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穴在足心,能治頭暈眼花,急救昏厥,帶您了解足少陰井穴之道

湧泉


【別名】地沖(《針灸甲乙經》)。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 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 與後2/3 交點上。

【解剖】①肌腱: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2 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②血管: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③神經:足底內側神經支。


【釋字】《說文解字》:「湧,騰也。」《說文解字》:「泉,水原也。」

【釋穴】湧泉,湧,外湧而出;泉即泉水。張志聰曰:「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湧泉。」足少陰內連腎水,居中土之下,位於人體最低位,上善若水,水曰潤下,而為至陰。陰極陽生,水中有陽,地下水泉下行極而上湧,因此而得名。本穴在下補腎,在上交濟心火,引熱下行。

《靈樞·五邪》:「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這裡所謂陰痹,是指痹在骨,按之而不得,是指邪在骨髓。腹脹者,五臟有寒所以脹滿。腰者,腎之府,腎開竅於二陰,腰痛,大便難者,是因為腎氣不化。肩背頸項痛,時眩者,是指五臟病變而及於六腑,因此當取足少陰之湧泉,足太陽之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靈樞·熱病》:「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裡。」這是講外來熱邪侵襲,與心熱交並。《素問·腹中論》有:「環臍而痛者,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因此熱病挾臍急痛,是外淫之風邪,客於心下而為伏梁。胸脅滿者,是由於心熱逆於內所致,取足少陰之湧泉,以水氣上濟心火。取足太陰之陰陵泉,補中土以散心腹之伏梁。嗌裡,即舌下,取第四針針嗌裡,以瀉外內心下之熱邪。

湧泉和勞宮,分別位於足心和手心。《厥論》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盛則足下熱也。」三陽精氣出於足趾的外端,三陰精氣聚積在足心,如果陽勝陰虛,陽氣乘虛而佔據陰位,因此熱厥起於足下,也就是常說的五心潮熱。湧泉腎經井穴,井主出,腎主水,少陽相火藏於腎水中,湧泉者泉水奔湧而出,水中有陽。勞宮是心包經滎穴,五行屬火,勞和滎字,上面是兩個火。心主火,宮是指皇宮,是君主所在地。滎主身熱,勞宮主清心火。湧泉配勞宮,如同腎水上交心火,水火既濟,水氣上行,心火下降,主失眠、心悸等。

湧泉與極泉,前者是腎經之起始穴,後者是心經之起始穴。湧泉又名地沖,是陽從陰中衝出,火從水中衝出,陰極陽生;極泉是心火盛極而腎水上交,陽極陰生,因此湧泉是心火下交腎水,極泉是腎水上交心火。

【氣血運行狀態】足太陽經氣從至陰穴,運行聚積於此。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經脈之氣發於皮下而為湧泉穴。足少陰經所出為井,是脈中精氣從井出,經過輸、經從合穴迴流入經脈中。

【穴性】本穴屬足少陰經腧穴,運氣為熱水,五行屬水,六氣為熱。足少陰所出為井,五行屬木,其性從酸味,其用為斂精收氣。又名地沖,陽從陰中衝出,因此本穴稟少陰熱水之陰精,水中又有木之酸收之性,又心火下藏腎水之中。

【主治】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乾,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應用】《靈樞·熱病》: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見血也。

《針灸甲乙經》:胸脅肋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腰痛、大便難,湧泉主之……肩背頭痛時眩,湧泉主之……咽中痛、不可內食,湧泉主之。

《針灸甲乙經》:熱病抨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

《備急千金要方》:湧泉、然谷主五指盡痛不能踐地。湧泉、然谷主喉痹,梗咽寒熱。

《醫宗金鑒》:主治足心熱,奔豚,疝氣疼痛,血淋氣痛。

《針灸聚英》:喉閉舌急失音,卒心痛。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

《肘後歌》: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湧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

《通玄指要賦》: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

【針法灸法】直刺0.5~0.8 寸,局部脹痛,針感可擴散至整個足底部。可灸。

【現代研究】

(1)針刺實驗性休克的貓或家兔「足三裡」「湧泉」部位有明顯的升壓和興奮呼吸的作用;艾灸湧泉,可使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據報導電針湧泉,治療膈肌痙攣,有較好療效。

(3)針刺湧泉,結合語言誘導,治療癔症,有較好療效。

(4)針湧泉,必要時加十宣點刺出血,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有效。

(5)取健側湧泉向太沖方向透刺,配印堂、太陽、風池,治療偏頭痛有較好療效。

(6)按壓或針刺湧泉、勞宮,治療心絞痛有效。

(7)用蓖麻散外敷湧泉,治療嬰兒鵝口瘡,有較好療效。用吳茱萸醋調敷貼湧泉,治療口腔潰瘍,有較好療效。

(8)據報導用桃仁、杏仁、梔子、胡椒、糯米搗細,雞蛋清調敷湧泉,睡前敷,左右穴交替,治療高血壓有效。另有艾灸湧泉可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來源:杏林墨香

本文參考了《穴之道:中醫原創思維下的腧穴解讀》(朱燕中,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