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普洱茶葉底的那些事

我們在品茶選擇茶葉時,鑒別茶葉的好壞,可以通過看葉底來判斷茶葉原料的好壞,雖不可能完全準確無誤,但是葉底確實能給我們很多有用的信息有助於我們的選擇和鑒別。一般情況下,好茶自有好料之相,也有少數的情況下,可能因生產工藝問題、倉儲錯誤、拆解不當等一些非正常原因會導致好料沒能給我們呈現看起來很美,聞起來很香,喝起來很爽的好料。即使如此,研究葉底仍然是廣大愛好普洱茶愛好者們非常感興趣的知識。那麼我們從葉底中能看出些什麼有用的信息呢?

一、春茶

春茶冬休春生,休眠儲存的時間長,所以芽葉的外觀與夏秋相比較有很大的差別。

1.和秋茶、夏茶相比頂壓至初葉的距離相對較短。

2.葉與葉之間茶梗較短(這是應為春茶發的比較快,但是生長比較緩慢)。

3.葉片厚實,梗較粗壯。

厚實的葉片及茶梗裡面的糖類物質比較豐富,陳化、發酵後經過水解微生物代謝等作用產生更多的可溶性醣類,從而增加茶湯甜味,所以製作過程中適當撚揉及裁切可以釋放更多糖類物質。因為葉與梗的澱粉量多於芽,所以低等級茶葉發酵製做的熟茶更甜。


4.茶毫較多。

為適應環境,高山日照強烈,植物葉片生出毫毛可以減緩水分的散失。

二、芽頭的特徵也會給我們一些信息。

台地茶芽頭較肥大粗壯偏黃,大樹茶反而精瘦嫩綠。

三、秋料,芽至初葉的距離較長,葉片的厚度比較單薄偏黃。

四、夏茶除秋茶就有的特徵外,梗長且粗但是活性較低。

夏茶茶梗含水量較多,乾燥失水較多,失水後就會呈現凹凸不平的褶皺(完全拋開之前),有點像芹菜梗。

五、台地茶葉面主要特徵:

葉面薄弱,易折,揉撚易碎;沖泡之後活性低切不易恢復彈性,甚至多次沖泡也不能完全展開,葉片愈薄愈差。


1.主側葉脈較平或不明顯

2.葉片邊緣「鋸齒」比較密集

3.大型茶園大多為求產量降低人工成本,會施肥打葯,有時候是用剪刀採摘。

剪刀採茶的結果是茶梗斷面整齊如刀切,另外葉面大小無法成為判斷特徵,因為施肥也可以增大增肥葉面,樹種和生長狀況也是葉片大小的因素,所以葉片大不一定是大叔茶,葉偏小不一定是台地茶。

六、大樹茶

大樹也好,古樹也罷都沒有明確樹齡範圍,沒有統一評定指標,所以只能根據個人理解來定論。一般定期採摘的古茶園,主要特徵是葉面豐厚堅韌,豐厚是因為大樹茶的葉層柵狀纖維組織比台地茶厚實,堅韌是因為大樹茶高寒海拔的生長環境造成。

低溫時,高山上更低溫;日曬時,高山上紫外線更強;颳風時,高山的樹迎風更多。所以堅韌的葉質是大樹茶適應環境的生命力表現。

即使壓成茶餅,一旦沖泡後,葉面會很快的恢復彈性,摺痕通常不會存在,茶湯中的大樹茶葉面像視頻裡的嫩芽生長一般快速舒展,活性依舊。


1.主葉脈粗,側脈明顯,葉脈看似骨架。因為葉片厚實堅韌,所以側葉脈比較明顯,靠近葉緣。

2.葉緣鋸齒較疏較小,也有齒緣紅尖似蟻嘴。

有可能是低矮大樹的特徵,有時會出現蟲咬孔,也是大樹茶的特徵,但是也可能是管理不善的台地茶。


3.大樹茶葉片顏色,二葉及三葉比台地茶更深更綠。

向陽山坡日照充沛,可以有更多葉綠素和光合作用而產生更多氨酚類物質及葡萄糖,可以使口感更加鮮爽不澀。所以高山茶顏色為什麼更深反而苦澀味更低。


4.不大可能出現用剪刀採收,因為大樹茶採摘用手更省力。

七、葉種

按鮮葉葉片的大小可分為大、中、小葉種,一般成熟葉片在10cm以上的稱為大葉種,5~6cm以下稱小葉種,在大小葉種之間的稱為中葉種。

八、野放茶

野放茶不是指原始未馴化的野茶,而是指因為路途偏遠交通不便、銷售受阻等原因,無人管理,無法像管理到位的茶園一樣定期採收管理的茶樹。這類茶樹為適應惡劣的環境,會進化出其他茶不具備的特性。

除了大樹茶的特徵之外,野放茶主副葉脈凹凸明顯,葉顏色更加墨綠,葉面更加的油亮有光。減少因為日光照射引起的水氣蒸發,反之,葉的背面就不需要油光。還有如果霧氣重的茶區,例如南糯山也不需要防止水氣蒸發的油光葉面。葉梗更加粗壯,葉緣齒更稀疏,或只有葉尖有或完全沒有。有可能因為樹形非常高大,較粗的葉與梗需要迎風生長。葉緣無齒有可能是因為海拔更高,樹形高大,人跡罕至,不必再有這些防護特質吧。

九、紅葉紅梗

普洱茶中出現紅梗或紅葉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是集中在採摘、茶樹種類、生產製作以及後期倉儲等。


1.採摘環節。

茶葉的紅變,主要是內含物質與氧氣結合不斷發生變化的結果。一般來說,鮮葉在採摘之後會進入萎凋環節,通過攤放的方式讓鮮葉流失部分的水分。倘若採摘之後,鮮葉因密度過大或路途遙遠,沒有及時萎凋失水,鮮葉很容易就出現紅邊的現象。採摘手法不當捏破茶梗,讓內涵物質過早與空氣接觸氧化也會造成紅梗,但一般不是整根紅。


2.殺青環節。

鮮葉在採摘、萎凋完成之後,就進入殺青環節。如果殺青過程中,溫度不夠或者時間不夠長,導致鮮葉中的活性酶沒有完全鈍化,那麼鮮葉會繼續發酵,從而出現紅梗或者紅葉。


3.樹種問題。

紅梗綠芽茶,製作完成後都是紅梗,工藝得當不出現紅葉。


4.倉儲環節。

而倉儲不當的茶葉,溫濕度等要素無法合理控制,尤其是濕度過大時,茶葉容易發生劇烈的變化,從而加快了茶葉的自然發酵,使得茶葉湯色更濃、葉底色澤更深,紅變的現象明顯。

紅梗和紅葉的存在,茶友應當全面、客觀地分析茶葉的綜合品質,而不能因為紅梗和紅葉的存在,就一票否決掉茶葉的品質。

十、拚配料

如果同一餅茶,出現不應該同時出現的特徵時,就有可能是不同來源的茶葉拚配,出現二種不同的葉緣齒、葉型、葉脈可能是兩種不同生長地。例如大樹茶配台地茶。出現二種不同的梗面、梗長可能是春料配夏秋料。

十一、葉形

依照葉形來判斷出自那一個山區是不準確的

雖然說臨滄茶、普洱茶及版納茶葉形各有區別,但是因為我們採茶時是在葉子尚未長成前就採下,從幼葉到成葉,有的是先長成小圓葉,再慢慢變尖;有的則是先變尖,再慢慢變寬。如此一來。判斷的誤差就會很大。所以如果同一餅茶葉底出現有葉尖稍圓與稍尖之別,不能認為是不同來源。

十二、黃片

茶葉黃片,也有人稱是魚葉、奶葉、黃金葉、老葉等。不過現在很多茶農茶商為了美觀會把毛茶中的黃片挑出,做成另外的產品(黃片磚、發酵熟茶等)。出現黃片的原因也有多種,也有些地區把老葉採摘專門加工為黃片來發酵熟茶的,黃片一般都是老葉、成熟葉。氣候轉溫暖茶樹春芽冒出之後會有一片暫時輔育幼芽的葉片,稱為魚葉。在魚葉之後才會再長出真正的初葉、二葉。初葉開始能夠光合作用,魚葉立即開始變黃,而且容易脫落。如果採收時,魚葉還沒有變黃,就會一起進入製茶壓茶過程。出現魚葉是頭春料的特徵之一,但是若是當年氣候乾旱嚴重,魚葉出現也會多一些。

十三、葉脈

一般來說台地茶的主側葉脈對數少,大樹茶的主側葉脈對數多。所以數葉脈對數是有效的辨識方式。尤其大樹茶葉脈明顯,又都以完整條索(葉片相對完整)壓餅。側脈對數多少和樹種產地都有關係。

舉例說:

台地茶的優良種猛海大葉種是10~12對左右!

台地茶的雲抗10號及14號則在6~9對的居多。

易武的落水洞側脈10對居多。

曼松側脈7~8對。

猛海的賀開側脈12~15對,猛海的曼糯側脈12~18對。

猛海的巴達側脈11~14對,半坡老寨側脈12~13對。

帕沙側脈10~13對,雙江猛庫側脈9~12對。

班章側脈18~21對。

(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十四、馬蹄

出現馬蹄一般是因為管理採摘發的方式,出現較多馬蹄的茶一般是藤條茶,採摘過程中新發的小側枝從主枝上直接整個掰掉,所以梗的盡頭就會帶有枝的一部分(也就是馬蹄),一般主枝枝頂留一葉,有留的更多的,也有直接不採讓它生長的。馬蹄含糖量比較高,所以這類茶一般偏甜。所以所如果別人告訴你這是那那的藤條茶,葉底馬蹄很少或是直接沒有,那就是騙人的。出現馬蹄不一定是藤條茶,沒有馬蹄就一定不是藤條茶!

十五、切碎

出現切碎的葉底通常來自高產量的大廠:大益、下關、瀾滄古茶等。切碎茶葉有助於不同來源的茶菁拚配,同時也節約了毛茶的細碎料。強調純料及少量製作的大樹茶通常不會切碎。

(來源:普洱茶吧論壇 更多好文請關注普洱茶吧微信公眾號:puertea8;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8c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