心「小棉襖」;要經常給父母買好吃的,在給父母買東西的問題上要增加強製性,培養父母新的習慣。

文章來源:瀋陽晚報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編輯 錢雪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