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求學路上輸得太少,可能會有什麽遺憾?一位學霸媽媽的反思

我的女兒今年四年級,四年前的此刻,作為幼升小陪考家長中的一員,我陪著她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升學失敗這件事。而明年的此刻,我又得陪著她,步入小升初的考場。

這幾年,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學生時代從不怕考試的我,倒是有了更多機會去思考和體驗失敗,對於成敗的理解,也有了新的體會。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育兒修行記”,作者也是我的大學學姐,文風實在,作為過來人,她的總結也給我不少啟發。

1

考得好,就是成功嗎?

其實,我也一直是個害怕失敗的人,雖然我過去未必意識到也不敢承認這一點。

作為曾經的學霸,在校園裡我有過太多的成功經驗,卻很少有失敗的經歷,我認真刷題認真對待每一次考試,把錯題像秋風對待落葉那樣掃除。

因為作為老師的寵兒、父母的驕傲,或多或少總有些人設負擔,如果明明知道有些事情自己肯定做不好,那又何必去做呢?做得很糟糕的話,豈不是很丟人?

這種不敢行差踏錯,不敢冒險的心理習慣也影響了我之後的人生抉擇,比如,選一個大家都覺得不錯的專業,選一份體面的工作……

可人生,卻變得毫無懸念!也遠談不上成功。

相反,依依爸的求學之路要坎坷得多。

他從小的學習成績雖然算不上差,可也算不上好,倒霉的是偏偏有一群年齡相仿讀書很好的堂表兄弟姐妹,逢年過節親戚見面一交流,就只有回去挨罵的份。

那會兒沒有擇校,大家都是對口小學、對口初中讀上來的,沒什麽壓力,依依爸玩得可盡興啦,遊戲機房,桌球房,滾輪滑冰,武俠小說……

等到中考完了才發現,自己的幾個好哥們怎麽都去了重點高中,就只有自己升入了菜場高中。

這學校到底有多菜呢?那就是有個別學生能考上大專,老師們都會鳴鑼相慶的那種。老師們一般都注重會考成績,不重視高考,因為反正也沒幾個能考上。

依依爸面對中考失敗帶來的失落感,決定在高考上扳回一城。並且制定了隻重點抓高考的四門功課,其他科目只求會考及格的戰略。

他在副課上看主課書籍被老師發現時,跟老師大吵了一架,老師直接奚落他:就憑你,也想高考?

考慮到上海本地的好學校基本考不上,但是上海考外地好學校還是有政策優勢,依依爸選擇了中國政法,通過努力+運氣+正確抉擇,他終於如願以償。

因為還是想回上海發展,通過四年的努力準備,他在研究生階段又考到了複旦。

畢業後在一所985高校任教,覺得根本走不了自己想要的學術道路,他又毫不留戀地辭職到律所,後來又離開律所創業,每一步似乎都是離開了安全,選擇了冒險。可如今回過頭來看看,都是正確的抉擇。

他不怕失敗,不怕冒險,總是不顧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許就是因為,從小學到高中,他有過豐富的失敗經驗,內心積累了足夠的能量。從失敗走向成功,給予了他最大的自信。

2

把失敗,當做朋友

跟娃一起看詩詞大會的時候,第一季第四場陳更與李思維對擂的那一戰讓我印象深刻。

最後一道搶答題特別難,考的是馬勒的《大地之歌》以哪首唐詩結尾。實際上兩個人都不會,因此都沒有在第一時間搶答。稍想想就能明白,在三選一的情況下,誰搶答誰輸的可能性就較大。但是陳更為了比賽不冷場、不尷尬,還是勇敢地按下了搶答。

她笑著說道:“我就把冒險精神發揚到底好了,即使錯了,我也不遺憾,因為李思維確實是實至名歸”,賽後採訪裡她解釋,“我按下這道題,一個是我覺得輸贏不那麽重要,其次是為自己非常喜歡的那首詩,借這麽好的平台,增加點存在感”。

冒險精神、不在乎輸贏,這樣難得的品質真是讓人特別欣賞。而陳更的堅持不懈,也使她在今年第四季的詩詞大會上終於奪得總冠軍。

這種冒險精神,對於女性來講尤其難得。因為通常而言,男性會更勇敢更激進,在找工作時如果一份工作要求是100%的話,那麽男性隻滿足60%的要求他就會去申請,而女性通常是100%滿足要求,才敢去申請。

也許,我們都該向陳更學一學。

陳更在北大讀的是機器人博士,這種科研工作,尤其需要熱愛冒險和不怕失敗的精神,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像愛迪生發明電燈,試錯了一千六百種耐熱材料六千種植物纖維材料,才選出了最合適的燈絲材料。

看看那些名人傳記,幾乎都是經歷了許多坎坷和失敗,才慢慢走向成功。他們都踐行了一個道理:把失敗,當做朋友

失敗可以幫助認清現實,找出問題之所在,然後再通向成功;

失敗可以激發出人的動力,絕地求生,更加努力地去奮鬥;

失敗可以就此擺脫他人的期待,獲得極大的自由,去做自己真正嚮往的事;

失敗可以幫助辨認出真正的朋友,當你在谷底的時候,是誰會向你伸出援手;

失敗可以幫助認清自己的價值觀,哪些原則是你不能放棄的,哪些代價是你不願支付的;

失敗可以讓人變得更謙卑,更加寬容同情地看待人與事……

3

學習 VS 表現

回首四年前我們幼升小時的焦慮和慌亂,裸考幾大名校時的期待和失敗,其實也給了我們巨大的收獲。

作為家長,我們認清了形勢,明白了在孩子的升學上必須提早規劃,預則立不預則廢。

更重要的是,反思了不同教育體制的利弊,擺正對學校教育的期待,建立了家庭教育的理念。要培養一個獨自自主、自得其樂、能與人和諧相處的孩子。並在接下來的這四年中慢慢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挖掘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學會交朋友和處理同學之間的衝突。

作為孩子,雖然在幼升小的時候懵懵懂懂,但是她也明白了有一群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努力,比她優秀。因此從一年級起她也樂意參加課外的學習和提高,努力追求上進。

再說回這次參加的劍橋PET考試,雖然考試結果多半是失敗,但是備考過程讓我們更加了然目前英語能力上的短板,認清了努力的方向,制定和執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這四年裡陪娃一起長大,我最大的轉變,大概就是變得更淡定,真正具有成長性思維。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的行為其實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目的:學習或者表現。

在表現領域,我們會集中精力於自己已掌握的東西,盡量減少錯誤,讓自己做到做好。

而在學習領域,我們會集中精力於未掌握的東西,我們會犯錯,會從中吸取教訓,從而使自己進步。

可惜我們常常忘了去區分這兩個領域,太過在乎自己的表現和別人的評價,總是停留在表現區,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實際上,孩子的整個求學生涯,都可以視作學習區。

幼升小、小升初,哪怕中考、高考失敗都不算什麽。學校學習只是人生最初的一個階段,工作以後是另一階段學習的開始。只要不斷進步,你就永遠有機會。

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作為家長,我們真不必太在乎一時一地的成敗得失,應該著重培養孩子敢於嘗試、敢於挑戰、敢於失敗的精神,給孩子很多很多的寬容與等待,很多很多的鼓勵與信心。

所謂,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與大家共勉。

作者簡介:

都是乾貨,怎能錯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