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中國式肥皂劇”,憑什麽能拍到10季+?

導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一方人民迷一種韻味。任何作品,都有其茁壯成長的文化土壤,是不可撕裂、不能割捨的原生力量。地域文化映射在熒屏上,就成了“風味”各異、形色不同的影視佳肴。

來源:影視Mirror

作者:馬二

近日,一組“象牙山時裝周”的劇照登上微博熱搜。

謝廣坤、劉能、趙四、宋曉峰等“象牙山名人”,紛紛化作時尚達人,為即將上線的《鄉村愛情11》助威呐喊。觀眾恍然發現,這部由“趙家班”打造的“中國式肥皂劇”,原來已經陪伴我們走了這麽久。

2006年秋,《鄉村愛情》登陸央視一套。這部描繪農村青年愛情婚姻、事業生活的輕喜劇,是本山傳媒第一次對於農村愛情題材的嘗試。

與本山傳媒過去推出的《劉老根》《馬大帥》不同,《鄉村愛情》拆解純粹的農村喜鬧劇構架,加入了更多的青春戀愛元素。

有趣的是,以往《劉老根》《馬大帥》中領銜主演的趙本山、范偉,在《鄉村愛情》裡變成友情客串,這部戲成為“趙家班”真真正正“推”新人的一部作品。

不過,《鄉村愛情》上線之時,或許誰也沒有想過,它能夠變成“黑土地”上播出時間最長的電視劇;這些年輕的演員們,能夠走出東北,被全國觀眾所熟知。

其實,在《鄉村愛情》火爆之前,便有一部戲“橫空”走紅,那就是由楊議、楊少華主演的都市生活喜劇《楊光的快樂生活》。這部誕生於渤海之濱的天津勁作,從2004年播出以來,如今已經接連拍攝了十部作品。

同樣經久不衰的,還有廣東廣播電視台出品的廣東本土情景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

該劇是中國電視史上播出時間最久、播出集數最多、同時段同類型節目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廣、經濟效益最好的電視系列情景劇。脫塵於粵語文化的它,歷經十九載,拍攝十一部、熱映三千集,如今仍然風雨不停。

在娛樂多樣化、興趣消弭化的今天,影視作品為了抓住閱聽人的心,祭出一張張“破釜沉舟”的大旗——更快的節奏、更豐富的內涵、更二元化的人物,但多數作品仍面臨被“棄劇”的風險。

試問一下,一部作品究竟要具備什麽魅力,才能十幾年經久不衰、收視長虹呢?

地域文化“流”向全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一方人民迷一種韻味。魯菜、川菜、淮揚菜如是,京劇、豫劇、黃梅戲如是,影視作品亦如是。

任何作品,都有其茁壯成長的文化土壤,是不可撕裂、不能割捨的原生力量。這種地域文化,映射在熒屏上,就成了“風味”各異、形色不同的影視佳肴。

《鄉村愛情》產生於東北“黑土地”文化,自帶七分“豬肉燉粉條”的豪爽。

熱愛歡樂的東北人民,將生活“過”成了喜劇。《鄉村愛情》中所有的搞笑橋段,都源於東北人的生活細節。

這種蘊含“生機”的趣味性,生於寒冬暖炕上的麻將桌,在你“點炮”我“和牌”的大笑之中,變成謝永強與王小蒙的情緣初定,化作象牙山村“大腳超市”裡的幽默是非,釀就劉能、趙四、謝廣坤之間的啼笑皆非。

雖然名為《鄉村愛情》,但在這部戲裡,見不到“小鳥依人”式你儂我儂的青春愛意,只有敞開口袋拚命外泄的“笑”果頻出。也正是這專屬農村青年的戀愛“味道”,讓《鄉村愛情》走出“黑土地”,走向全國。

對於天津人來說,《楊光的快樂生活》就像是打兩套雞蛋的“煎餅餜子”。

咬一口,只能有綠豆面、油條加蔥花的滋味,放薄脆、火腿腸以及肉鬆的都是“異類”。對所有女人都喊“姐姐”的天津人,對影視作品也像“煎餅餜子”一般講究。

《楊光的快樂生活》便是如此。

雖然主演們不全是天津人,但故事的行文邏輯、人物的言行舉止,處處是老天津的味道——楊光的開朗仗義、尤條的放蕩滑稽、各路客串明星的妙趣橫生。這種獨特的天津文化,順海而出,邇至太行,遠到瓊州;直到如今,筆者仍然忘不了當年“賠得精光”的陽光大飯店。

《外來媳婦本地郎》算得上是電視劇史上最成功的“中國式肥皂劇”。

對於廣東人民來說,播出十九年的它,像一席“永不撤桌”的早茶。縱然席上的佳肴換了又換,吃席的賓客來了又走,但這桌擺在康家西關老屋的早茶,從早吃到晚從不停歇。

康伯的狡猾小氣,康嬸的善良淳樸;天佑的木訥老實,戴安娜的三觀正直……或許正如早茶的妙處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一般,生於粵語文化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流傳度並不如前兩者一樣廣,但這部原汁原味的粵語電視劇,依舊充斥在廣東人民的生活中,熠熠生光。

這些韻味不同的影視作品,之所以能“流”向全國,依托於其獨特的地域文化。

在“千禧年”後的第一個十年裡,東北文化、天津文化、粵語文化以及河南文化風靡各地。不過,依托地域文化而流行的《鄉村愛情》們,如今的日子亦有頹勢——他們不“上星”很久了。

在影片網站找到新生地

衛視轉網播,成為“中國式肥皂劇”的一個新思路。

局限於種種原因,從2014年四台同播《鄉村愛情圓舞曲》(鄉村愛情7)之後,象牙山的故事便正式走進影片網站,在一眾宮鬥、權謀、青春、校園的網絡劇中,殺出一條專屬於鄉村喜劇的血路。

從藝恩網數據來看,《鄉村愛情協奏曲》(鄉村愛情10)的播放次數為43.9億,每日播放量在70萬~100萬浮動。用戶人群中,30歲到49歲的男性群體佔到大多數,約為用戶基數的61.2%。不談其轉向平台的歸因,單從用戶層面分析,這一波“操作”似乎效果不差。

從用戶反饋的情況來說,《鄉村愛情》並未因“入住”平台而失去熱度,某些媒體預料的從此“下行”沒有出現。

相反,“鄉愛”的忠實粉絲們,將這把燃於“黑土地”的火炬,灌入了全國各地的油料。和衛視的觀眾不同,影片網站的用戶活性更高,對於“彈幕”“安利”等粉絲操作更是得心應手。在這裡,象牙山的村民們走出“闔家歡”的圈層文化,成為大眾狂歡的“爆點”。

選擇在影片網站落戶的,不止《鄉村愛情》。

暌違熒屏5年的《楊光那些事》,並未像前九部一樣安家天津衛視,而是在愛奇藝以分账網劇的形式獨播發行。從作品的內容來看,《楊光那些事》是《楊光的快樂生活》的更新版,採用了“一季三部”的全新形式,講述了楊光“好人”“藝人”“富人”的三段趣味經歷。

對於熟稔了“楊光”故事的觀眾來說,這次《楊光那些事》和愛奇藝的合作,像是突然而來的驚喜——時隔五年的重聚、嶄新的故事脈絡、不變的天津“味道”。

這一舉動,不僅拉回了不少忠實粉絲;在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擴大了新用戶的接納程度。

從衛視轉向平台,成為“中國式肥皂劇”的新趨勢。一方面,平台的用戶更加多元,能讓生於地域文化的影視作品,在瀕臨飽和的閱聽人群體中,進一步擴大粉絲基數;另一方面,衛視位置資源的不斷收縮,選擇平台播出或許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之舉。

“中國式肥皂劇”未來怎麽走?

以地域文化“發跡”的中國第一代“肥皂劇”,風生水起走過了十年。

這十年是用戶粘性不斷增強的十年。不論是生於東北文化的《鄉村愛情》,還是長於天津文化的《楊光的快樂生活》,抑或是源於粵語文化《外來媳婦本地郎》,都招攬了一批自己的忠實用戶。

但隨著直播、短影片等新型娛樂方式的崛起,影響力逐漸增強的地域文化,遭遇到更多的“不適”衝擊;跟隨地域文化“紅利”而興起的“中國式肥皂劇”,也進一步受到擠壓。

淮南淮北“橘”有不同,地域文化這塊土地上結出的“果子”,被越來越多的人品嚐的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詬病”。相對而言,在網絡的聚光燈下,所有的問題都被放大了。

這一現象,從《楊光那些事》中看得一清二楚。雖然一連推出三部故事讓人驚喜,但從愛奇藝尷尬的熱度值來看,時隔五年再度出山的“楊光”系列,難以再現當年的輝光。

同樣是生於地域文化的影視作品,為何《鄉村愛情》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楊光的快樂生活》就一蹶不振呢?依托地域文化興起的“中國式肥皂劇”,未來還會繼續走下去嗎?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從影片網站如今的影視作品來看,集結地域元素的劇集不在少數,像《二龍湖浩哥》《陳翔六點半》更是個中翹楚。這些作品,在融合地域文化的同時,更兼備快節奏、強劇情的特點,和以往“水波不驚”的肥皂劇截然不同。

《鄉村愛情》亦是如此。

與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它更像是一個更新版2.0——在據守地域內核的同時,以流行元素外顯。這也恰恰是如今的觀眾所喜愛的,如上部作品中的“謝飛機”,多次憑借搞笑的表情包、離奇的腦回路登上熱搜。

這也給“楊光”們一個很好的啟示。不談用戶粘性如何忠實,想要收獲更多的熱度和流量,革新地域文化的“裡子”、融合流行文化的“面子”是關鍵。

另外,衝突的激烈程度、人物的有趣指數、視覺的質感效果,都是能否“吸粉”的原因。倘若每部“中國式肥皂劇”都能做到,那麽“火”到十季的,或許不止一個《鄉村愛情》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