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8.6分,又一部讓人羨慕的高分印度片

印度電影現在真的是驚喜連連,最近又出了一部高分傑作,而且分數還在上漲。

剛關注的時候只有8.5分,現在一萬多人看過,居然分數又漲了0.1。

沒錯,今年要說的就是這部印度片《調琴師》

和常規印度片相比,這部電影還有很值得期待的一點,它改編自2010年的法國短片《調音師》。這也是一部豆瓣神作,近14萬人評價,評分高達9.2。

因此,和這兩年國內大受歡迎的印度片不同,這部電影既不是載歌載舞的大片、也沒有太多反映社會現實的針砭時弊。

相比,這是一部劇情不斷反轉、又充滿黑色幽默的懸疑片。

影片延續了短片的核心梗:假裝“盲人”的鋼琴師男主角,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一樁謀殺案的目擊者。

不過,相比而言,短片《調音師》更像是一個很有趣的創意,而《調琴師》則將這個創意,擴充成一個更豐富、更完整的黑色喜劇。

《調音師》的男主角是一個鬱鬱不得志的鋼琴師,卻在夢寐以求的鋼琴大賽上功敗垂成。於是,帶著報復的心理,他偽裝成盲人鋼琴調音師。

作為盲人,人們往往會對他放鬆警惕,他也得以洞悉別人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然而,這個危險的遊戲很快就玩過界了: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裡剛剛發生一起凶案……

他窺探到了秘密,可秘密本身也是致命的。

這個十三分鐘的短片,本身有一個余韻無窮的開放性結局,也會讓你渴望更多的內容能夠展開。而印度版的《調琴師》成功地將這一前提拓展成長片,接下來的發展和走向依然能夠不落俗套,這一點相當難得。

不過,這部長片,倒是沒有就這個開放性結局做太多延伸,反而是以原作為根基,每一處枝乾都繁衍出枝葉。

一大特點就是,劇情增加了更多的反轉。

影片一開始,我們以為男主角阿卡什就是個盲人。劇情鋪墊了不少他作為盲人的弱勢,如下樓會被鄰家小男孩惡作劇、過馬路會有危險等。

最關鍵的是:他的生活看似平靜,卻擁有一種神秘的氣氛,使觀眾從一開始就能全身心投入劇情。

與此同時,阿卡什和異性朋友索菲亞之間的愛情故事開始醞釀,空氣中彌漫著歌曲和旋律,此時電影的基調還是很印度的。

接下來,我們迎來了第一個反轉:阿卡什其實是裝瞎。

不得不感歎一句,印度男演員還是厲害啊。

演男主角的阿尤斯曼·庫拉納,國內估計認識的人不多,但他的表演是很有層次的,畢竟,偽裝成盲人和成為盲人是有區別的,而他將這兩種表演都演得很到位。

在法國的短片中,這種轉變大多是靠男主角的旁白賦予的。但本片沒有內心獨白,他有效地依靠表演傳達了內心的困境。

在影片一看開始,我們似乎完全被這個角色、與他平靜的生活,賦予我們的信任所吸引。然而,就在我們開始適應的時候,我們意識到事情並非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

之後,故事才進入正題,我們也進入了短片《調音師》的主體部分——假裝盲人,可以為男主角帶來無數的方便。

甚至於,他還受到一位老演員普拉莫德的邀請,請他在在自己的結婚紀念日上,為愛妻來一場鋼琴獨奏。

也正是這個邀請,使得一切變得複雜了起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卷入了一起犯罪現場。我不能劇透,所以我不會進一步解釋這個細節。

由此開始,片中每一場懸念和危險均由阿卡什犯下的一系列錯誤構成,每個錯誤對他及與周遭都帶來了一系列“墨菲效應”。

可以感受到,導演還是相當迷影的。

在法國短片裡,男主角只是誤入了一個老夫妻家中,而後發現了一起凶殺案。

但在這部電影裡,這名重要角色被賦予了一個更明確的身份:老電影明星。

這個角色本身是由上世紀70年代的印度明星安爾·德霍萬來飾演,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角色的房間裡,卻貼滿了演員本人過去主演電影的海報。

他花了很多時間來沉浸在自己過去的輝煌之中,而這也讓這部電影被賦予了一種似真似假的感覺,就像《日落大道》裡的電影明星諾瑪·戴斯蒙一樣,凸顯真實又不斷自黑。演的既是自己,也不是自己。

說白了,是借用了自己身份的外殼,為劇情需要提供了服務。

此外,片尾男主角樂隊的名字,明顯是為了向夏爾·阿茲納夫(Aznavour)致敬,阿茲納夫曾在特呂弗的《射殺鋼琴師》中扮演鋼琴師。

片中還有許多希區柯克式的主題。

例如,警察妻子為警察做飯一場戲,妻子問他飯菜如何,他強忍下咽,然後回答很好吃。這就很像是對希區柯克電影《狂凶記》中,警察老婆為警察做飯一場戲的致敬。

回到電影本身。進入正題之後,影片的劇情也更加緊湊,電影的中段並沒有給觀眾眨眼的機會,這也歸功於原版的前提太扎實。

兩個主要角色——普拉莫德那老謀深算的妻子不擇手段地想得到她內心渴望的東西,還有一名強悍的不守規矩的警察,經常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以及警察的老婆,他們都與阿卡形成了新的互動關係。

主演過《少年派的奇幻泛舟》《誤殺瞞天記》的女演員塔布,一直都是氣場非常強的演員,把妻子西米演得入木三分,我對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和她的詭計。

她表現出一系列的情緒,從平靜、鎮定,到毫無頭緒的困惑,再到刻薄和控制欲,她構成這部電影的核心。

之後,當三輪車司機小哥、賣彩票的大姐和老醫生也加入這場遊戲後,他們逐漸佔據了舞台中心。

雖然他們成就了故事的一部分,但他們不像主導上半場的那些角色那麽有趣,因為欺騙和背叛盛行,因為他們讓故事更加黑暗,一步步通往道德的深淵。

編劇將眾多角色、事件與動機串聯起來,不停反轉人物的強弱關係,就像一道食物鏈。

每個人在“瞎子”阿卡什面前,都是說一套做一套,甚至包括那個鄰家小孩——他最初給人的印象只是個愛搞無害惡作劇的天真頑童,最後竟也變得貪婪起來。大概只有鄰居退休老太太、老演員,索菲亞是片中唯三的正派角色。

劇作方面,遵循了“每個角色都有存在下去的理由”,每個角色都像導演的棋子,每走一步棋,都會讓我感到吃驚。

可惜,下半場失去了節奏與焦點,過多次要情節(其中一些情節真的不太行)的出現,扼殺了這部本來可以更好的驚悚片。

當角色開始解釋太多時,觀眾就會開始失去興趣。角色之間冗長的對話減緩了節奏,情節變得有點混亂和費解,幸好高潮和結局又扳回一城。

不過,劇作上依靠了太多偶然性來構建劇情,偶然事件總會導致一個完全不同的時間鏈。

在原版的《調音師》中,導演設定了一個開放式結局。

然而,最重要的不是結局,而是在故事中所暴露的人性的惡意。男主角“看不見”背後的視角,從而巧妙地將觀眾放到偷窺者的視角,也是很高明的做法。

《調琴師》的導演也很厲害,製作手法絕對嫻熟。我們不妨將這部電影看作一部成功的驚悚片案例,從主角的選取,到劇情的推進,一切都是教科書級別的有條不紊。

在懸疑片的世界裡,編劇們經常會用身體有缺陷的主角來做懸疑的“鉤子”。例如,主角如果是一個盲人,就更能推動情節。這樣就可以做到角色看不到,觀眾看得到。

而在懸疑感的處理上,一部好的驚悚片的任務,是使至關重要的部分顯得無關緊要、舉足輕重。

一個人去報案卻撞見了行凶者;一扇電梯門通往犯罪現場;這些非常具有緊張感的橋段,導演都能以一種近乎精確、自然的方式表現出來,知道在每一場中該透露多少,哪些地方可以加入幽默的元素。

還有更多重要部分,則留給了想象。這種策略的目的,是讓觀眾不斷猜測。

例如,影片的開場,是一名獵人追殺一隻盲眼的兔子。這看似是一個極好的隱喻,從而傳達出影片的主題。

但隨著劇情的推進,連開場那隻以為只是作為隱喻的兔子,也在最後發揮了它的功效。

這也使我想到了達爾頓·特朗勃編劇的老片《自古英雄多寂寞》(1962)裡那輛卡車,寫作的方式是一樣的。

在這部電影裡,情節一直在盲與不盲之間徘徊,在假與真之間做遊戲。

尤其看到片尾的一幕,實在讓人細思恐極。阿卡什最後給索菲亞講的故事,肯定不是真實發生的。劇作再次留給觀眾想象空間,讓觀眾去推論真實的故事應該是怎樣。

甚至,最後的最後,調琴師是否真的失明,也已經不重要了。大家都被蒙蔽了雙眼,誰更盲目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