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特別策劃:百名學者前瞻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

  特別策劃丨《百名學者前瞻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主報告》

  中國經濟時報 李慧蓮 趙海娟 

  高品質發展:經濟信心增強  寄望改革開放

■中國經濟時報“百名學者前瞻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課題組■中國經濟時報“百名學者前瞻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課題組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為了準確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國經濟形勢,近期,中國經濟時報30多位記者圍繞2018年中國巨集觀經濟發展趨勢、增長動力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等問題,采訪了目前活躍在一線、有影響力的百餘名經濟學者。共回收有效問卷120份。

  對於今年我國巨集觀經濟發展趨勢的判斷,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多受訪者預測今年我國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在6.5%-7.0%的區間內。持謹慎樂觀態度者佔絕大多數,高達九成,經濟信心增強。六成多受訪者認為,我國經濟將在1-3年內改變下行趨勢轉向增速趨穩。受訪者最為擔憂“金融風險加大”和“地方債務風險”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挑戰。對於今年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學者們比較看好“新興資訊產業”和“智能製造業”等。“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被認為是今年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六成多受訪者認為,在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速穩定在6.0%-7.0%區間內更合理。改革開放被認為是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於為保障高品質發展我國最應推進的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與“國企改革”被寄予厚望。減稅降費和強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等被認為是振興我國實體經濟最有效的措施。

  一、九成受訪者對我國經濟形勢持謹慎樂觀態度,經濟信心增強。

  對於今年的經濟形勢判斷,受訪者存在超高共識。調查結果顯示,90.0%的受訪者持謹慎樂觀態度;5.8%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樂觀”;僅4.2%的受訪者表示“悲觀”。(見圖1)

  相比前兩年的調查結果,持謹慎樂觀態度者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16年的佔七成以上上升為2017年的八成以上,今年又上升到九成;悲觀者的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由前年的20%降為去年的11.5%,今年再次下降到4.2%。這表明,學者對我國經濟信心逐年增強,今年尤甚。

  1.持樂觀態度的學者們認為,2018年我國經濟總體上將繼續呈現平穩向好的態勢,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一方面,“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進一步鞏固。消費結構持續更新,消費貢獻有望繼續提升;國際經濟延續複蘇態勢,出口增長有望平穩;製造業投資增速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將對衝部分投資下行壓力。另一方面,隨著追求高品質發展以及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將蓬勃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將加快,經濟增長的內生穩定性更強,質效提升更加明顯,將為今年經濟穩中向好奠定堅實基礎。

  2.謹慎樂觀或悲觀者則擔憂,外部不確定性的衝擊以及內部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將阻礙高品質發展。一是外部風險須防範。全球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由此引發的經貿摩擦可能會打擊正在複蘇的全球貿易和投資;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可能提速,全球利率水準將有所提升,資產重新配置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美國對華經濟政策交織著經濟利益訴求和地緣戰略考慮,可能對華采取“非理性”措施,嚴重衝擊中美雙邊甚至全球經濟貿易;美國稅改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稅收競爭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動蕩的衝擊等。二是內部隱患待排除。我國金融業“脫實向虛”的態勢未根本扭轉,金融去杠杆的制度基礎尚不牢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過大、隱性債務較快增長問題不容忽視;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熱點城市房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

  二、對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集中在6.5%-7.0%的區間內。

  對於今年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64.2%的學者預測在6.5%-7.0%之間,選擇率比去年37.7%)大幅提高26.5%;30.8%的學者預測在6.0%—6.5%之間,選擇率比去年(50%)下降19.2%;此外,有3.3%的受訪者預測今年增速在5.5%—6.0%之間;7.0%-7.5%區間僅有1.7%的選擇率。5.5%以下區間和7.5%以上的區間均無人選擇。

  整體來看,今年經濟增速區間預測主要集中在6.5%-7.0%,相比去年的調查結果(去年主要集中在6.0%—6.5%區間),今年學者對經濟增速的判斷更為樂觀,認為我國經濟有條件繼續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平台上平穩運行。主要理由是市場化驅動的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的逐步回升以及消費貢獻度的提高將強化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態勢;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回暖,將為我國經濟趨穩創造更多外部條件;受益於供給側改革,我國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將繼續提高,成為實現可持續中高速增長的有力條件。

  三、六成多受訪者認為,我國經濟將在1-3年內改變下行趨勢轉向增速趨穩。

  對於我國經濟改變下行趨勢轉向增速趨穩所需時間,六成多受訪者選擇1-3年內,其中,15.3%的受訪者認為還需要一年時間,25.4%的受訪者認為還需要兩年,24.6%的受訪者認為還需要三年。此外,還有2.5%的受訪者認為還需要四年,11.9%的選擇四年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3%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改變下行趨勢轉向增速趨穩。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觀點較為分散,但綜合來看,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三年內基本能夠改變下行趨勢轉向增速趨穩。理由主要是,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速由降到穩的態勢更加鞏固,經濟增速與就業、物價、效益等指標更趨匹配。另一方面,新舊動能轉換遠未完成,經濟徹底改變下行趨勢尚需時間。新動能成長較快但體量較小,難以推進經濟在現階段加速前行;舊動能的更新改造仍需要較長時間,因為內在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的體制矛盾遠未解決。

  四、對於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或挑戰,受訪者最為擔憂“金融風險加大”和“地方債務風險”。

  調查結果顯示,學者們對於“今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或挑戰”的看法相對集中,“金融風險加大”和“地方債務風險”的選擇率最高,位列前二,分別為67.8%和52.9%。緊隨其後,選擇率接近或超過三成的選項有“民營企業萎縮”(33.1%)、“房地產泡沫風險”(32.2%)、“實體經濟下滑”(28.9%)(見圖2)。

  相比前兩年的調查結果,“金融風險加大”仍首當其衝,成為三年來讓受訪者最為擔憂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債務風險”的選擇率以每年10個百分點的幅度連續兩年提升(2016年為33.3%,2017年為43.0%),排名也從去年的第五升為今年的第二。而“房地產泡沫風險”的選擇率今年大幅下降26.6個百分點(去年為58.8%),排名也由去年的第二下降到今年的第四。

  1.“金融風險加大”以近七成的選擇率排在諸多挑戰的第一位。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敏感性、脆弱性在增強,處於風險的易發、多發期。金融風險積聚的態勢還未得到根本扭轉。比如巨集觀杠杆率依舊高企;部分城市房價虛高;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負債率過高,特別是一些僵屍企業“僵而不死”;金融“脫實向虛”現象依然嚴重;道德風險、剛性兌付和監管套利現象仍然存在;金融去杠杆的制度基礎尚不牢固等。學者提醒,要高度防範金融風險,但同時要密切關注貨幣流動性和實體經濟的融資環境,避免誤傷實體經濟。

  2.五成多受訪者擔憂出現“地方債務風險”。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當前,地方隱性債務較快增長問題比較突出,由此導致的風險不容忽視。一些地方政府無視法律法規,繼續通過融資平台公司、PPP模式、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違法違規或變相舉債。建議嚴格推進地方債務規範管理;盡快建立地方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制度,實現債務增長的權責利統一;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此外,學者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其它挑戰還有貧富差距過大(14.0%)、企業創新能力不強(14.0%)、匯率波動風險(11.6%)、逆全球化浪潮(9.1%)、國際局勢動蕩(9.1%)、股市波動(4.1%)、資本外流失控(3.3%)、霧霾、汙染等生態問題(3.3%)等。

  五、“新興資訊產業”成為學者們最為看好的今年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學者們對今年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的看法較為分散。超過一半受訪者認同的選項僅有“新興資訊產業”一項,選擇率為66.1%;接近或超過三成受訪者看好的選項有“智能製造業”(38.8%)、“高端裝備製造業”(34.7%)和“健康養老產業”(29.8%)。此外,節能環保產業(20.7%)、新能源產業(18.2%)、生產性服務業(17.4%)、電子商務(14.0%)、新能源汽車(11.6%)等選項也被學者們看好。

  相比前兩年的調查結果,“新興資訊產業”連續三年均以超六成的選擇率(2016年為74.0%,2017年為68.4%)被列為當年我國經濟新增長點的第一名,被學者們普遍看好。相比去年,“智能製造業”的選擇率雖然有所下降(2017年為57.0%),但排名超越“高端裝備製造業”躍居第二,成為後起之秀。

  綜合調查結果來看,受訪者普遍認為,2018年,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速,特別是新一代資訊技術、智能製造、高端裝備製造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將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

  作此判斷的學者們表示,中國正在進入知識資訊社會,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改變著社會經濟運行的方式和格局,極大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成為重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寄予厚望,認為人工智能將作為一項“賦能技術”在各個產業和經濟社會領域得到普遍應用,推動智能製造、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能農業、智能政府等一系列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構建起面向未來智能社會需求的智能經濟雛形,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新太空。

  六、受訪者認為,“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是今年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對於今年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學者們具有較高共識度,就是要在“破”“立”“降”上再下功夫。調查結果顯示,“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選擇率高達76.0%,排名第一;52.9%的受訪者選擇“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位列第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更新”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創新創業”分別以47.1%和44.6%的選擇率緊隨其後。

  此外,學者們認為,今年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還有“化解過剩產能”(17.4%)、“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4.0%)、“加強品質建設”(11.6%)、“培育若乾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11.6%)等。

  1.七成多受訪者認為,“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是今年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作此判斷的依據是,“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既可達到通過提高效率驅動經濟增長的結果,又可達到通過培育增量來化解存量矛盾的效果,有利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於培育新動能,學者建議,要把握好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等重要戰略機遇,處理好前沿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更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等三個方面的關係,同時建立一整套真正能夠激勵、引導、保護創新的體制機制。

  2.五成多受訪者青睞於“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主要理由是振興實體經濟是高品質發展的根基,而當前成本高阻礙了我國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要優先推進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的供給側改革。“降成本”尤其要重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消除和大力整治現有名目繁多的地方性涉企收費項目;鞏固已有的降成本工作成果,防止前期已經降下去的成本出現反彈;推進經營服務性收費的法制化和規範化工作,實施目錄清單動態調整制度;運用資訊化平台,讓所有收費更規範、更透明;還要進一步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

  七、六成多受訪者認為,在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速穩定在6.0%-7.0%區間內更合理。

  學者們對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速的看法具有較高共識,普遍認為追求高品質發展,可以適當降低經濟增速。62.5%的受訪者認為在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速穩定在6.0%-7.0%區間內更合理;31.7%的受訪者選擇5.0%-6.0%區間;還有3.3%的受訪者認為4.0%-5.0%是合理區間。僅有2.5%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增速應該穩定在7.0%以上(見圖3)。

  受訪者普遍認為,在高品質發展階段,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確立正確的政績觀和考核觀。要從GDP掛帥徹底轉為高品質發展掛帥,讓追求高品質發展成為各級政府新的“經濟指揮棒”和內在驅動力。同時,要加快形成有利於高品質發展的制度環境和體制機制,將建立健全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等與選任幹部的績效評價、政績考核機制緊密聯繫,嚴格落實發展責任,形成科學的績效考評。

  八、受訪者普遍認為,改革開放是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對於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學者們共識度較高,提到最多的是改革,共有76.9%的受訪者選擇這一項;排在第二位的是開放,有40.5%的受訪者選擇;排在其後的分別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38.8%)、簡政放權(32.2%)、實體經濟提升(28.9%)(見圖4)。

  相比去年的調查結果,“改革”已連續兩年以近八成的高選擇率穩居第一;“開放”的選擇率與去年基本持平,但今年排名躍居第二(去年第四);值得注意的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選擇率超越“簡政放權”和“實體經濟提升”,被寄予更多厚望。綜合來看,改革開放將繼續為新時代中國經濟提供新動力。

  1.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改革是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作此判斷的主要依據是過去我國在高速度增長階段形成了一整套相應的體制機制,如今要實現向高品質發展的轉型,就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打破原有的體制機制,建立起一整套有利於高品質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

  2.四成多受訪者對“開放”寄予厚望。他們認為,擴大對外開放仍是中國深化改革與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加強互利合作也是我國整合全球資源、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手段。要推動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全面開放,形成以“一帶一路”為重點的雙向互濟開放新格局;形成以發展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外貿新格局;取得以自由貿易港實現對外開放的重大突破。

  此外,還有不到兩成的受訪者認為,我國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於“雙創”(18.2%)、新型城鎮化(13.2%)、鄉村振興戰略(10.7%)、區域協調發展戰略(9.1%)、要素投入(8.3%)、“一帶一路”倡議(8.3%)、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2.5%)以及生態文明建設(2.5%)。

  九、受訪者認為,為保障高品質發展,“財稅體制改革”與“國企改革”是我國最應推進的改革。

  對於為保障高品質發展我國最應推進的改革,調查結果顯示,“財稅體制改革”與“國企改革”的選擇率最高,均超過五成,分別為65.3%%和55.4%,位列前兩名。其次,超過三成受訪者希望進一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33.1%)和“簡政放權”(31.4%)。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教育科技體制改革(24.8%)、社會保障制度改革(24.0%)、土地制度改革(22.3%)、戶籍制度改革(12.4%)、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0.7%)、匯率形成機制改革(6.6%)和股市資本市場監管改革(4.1%)也應盡快推進(見圖5)。

  1.六成多受訪者對“財稅體制改革”寄予厚望。相比去年的調查結果,“財稅體制改革”選擇率排名今年超越“國企改革”,位列第一。受訪者認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助推器”,改革的根本在於建立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代財政制度。當前亟待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框架,其框架主線主要包括央地財政關係、政府預算制度、稅收制度改革。根據新時代特徵,需要運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將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夯實、構架充實。

  2.期待“國企改革”的學者們認為,實現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需要明確兩個主攻方向:以混合所有製改革促進國有企業轉變經營機制,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推進混改要與完善國資管理體制協同聯動,與產權保護、釋放人的積極性同步推進。

  耳。

  十、減稅降費和強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等被認為是振興我國實體經濟最有效的措施。

  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振興我國實體經濟最有效的措施,受訪者共識度較高。排名前三的選項分別為“加大減稅力度”“強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降低各種費用”,選擇率均為五成以上,分別為57.9%、57.0%和52.1%。這一排名順序與去年調查結果相同。同時,“鼓勵技術創新”也獲得了44.6%的受訪者青睞(見圖6)。

  1.“加大減稅力度”和“降低各種費用”均有五成多的選擇率,作此判斷的學者們認為,目前實體經濟企業現行稅費標準仍然較高,部分稅費減負政策落實不到位。減稅降費依舊是當前振興我國實體經濟最有效的措施。建議繼續清理多頭行政收費,減少涉企收費自由裁量權,堅決取消相關事業部門不合理收費,加大力度治理“紅頂中介”和行業協會亂收費問題,動態優化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同時,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適當下調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稅率,形成有利於實體經濟企業發展的稅收環境。

  2.五成多受訪者對“強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這一舉措充滿期待。他們認為,只有在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中,實體經濟才能得到高品質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核心在於“法治化”,特別是要以法治化來強化政府的契約精神。依法保護好企業家的財產權、創新收益和自主經營權,才能切實強化企業家人身財富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和激勵企業家創新創業信心。

  此外,受訪者認為,振興我國實體經濟最有效的措施還有抑製虛擬經濟泡沫(20.7%)、降低人力物流等成本(12.4%)、提倡“工匠精神”(9.1%)、加強產業政策扶持(8.3%)、鼓勵企業走出去(7.4%)、降低利率(6.6%)、落實社會兜底政策(6.6%)、實施品牌引領工程(4.1%)和穩定匯率(0.8%)等。

責任編輯:張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