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莫高,有一副穿越千年的地圖

行走在莫高窟,每一步,都是洗滌靈魂。

黃沙金黃、藍天湛藍,沙漠深處的這一汪綠洲,便是承載了千年的慈悲,便是昭然於蒼穹的信仰。

畫於莫高窟第61窟西壁上的《五台山圖》,第一次和其相遇,便深深為之傾倒了。精準的地形地貌描繪、罕見的古建築形象勾勒、生動的佛教百姓故事,無一不在世界壁畫史、中國地圖史上豎起極為罕見的標杆。

於是,先後三次赴莫高窟仔細觀瞻,還不過癮,又到甘肅敦煌研究院反覆欣賞,究其涵義、會其深意,越看越令人著迷。

這是一幅長13.45米,高3.42米,面積約46平方米的全景式歷史地形圖。整幅畫以綠色和土黃色為主色調,采取鳥瞰式透視法,詳細描繪了從山西太原途徑五台山到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縣)方圓250公里的地理形勢、山川景色和風土人情。城樓、寺廟、草庵一百多處,榜題近兩百條,佛教人物和善男信女幾百號人。

自上往下看,第一部分是菩薩化現景象,觀音、文殊、毗沙門天王、普賢各路菩薩五台赴會,祥雲繚繞、瑞獸引路。中間部分以五台山五大主峰和大寺院地理位置分布為主,穿插金五台化現等神靈畫面。最下面,則描繪太原到正定沿途道路及自然狀況,百姓生活畫面,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從朝拜文殊大殿的道路上看去,一路層巒疊嶂,秀色可餐,途中僧侶說法、百姓行走。既有天使送供香客朝拜,又有旅店商鋪。信眾或拜佛、或牽畜、或舂米,極具有生活氣息。

據考證,61窟開鑿於五代後期,是敦煌歸義軍鼎盛時期節度使曹元忠供奉的功德窟。五台山為智慧之神文殊菩薩的道場,其山仙音渺渺、佛光隱隱、雲海磅礴、草木葳蕤。盛唐時期,日本、朝鮮、印度、西域等各地僧侶跋山涉水前來拜竭供奉文殊的五台聖地,彼時商賈流動、信眾頗多。五台山逐漸成為供奉文殊菩薩的最大的道場,越來越多的信徒想把這山的聖容描繪下來,帶到他們的家鄉供養。由中原及秦隴、又經絲綢之路至西域。自然而然,位於西域必經之地的佛教聖地敦煌莫高窟,出現五台山圖也就是必然的了。

可歎的是,五代後期測繪手段與科學技術並不發達,而這幅圖卻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山中建築分布、道路河流狀貌和各山頭大小比例與空間位置。據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和其他專家考證,此圖是根據唐代五台山的真實地理位置和現實生活所繪製。比如,史載《大佛光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毀於會昌滅佛,後於唐大中十年(856年)重建。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遍訪唐代建築時,在某個外國圖冊中偶然發現此圖。於是,尋此圖實地探尋到了五台山“大佛光之寺”,並在佛光寺現存大殿中發現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的題記,其位置、其方向、其寺院佛塔,無一不吻合。

佛光寺前山腳行人

(南台之頂)蘭草蘭若,人物

師子雲中現

(南台之頂)師子雲中現,雲中獅子像

山中寺名漫漶寺廟一座

(南台之頂)山中漫漶人物幾個

山中寺名漫漶寺廟一座

太原…初…(字跡無法辨認),前漫漶

菩提庵

全圖所採用的這種鳥瞰式透視法,通過不同顏色和曲線,恰當地表現出山峰高程、主副峰高差和空間位置,如同今日衛星影像圖一般,這明顯就是一幅精準的地形圖,又是一幅充滿想象力的藝術掛圖。這圖將藝術構想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將佛界神靈和世俗百姓結合在一起,將平面鋪陳和空間想象結合在一起,將遠觀的神聖莊嚴和近看的人間煙火結合,又是一副佛教傳教圖、山水人物圖和歷史地形圖。

真實記錄山川河流、地表形態,是地圖製圖者與生俱來的本事。一代代地圖編制者匍匐大地,一步一頓地還原歷史與現實的變遷軌跡、找尋從歷史深處發出的聲音,他們又附和歷史的回響,串聯成一個漫長又曲折的鏈條,世世代代延展開來。而今佇立在《五台山圖》前,似是和它的創作者們對話,翻看千年前塵封的地表形態,又似是急急探尋,原來你們那時是這個樣子。地圖,豈止是拓展視野,這種無窮的力量能夠穿越千年時空,永恆於世。

我想,和莫高61窟《五台山圖》的相遇,就像撞見大漠深處望眼欲穿的情人,從此便抓住了心,再也不能忘卻了。

金閣寺

通身光現

石佛蘭若,化金橋現處

忻州定襄縣

忻州定襄縣

河東道山門西南

河東道山門西南,資福和尚庵

魏文帝箭孔山

蓮花池塔

蓮花池塔下人物兩個

蓮花池塔前人物三個

王子寺

鐵勒之寺

彌勒院

彌勒院前人物三個

彌勒院大殿頂鳶尾

(五台山)西台之頂

廣化之院

廣化院樓閣

大力金剛現

五台縣

般若蘭若

建安寺

廣化院

廣化院人物二

萬勝樓

大聖文殊真身殿

萬菩薩樓

福聖寺

竹林寺,三世法界之寺

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中人物

漫漶不清山西至河北沿途某處

漫漶不清台中某處

天壽寺

漫漶不清某寺

法華寺

弘化寺

靈口店

(來源:michael43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