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戰馬如此重要,“天然牧場”失守後歷朝歷代如何養馬呢

今天有戰鬥機,古代也有,那就是騎兵。

沒錯,這就是對於古代騎兵的定位。

現代戰爭若是沒有戰鬥機參戰,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肯定還沒開始就輸了,同樣的道理,古代戰爭若是沒有騎兵,那你就只有挨打的份,還手之力都沒有。

在古代,衡量一個國家軍隊的戰略投送能力,看它的騎兵就行了,騎兵強則軍隊強,軍隊強則國強。

而作為騎兵的組成部分,戰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人類兩條腿中的一條,缺之不可。

然而,能夠勝任軍馬的,以高寒地區出產的馬為佳,因為高寒之地才能養出好馬。

條件如此“苛刻”,意味著能養出合格戰馬的地方少之又少。

圖1 秦末漢初河套地區

在古代,能夠養出合格戰馬的“天然牧場”,一是今天的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這些“天然牧場”一旦失去,中原地區只好求其次,自己養馬,差是差了點,但有比無好。

而自己養馬,意味著從人類口中奪食,因為養馬的代價,大得不可想象,根據古人測算,養一匹馬所需土地,如果用來種糧,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

這樣養馬太不合算,最好的辦法是佔領天然牧場,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用自己的特產比如絲綢等等,與北方遊牧民族換馬。

這意味著你的軍隊戰力掌握在人家手裡,所以你得和他搞好關係,否則他一旦翻臉,你只有乾瞪眼,而這種友好關係,並非鐵板一塊,遊牧民族翻起臉來,比翻書還快。

這個問題,歷朝歷代是如何解決的呢?

早在商代,統治者就認識到了馬的重要性,誕生了官方馬匹管理制度,也就是所謂的“馬政”。

而“馬政”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馬政,謂養馬之政教也。

圖2 秦的騎兵

商代的統治者和貴族對馬匹特別重視,因為馬匹不但是戰爭和貴族狩獵時駕駛車輛的重要工具,也是祭祀鬼神的祭品,需求量大,專門從事馬匹飼養的“隊伍”也很龐大,由奴隸組成。

“行天莫人中之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這個觀點雖然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提出的,但秦朝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政府非常重視,除了在邊郡地區大搞官營養馬基地,還在內地大建官馬廄(養馬場)。

而秦朝頒布的《廄苑律》,則無異於給馬上了一道保險,其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枷)”,盜馬是死罪,比盜牛的罪行大多了。

漢朝建國沒多久,就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馬政制度,漢高祖時期,丞相蕭何制定的漢律中,就專門制定了有關養馬的“廄律”,呂後稱製時,為防止“軍資遺敵”,明令禁止母馬外流。

要想把馬養好,就得給它吃糧,漢文帝有點捨不得,一度縮小了養馬規模,禦史大夫晁錯立即予以“糾正”,並建議鼓勵民間養馬,漢文帝這才收回成命,並接受他的建議,頒布命令:民間養馬可以免除勞役。

漢景帝則接受太子太傅、禦史大夫衛綰建議,“禁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並將邊境地區軍馬牧場的規模擴大。

漢初戰鬥力一點不輸匈奴的騎兵部隊,與幾代皇帝重視養馬不無關係。

圖3 浴馬圖

隋朝的養馬業,比之秦漢毫不遜色。

據《資治通鑒》卷176,隋朝的馬匹主要靠自己飼養,可是養馬區隴右地區(今甘肅、青海一帶)常遭吐谷渾侵擾,隋文帝想放棄養馬,把牧馬場開墾成農田種糧,大將軍賀婁子乾上書反對,養馬區才得以保留,繼續養馬。

隋煬帝繼位後,不但保留了隴右地區的養馬區,還在青海設置了馬牧(官設牧馬之地),進一步發展了養馬業,以至於馬的數量猛增,大業三年,隋煬帝到北方邊境巡視,出行隊伍竟然“甲士五十餘萬,馬十萬匹,旌旗輜重,千里不絕”。

唐朝不但把馬政列為“經國要政”之一,馬政建設更是前所未有,設立了專門統管全國馬政的太仆寺,下設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將各地六十多所牧馬場納入統一管理,除此而外,還設立了掌全國驛馬的駕部。

除了自力更生養馬,唐朝還從諸胡國引進“外援”,比如屬大宛國馬種、“精力異常”的撒馬爾罕良馬,618—626年間,僅康國就進貢了4000匹,不但緩解了馬力的不足,還改良了唐朝西北地區的馬種,當地馬與撒馬爾罕良馬雜交產生的後代,更加強壯。

圖4 燕雲十六州

相比之下,宋朝要比之前其他朝代都“慘”,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養馬地,只能用絲綢、絹布去換馬,但數量有限,而且非常被動,對方若“斷供”,則只能徒喚奈何,所以宋朝軍隊的戰鬥力,總體來說比較弱,甚至沒有一支像樣的騎兵。

到了宋神宗時期,宰相王安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主持變法時專門制定了“保馬法”,規定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西五路,以及開封府諸縣保甲養馬,具體內容為:戶一匹,物力高而自願者二匹,給以官馬,或官給錢自買;養馬戶可減免部分賦稅;三等以上戶十戶為一保,四等一下戶十戶為一社;保戶馬病死,由養馬戶單獨賠償;社戶馬病死,由養馬戶與其他九戶共償其半,等等。

然而,由於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新法很快被廢止,“保馬法”自然未能幸免。

圖5 蒙古騎射

到了元朝,雖然蒙古族號稱“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但據《新唐書·北狄·室韋》記載,蒙古人的祖先(蒙兀室韋的母族)室韋處於部落聯盟階段時,其畜牧業並不發達,“無羊少馬.有牛不用”,九世紀中葉以後,受突厥、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中原的影響,畜牧業才得到發展,並將馬匹的飼養提高到重要地位,發展成為戰爭的重要工具。

由於地利因素,蒙古人養馬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要牧場有牧場,要飼料有飼料,連驛站都有牧馬地,養馬業自然非常發達,建立強大的騎兵部隊,自然不在話下。

有證據表明,明太祖朱元璋是最重視馬匹的帝王之一:與強大的元朝騎兵PK,必須同樣依靠強大的騎兵。

據《明朝、高麗的貢馬之爭與明麗關係 》,早在“起江左”時,朱元璋就十分渴求戰馬,派人到處去買馬,但所得有限,元順帝北遷後,他於洪武二年還遣使去買戰馬,可惜未能如願。

花錢也買不到,他決定自力更生,於洪武四年“置郡牧監於答答失裡營所,隨水草利便,立官署,專職牧養”。

圖6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洪武六年,朱元璋更是制定了養馬之法,令民共養馬匹,洪武二十八年更規定“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

管理馬政的機構太仆寺,也設立於洪武六年:“設太仆寺於滁州,統於兵部。後增滁陽五牧監,領四十八群……歲終考馬政,以法治府州縣官吏”。

至洪武七年,明朝設立的牧監達五個,下轄近百個馬場。

太仆寺的設立,“標誌著明朝戰馬繁殖與管理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明成祖登基後,朱棣對戰馬的重視一點不亞於朱元璋,親自過問馬政,還對兵部尚書劉俊做了這樣的指示:“古者掌兵政委之司馬。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是馬於國為重。”

除此之外,向藩屬國比如高麗索要貢馬,也是明朝解決戰馬的途徑之一,《明太祖實錄》和《高麗史》對此皆有記載。

據《中國的養馬業》,清朝的馬政則讓人“不敢恭維”,由於實行專製統治,清政府禁止漢人養馬,對養馬業造成了嚴重損害,雖然此政清末遭廢止,但之前黃河中下遊以及江淮各省的養馬業,幾乎破壞殆盡,要想恢復,已經不可能了。

文:沙塵暴

參考文獻:簡牘所見秦馬政、《簡牘所見西漢馬政》、《論唐代的馬政思想》、《明代馬政概述》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