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周詩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中國的“馬”文化

文/余柯嘉

馬,作為中國古代最常見的動物之一,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現代人接觸馬的原因,多集中在學騎術、養寵物、炫耀、交際四個方面,參與者多是商企老闆,政界官員,還有明星等等。

今年五月,第37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拉開帷幕。而中國馬術協會也首次受邀參會,向大眾展示中國馬術隊備戰東京奧運會的情況,引起了大家的熱烈關注。

事實上,馬術早在1988年就作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和規程固定了下來。2008年中國馬術代表隊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而馬術的起源,源於人類的戰爭,古代為了做到戰車所用的馬匹在戰場上移動準確性和精確,常對馬匹進行各種技巧和協調性的訓練,後來就發展成為馬術比賽。

而近年來隨著馬術運動的興起,我國的馬術俱樂部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與國外高昂的養馬費用相比,國內的價格要低的多,所以一般中高收入者都可以負擔的起。而養馬的工作也並不需要馬主親自照料,多數人會選擇寄養在馬術俱樂部的養馬場裡。

而不想買馬的參與者,也只需要按小時付騎馬費便同樣可以在俱樂部裡參與騎馬活動。隨著市場的擴大,還出現了一種非專業的馬術俱樂部,他們的特徵是“薄利多銷”。由於收費低,有很多工薪階層也會不時來此消費。

在我國,養馬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五千年前,中國古人就把馬當成家畜伺養。堯帝時代,馬就開始被役使。到了周朝已開始有了馬政,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太仆寺來管理馬匹。養馬的盛衰有時還反映了朝代的興盛,馬的多少往往反映了各朝代的經濟發展狀況。

古代養馬,除了是一種財富的象徵,更有著十分突出的實用價值。在交通工具還未多樣化之前,馬車是古代戰爭,古人出行,最為重要的動力之一。因此,馬對於他們而言,是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的。

正是由於馬和人類親密的關係,文人墨客們也總愛借“馬”抒懷,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表明了自己仍有拚搏之志。

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描繪了春天湖邊,騎馬遊心的愜意浪漫。

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又描繪了一人一馬的孤獨落寞,卻也透露出人馬相依的深情。

杜甫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更展示出在戰爭中,人馬配合的重要性。

可見,自古以來,馬都是人重要的夥伴。人們還根據馬的不同特性取了諸如青虯、紫燕驪,梟騎,驥,等雅稱。

當然千里馬還需要伯樂,好馬還得有善禦者才能顯示權威。在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中,“禦”是一門重要的大學問。“禦”的甲骨文字形,左為“行”的省寫,中為繩索形,右是“人”形。其意為人握轡行於道中,即駕駛車馬。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重視禦術,是因為駕車在一定程度上會體現君子的風度,因此善禦者是格外受人尊敬的。而且在戰場上,禦術有時還能起著決定勝負的作用,劉備的的盧馬數次助其脫險,呂布的赤兔馬也令其所向披靡···

善使馬者,往往是愛馬者。只有真心的愛護它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了解它們的特性,建立信任,才能在用武之時默契的配合,取得成功。若是隻把馬當作工具或玩物,則會適得其反。拋開功利之心,在與馬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收獲很多意料之外的樂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