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衛健委發文,西醫不準開中成藥,需上兩年中醫培訓班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陳廣晶

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王小楠


本文來源於AI財經社旗下醫療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中藥市場遭遇致命打擊。

進入7月以來,整個醫藥行業已經被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中醫藥局7月1日發布的首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目錄刷屏。

同時,業界也注意到,儘管首批目錄中並沒有涉及中藥品種,但,上述兩部委對西醫開具中成藥、中藥飲片資格的限制,無疑將對相關產品市場形成巨大衝擊。

事實上,關於西醫能否開中成藥的爭論已經延續多年。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西醫已經成了中成藥處方的主力,中醫認為中成藥與中藥存在差異,反而很少開。

數據顯示,綜合醫院至少60%的中成藥處方由西醫開具,部分醫院甚至高達90%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真的按著國家衛健委和中醫藥局此次要求執行——西醫必須經過相應的培訓才能開具中藥處方,則幾乎所有的西醫都不能再開中成藥處方了。

據國家衛健委公開數據,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在所有醫師中佔比不足20%,也就是說,處方權受限醫師佔比可達到80%,甚至更多。

這對我國中成藥約千家中藥企業,數千億市場無疑是一記重擊。而未來隨著中藥、中成藥類重點監控目錄的發布,相關產業也將迎來洗牌。

官方下令,八成醫師不能開中藥處方

國家衛健委、中醫藥局在《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葯及生物製品)的通知》中對中藥處方的開具提出要求。

中醫類別醫師應當按照《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醫院中藥飲片管理規範》等,遵照中醫臨床基本的辨證施治原則開具中藥處方。

其他類別醫生開具中藥處方需要符合一定條件。

經過不少於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並考核合格後,遵照中醫臨床基本的辨證施治原則,可以開具中成藥處方。

符合三種情形之一的,既可以開中成藥處方,也可以開中藥飲片處方

  • 取得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學專業學歷或學位的。
  • 參加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認可的2年以上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總學時數不少於850學時)並取得相應證書的。
  • 按照《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有關規定跟師學習中醫滿3年並取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的。

業內人士指出,上述規定已經把幾乎所有的西醫師排除在外。

根據國家衛健委前不久發布的《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8年末,全國中醫藥衛生人員總數達71.5萬人。其中,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57.5萬人,佔到醫師總數的16%。

從醫療機構角度看,我國中醫類醫療機構總數60738家,佔到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6%。

這就是說,全國90%以上的非中醫醫療機構和80%以上的非中醫類醫師,在開具中藥處方方面將受到限制。

而早在幾年前,很多醫藥領域專家已經在呼籲這種限制。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部主任張洪春就曾提出,西醫開中藥必須經過培訓考核。

張洪春認為,開出中藥處方,必須考慮到辨證施治、四氣五味、君臣佐使、性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等理論,但這些理論大部分西醫搞不懂,而且對中藥的作用機制、療效、不良反應等也知之甚少。

以此為基礎開出的處方,不僅造成了四成以上的用藥安全問題,還會對醫保基金造成浪費,甚至影響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醫保基金吃緊的前提下,業界分析,遏製中藥野蠻生長,繼化葯生物製品領域的仿製葯替代原研葯之後,已經成為相關部門新的工作重點。

連環打擊,千億中藥市場大洗牌來了

在國家衛健委、中醫藥局發布上述通知之前,全國第二大醫藥市場北京市,已經向中藥市場開刀了。

5月31日,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在其發起的「改善服務、提升質量、控制費用」三聯動行動中,即加入了嚴格控制中藥飲片大處方,以及強化單方中成藥數量限制等內容。

業界分析,以此次國家衛健委、中醫藥局發文為契機,北京市針對中藥飲片、中成藥的控費行動,或將在全國範圍迅速鋪開。中藥市場將迎來巨大衝擊。

事實上,中醫藥因其「簡便廉驗」的特徵,長期以來,都是國家政策支持的對象。

2014年,將中醫藥發展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的思路已經得到了國務院相關領導的認可。2016年2月,國務院頒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已經對中醫藥十五年的發展做出戰略部署。2017年1月正式實施的《中醫藥法》,更是為其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

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的中醫藥事業,特別是中藥產業已經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據行業統計,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已經從1996年的200多億元,迅速發展到了2017年的接近9000億元。

在流通領域,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全國31個省市超2兆元的醫藥銷售總額中,中成藥佔比達到14.97%,中藥材佔比為3.05%。也就是說,整個中藥產業銷售總額達到3600億元。中成藥市場規模2994億元。

但快速發展的背後,企業自身發展模式卻十分野蠻。

Wind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71家中藥上市公司中,超兩成銷售費用佔總營收比例超過50%,而超過90%的企業研發投入不足8%。很多知名葯企,如同仁堂、白雲山、太極集團等,其研發支出甚至不足1.5%。此前因銷售費用畸高引起各界「討伐」的步長製藥,其研發投入約為4.2%。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數據對比背後,不僅有中藥產業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隱憂,更加存在大量帶金銷售、灰色利益輸送鏈條。在國家已經將鼓勵醫藥創新、消滅帶金銷售、斬斷灰色利益輸送鏈條,列入工作重點的背景下,向中藥領域「開刀」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同時,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發布的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還僅僅是化葯和生物製品,顯而易見,不久還會有大批中藥、中成藥品種被列入重點監控範圍。屆時,中藥市場的洗牌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大批小、散、亂中藥企業將遭淘汰。行業預計,淘汰比例將達到2/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