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了生存,這種動物會偷取植物基因進行光合作用

對現代人來說,必會經歷每日三問:

早上吃什麽?中午吃什麽?晚上吃什麽?有時實在想不出來,就乾脆不吃了。

要是我們曬太陽就能填飽肚子,那該有多好。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知道動物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

然而,有一種動物偏不認命,它就為了生存把自己綠了。

而這一綠也綠得相當徹底,它變成了一片行走的“綠葉”。

好就好在綠一次就能靠光合作用續命一生,從此不愁吃喝了。

不過在此之前,它必須得先從植物那裡“偷”來葉綠體。

更令人稱奇的是,為了利用好葉綠體,它居然去“偷取”其他生物的基因。

那麽,這樣神奇的動物又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啟示?自然界中所謂的“基因大盜”究竟是怎麽回事?

綠葉海天牛(下文簡稱海天牛),是海蛞蝓*龐大家族的一員。

作為腹足綱的動物,它身體的頂端長有兩隻引人注目的觸角。

其實在幼年時期,它全身都是呈現紅褐色的。與現代肥宅一樣,海天牛最大的樂趣就是宅著不動。

可別看這些幼崽宅得出奇,卻擁有不少天敵。例如珊瑚礁魚、蝦蟹、章魚都是它的天然大敵。

注:海蛞蝓只是一種俗稱,泛指“無殼蝸牛”*,是一些保有少量外殼或是已經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

海蛞蝓的一種

儘管整日躺屍,但一旦遭到了天敵的攻擊,它們也能逃得飛快。

如此一來,它們也時刻處於生死一線,不得安寧。

所以為了安心地宅,海蛞蝓家族都會想方設法將自己偽裝起來。

而綠葉海天牛便從它最愛的食物藻類入手。

當它們在啃食藻類時,並不會完全將其消化排出,而是用了點小心思,偷偷將其中的葉綠體納入自己體內。

科學家們將這種盜取葉綠體為已用的現象,稱為盜食質體

緊接著,它們的身體也會慢慢變綠,輕易將自己偽裝起來了。

即便是再聰明的章魚,恐怕也會以為這些是行走的綠葉!

當然,辛苦“偷”來的葉綠體似乎不單是進行自我保護。

科學家認為,它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

這樣一來,海天牛就能找個能曬到太陽的地方一宅到底了。

可問題來了,海天牛,究竟是從哪一種藻類偷來的葉綠體?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開始研究這個有趣的問題。

他們不厭其煩地反覆觀察海天牛的生活習性,並最終鎖定了目標。

原來當它們幼年時,就會主動尋找一種叫濱海無隔藻的藻類。這是一種真核藻類,主要生活在美國東海岸的淺水池和鹽沼之中。

它們不是一發現會這種藻類就立刻吃掉,而是要相處多日再將其吃掉,且食用的方法也遠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麽簡單。

首先,它們的舌齒能把藻類細胞壁刺破,並用消化系統進行消化吸收。

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其他海蛞蝓也會竊取葉綠體。

與綠葉海天牛不同,這些海蛞蝓能將葉綠體存入角鰓,從而利用光合作用。

我們知道儲存再多的能量,也有枯竭的一天。而“偷”來的葉綠體更是如此。

由於葉綠體不斷被消耗,這些海蛞蝓需要不斷補充葉綠體,才能維持光合作用。

各種形狀的海蛞蝓

然而,研究者卻發現,綠葉海天牛體內的葉綠體是用之不竭的。

海天牛能夠維持葉綠體長期穩定,完全擺脫飲食進入“辟谷”狀態。

也就是說,只要吸收了葉綠體,它就能不吃不喝都能度過近10個月。

要知道,一隻綠葉海天牛的壽命也只不過一年上下。這也是為什麽大家都說它只要進食一次,就能續命一生。

那麽,它究竟是如何讓自己體內的葉綠體一直發揮作用的呢?

研究發現,綠葉海蛞蝓不僅能夠吸收葉綠體,它還會主動“偷取”基因。

等等,生物遺傳基因不都來自父母,怎麽還能靠“偷取”而來呢?

其實在自然界中,“偷基因”的例子可能比人類想象中的要普遍得多。而這有可能生物體存在的一種更為有效的進化捷徑。

比如,去“偷”那些能夠幫助生物必要的生存基因當它們輕易擁有這些生存能力時,就可能不必經過數百萬年的艱苦進化了。

不同於親代-子代式的“垂直傳遞”,這種“偷”基因的方式被視為是是“水準基因傳遞(HGT)”

目前的研究表明,水準基因轉移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它使生物早期的演化關係更為複雜。

顯示垂直和水準基因轉移的生命之樹

比如生活在極端寒冷氣候的雪藻就是一種會“偷基因”的生物。

為了不讓冰晶將生物的細胞膜刺穿,雪藻必須生成一種與冰結合蛋白。

這些基因與細菌、古生菌、真菌的某些基因極為相似,可視為是極端寒冷環境中生存的必要基因。可在較溫暖地帶,沒有任何一種藻類攜帶這種基因。

因此,科學家認為生存的必要基因是通過水準基因轉移的方式獲得的。

雪藻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綠葉海天牛和濱海無隔藻之間的關係,亦是水準基因傳遞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經典例證。

研究發現,綠葉海天牛能將藻類核基因中,有關編碼葉綠體蛋白的部分整合進自己的基因。這也是為什麽它們只要變綠一次,就能一生無憂了。

另一方面,這種藻類與綠葉海蛞蝓也算是一種特殊的“共生關係”。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生物學一個著名的猜想——“內共生起源學說”。

康斯坦丁·梅列什科夫斯基1905年繪製的生命樹圖,顯示了複雜生命形式的起源是由兩個階段的共生作用,即共生細菌的結合,依次形成細胞核和葉綠體

這種猜想認為在15億年前,自由自在的光合細菌被異養真核細胞吞噬。

但奇怪的是,這次它沒有被吸收殆盡,而是被保留了下來。

光合細菌不斷產出能量維持自身,多餘的能量被真核細胞吸收,兩者形成互惠互利般的平衡。這種平衡最終使兩者合為一體,逐步構建起了奇怪的共生關係——內共生。

這種猜想並不是空穴來風。在氯化石炭蘚植物中就能發現,它們從綠藻中獲得葉綠體,甚至保留了額外的細胞核。還有許多真核生物劫持了紅藻的質體,就連病原體瘧原蟲和弓形蟲內都能找到。

用透射電鏡觀察哺乳動物肺細胞線粒體

而綠葉海蛞蝓所取食的濱海無隔藻,則被稱作次級內共生關係。因為濱海無隔藻的祖先可能已經經歷過一次內共生了。

作為真核藻類一支的紅藻,其中一種原始紅藻被另一類真核細胞所吞噬,並將基因轉移到宿主的基因組內,從而形成了濱海無隔藻。

這麽說來,綠葉海蛞蝓所獲得的至少是二手基因。

不過也科學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海天牛體內的葉綠體並非是光合作用。他們發現在黑暗的環境下,部分海天牛可以存活。

所以,他們認為平常觀察到的海蛞蝓幾個月的辟谷可能是像冬眠動物一樣,大吃一頓能撐幾個月。

儘管如此,學術界主流的觀點還是認為葉綠體在海天牛中是完全發揮了作用的。因為科學家發現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饑餓生活的海天牛,它的體長和死亡率等都有著明顯的差異。

他們認為這得歸功於共生海天牛身上葉綠體的光合作用。

科學學的每一次發現都引發更多的問題,而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打破著人類知識的邊界。

目前科學認為綠葉海天牛“奪取”濱海無隔藻核基因,是唯一一種多細胞動物間的功能性基因轉移。

而對人類而言,這種劫持其它生物基因的方法,很有可能用於建立一種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新型醫學方案。

比如未來醫學專家可以從其它生物體內獲取基因,用於治療一些人類疾病等等。

或許有一天,科學家們能製造出在植物體外工作的人工葉綠體,直接收獲太陽能滿足人類的需要。

屆時我們只要曬曬太陽就吃飽了,就能修仙成超級肥宅了。

可這樣的話,人類會不會也喪失了當吃貨的無窮樂趣了呢?

*參考資料

Nudibranch.Wikipedia. on 14 July 2019, at 13:49 (UTC).

David Smith. Steal My Sunshine. The scientist. 2013.

Dan Graur. Mitochondria Are Just Like Pigs: Ingesting Them May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Endosymbiosis with Humans.Judge Starling. 2016.

Kate Horowitz. 7 Vivid Facts About Sea Slugs. mentalfloss.com.

fengfeixue0219. 綠葉海天牛:奪取基因為光合. 果殼. 2015.

光合作用的動物,海蛞蝓:一個美麗的肥皂泡破了 作者:牛登科 科學網

自然界的“基因大盜”李忠東 科學大眾雜誌社 2018-12-14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