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梗治療後並非萬事大吉 患者才是康復「第一責任人」

一名急性心梗患者發病,120接報後,生命接力棒就交到了醫護人員手中;而患者經救治順利出院了,這時生命接力棒又交回到患者自己手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陳楨玥教授指出,急性心梗患者經治療出院後,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而是一個新的長期治療階段的開始,患者自己才是恢復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患者突發心梗被成功救治後以為「毛病徹底治好了」,既不按時隨訪,也不服藥,若乾年後再次因胸悶胸痛頻發急診求醫。哪料想,心臟冠狀動脈的三支主要血管較之前出現了更為嚴重的狹窄,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類似的病例在各大醫院愈加常見,必須引起冠心病患者的高度重視。

來源/視覺中國

降「壞膽固醇」 降低心梗風險

心臟冠狀動脈血管裡的斑塊好比定時炸彈,一旦破裂並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導致心梗的發生。如果救治不及時,有可能死亡。

「沒有膽固醇,就沒有斑塊」。「壞膽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斑塊形成的必需條件,為斑塊的形成提供原料,危害很大。但高膽固醇血症大多沒有癥狀,因此也容易被忽視或不願意治療。陳楨玥教授建議4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血脂水準的測定,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危險因素的人群更應該定期檢測,並向專科醫師顧問是否達標或在合適範圍內。他汀類藥物的降膽固醇治療對於心梗患者尤為重要,因為把LDL-C降下來就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斑塊的作用,心梗的發生率也會大幅降低。

急性心梗患者經救治後病情穩定出院,此時大部分患者閉塞的血管已經打通,但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仍然存在,如果不進行長期規範的藥物治療,心梗再發的風險很高。而心梗患者出院後不隨訪、自行停葯的現象時有發生,患者最先、最常停用的正是這些降膽固醇、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主要還是由於患者對疾病的病理基礎不了解,對為何要用藥以及停葯後的危害認識不足所致。陳楨玥教授提醒,已經發生了心梗或明確冠心病以及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沒有禁忌症,都應進行降膽固醇、抗血小板聚集等標準化藥物治療。醫囑交代的什麼時候吃藥、吃多少都是基於藥物的特性和原理的,患者應該每天按照醫囑按時按量服藥,規範服藥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提高藥物的有效性,有時還可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很多患者認為,他汀類藥物需要長期或終身服用,對安全性存在顧慮而停葯,殊不知這停葯背後是病變進展和發生急性心梗的風險。他汀類藥物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基石,總體而言是安全的。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他汀和隨訪,可以做到安全達標,它所帶來的益處遠大於不良反應,無需過分擔心。患者不能因為一個發生概率不高的問題,就對眼前已經發生的問題採取「不管理、不乾預」的態度,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相信絕大部分患者能夠理解。

出院後疾病自我管理

陳楨玥教授提醒心梗患者,出院當天應仔細閱讀出院小結,特別是出院醫囑。出院後兩周左右進行首次隨訪,及時與醫生交流出院後的情況、聽取醫生的建議,並做必要的複查,如血生化檢查、心電圖等;根據情況,醫生會給出下一次的隨訪時間和可能進行的相關檢查。一般出院後初次隨訪和複查結果良好,可在2-3個月後進行隨訪;如果需要調整藥物劑量或品類,則仍然需要1個月後再次隨訪。待各方面情況穩定後,可調整為每3個月一次門診隨訪。

千萬別小看門診隨訪,它是患者出院後自我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一種監督和保護機制。隨訪過程中,醫生和患者面對面交流,不僅可以了解癥狀和體征,測定心率、血壓,同時可以對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用藥進行指導和監督,大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陳楨玥教授鼓勵大家做個「會看病」的患者,主動開展疾病自我管理。也可以在季節轉換的時候,向醫生顧問藥物的調整方案。如果患者出院後自覺癥狀加重,比如胸痛出現的頻率增加、發作的時間延長等,千萬不要拖延,要儘快去醫院就診。

新民晚報記者 潘嘉毅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