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教你祛濕氣

近期江南地區氣象潮濕陰冷,小雨連綿不斷,容易感染濕氣,影響健康。那麼如何防止濕氣侵害人體呢?

一、中醫如何認識濕氣

中醫稱濕氣為濕邪,是中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中的一種,屬陰邪,有重濁、粘滯、趨下的特點。因此,濕氣侵害人體常有以下表現:濕氣為陰邪,易傷陽氣,傷人表現為疲倦乏力、思睡、怕冷;蒙蔽清竅表現為頭暈沉、頭重如被物裹;阻遏氣機表現為胃脹胃痛;濕困脾胃表現為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噁心欲吐;留滯肌膚可出現肢體酸痛、酸脹、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下注大腸則腹瀉、腹痛;舌苔白厚膩,化熱為黃厚膩。

濕氣分外濕和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濕等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所致;內濕是由於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所致。因此,防止濕氣侵襲人體必需將外濕拒之體外,同時還需強健體魄,防止濕自內生。

二、如何判斷有濕氣

1.起床時的狀態

早晨起床時候身體困重,感覺頭有東西裹著,或覺得身上有東西在包著。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小腿發酸、發沉,也是體內有濕氣的典型特徵。

2.大便

什麼樣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長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都是體內有濕的表現;大便正常,一張手紙就可擦乾淨,但體內有濕的人,要三到五張才能擦凈;如果大便不暢且不成形,說明濕氣很重。

3.舌苔:「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三、如何祛除濕氣

1.防止外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時更換衣物,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保持房間乾燥;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流通。

2.防止內濕

1.運動: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食療:

(1)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還可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可利尿、除濕。

(2)蔥、薑、蒜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具有良好的祛濕作用。例如:可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

(3)清淡、適量、均衡的飲食:經常食用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但不容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等癥狀,甜食油炸之物又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因此日常應該盡量以清淡飲食為主,保護腸胃健康,防止濕氣的產生。

專家簡介

王兵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

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高級訪問學者,上海「杏林新星人才培養」指導老師,《世界華人消化雜誌》編委。

擅長:1.中西醫結合診治:缺血性腦血管病、代謝綜合征組分疾病(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和慢性胃腸肝膽病;2.扶正祛邪防治腫瘤:減輕放化療副作用,預防複發和轉移。

專家門診:周一全天,周二上午

特需門診:周四下午

本文作者繫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科王兵主任醫師

特邀通訊員顧海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