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首例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成功測定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科技日報記者今天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賴旭龍教授團隊獲悉,該團隊攜手海內外科研團隊,運用古DNA實驗方法和新一代測序技術,成功測定出世界首例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相關研究成果近日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當代生物學》上在線發表。

賴旭龍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此次測定的首例大熊貓古基因組研究樣品系在我國雲南騰衝江東山發現的全新世大熊貓個體的化石,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年結果顯示該個體生存年代為距今5025±35年,是迄今發現的該地區最晚的大熊貓化石記錄。

樣品採用地——雲南騰衝江東山遠景。圖片由論文合作者、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吉學平提供

賴旭龍說:“我們運用古DNA實驗方法和新一代測序技術,得到了1.2倍覆蓋度的大熊貓全基因組,為全面系統地構建大熊貓種群遷移演化歷史提供更值得信賴的微觀分子數據。”

對該基因組的分析發現,該全新世大熊貓樣品代表一個與現生大熊貓不同、現已絕滅的大熊貓遺傳譜系。該譜系與現生大熊貓的祖先種群存在基因交流,使得該絕滅譜系的部分基因在現生大熊貓基因庫中幸存。

近些年來,多個國內及國際組織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策略。鑒於大熊貓種群現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2016年在其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將大熊貓物種的保護級別從“瀕危”變為“易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DNA研究團隊成員賴旭龍教授(右)、盛桂蓮副教授(左)等在野外考察。圖片由盛桂蓮提供。

論文第一及共同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盛桂蓮解釋道:“公眾可能會因此產生錯覺,認為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可以稍微懈怠一些。然而,對於物種保護而言,除了種群大小這一參數,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是影響其演化存亡的另一關鍵因素。古代大熊貓全基因組的重建和分析確定了大熊貓在從古至今的演化過程中,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喪失了特定的遺傳譜系,付出過遺傳多樣性降低的代價。”

深入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提供保護。賴旭龍表示,該團隊計劃運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和新論文中報導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研究更老年代、更多地點的古代大熊貓樣品,構建更完整的大熊貓種群演化歷史,探討地質歷史時期大熊貓的演化、遷移與古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為大熊貓的保護提供依據和借鑒。

德國波茲坦大學、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有關機構的研究人員參與合作,《自然》雜誌網站對這一成果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