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事之秋,你需要摸清自己的「燥脾氣」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秋來夏止,此時暑熱尚未褪盡,秋燥又虎視眈眈,專家提醒:要當心」秋燥「找上門!


皮膚乾燥、便秘、

口鼻咽乾、乾咳少痰

口舌生瘡、聲音沙啞、嘴角起泡......

這些癥狀都是」秋燥「的表現

可大家知道嗎?秋燥脾氣各異

應對方式也各不相同↓↓↓↓

秋天的6」燥脾氣「


&涼

秋燥分溫涼。「溫燥」見於初秋暑性未消時,而「涼燥」起於氣象轉涼之時。秋季多見身熱頭痛、唇燥咽乾、流涕等,可以吃些生薑、大棗等食物,滋陰祛燥。

中秋節可以算是溫燥和涼燥的轉折點,中秋過後涼意開始顯現,同時雨水漸少、氣象乾燥,晝熱夜涼比較明顯。此時,溫燥慢慢向涼燥過度,因此潤燥的側重也應該有所改變。



&外

秋燥分內外,即臟腑燥和皮膚燥。上班族工作忙、壓力大,更容易臟腑燥,會表現為失眠多夢、心情煩躁,所以除了建議早睡早起,保持情緒穩定之外,也要多多運動,增加新陳代謝。

隨著季節的變化,秋燥帶來的皮膚乾癢問題也會日漸突出,日常清潔時要注意水溫,水溫不要太高,做好防曬工作,避免辛辣食物刺激皮膚。



&下

秋燥分上下。呼吸道和腸道非常容易被秋燥之氣侵擾,兒童容易上燥,老人更易下燥。上燥的表現有咳嗽、流鼻血、喉嚨乾啞等,下燥則表現為便秘、痔瘡、大便出血等。

應對上燥:多喝水,也可用蘆根、桑葉等煮水喝,還可裝個加濕器,增加濕度。

應對下燥:煎炸、濕熱食物要少吃,可多吃些槐花、蜂蜜、香蕉等,通便潤腸。


對付」燥脾氣「,你需要學會這5招

1、皮膚乾燥要保濕。皮膚在乾燥環境下易瘙癢甚至皸裂,這時首要的是補水。手提包裡建議帶上一瓶保濕噴霧,時常噴一噴皮膚,保持濕潤。沐浴後,應及時塗抹身體保濕乳液,減少水分丟失。

2、少量多次喝足水。秋天濕度降低,皮膚、嘴唇和咽喉表皮細胞更易丟失水分,喝水是最直接的補水方法。銀杏會專家提醒:喝水最好喝白開水,要少量多次,不要「牛飲」或等口渴了再喝。睡前喝點水可避免夜間因出汗、呼吸、尿液損失水分導致的血液黏稠;早晨喝點水可及時補水。

3、滋陰潤肺調飲食。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蔔、百合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

4、勞逸適度解秋乏。民間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夏秋交接之後,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消耗的保護性反應。此時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儘可能保證夜間睡眠充足,並堅持午睡,做到勞逸結合。

5、秋凍也要避風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適度的「秋凍」,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但如果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已明顯下降,仍穿著薄衣單褲,極易受到寒冷刺激,引發感冒等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患者,要適時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最後,建議處暑後大家應遵循滋陰養陽、健脾益肺「的養生原則,多食用去燥潤肺的食物,如銀耳、蓮子、百合、山藥、雪梨、白蘿蔔等。這段時期不要貪飲涼食,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按摩大椎,關元,神闕,足三裡等穴位,不但有助於調理脾胃,也有利於陽氣提升。


本文源自「尤邁銀杏會」微信公眾號,關注了解更多北京協和醫院專家權威、科普,健康知識。若確認需要預約北京協和專家服務,可添加微信號youmaizs,進行顧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