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掛科七門仍推優”是對教育公平最大的諷刺

有數據顯示,大學生創業比例穩步提升:2012屆創業比例為2%,2016屆則上升到3%,其中大學生創業比例從1.2%上升到2.1%,高職高專生創業比例從2.9%上升到3.9%。相較於應屆大學畢業生,工作三年後的畢業生創業比例會更高。

畢業後的大學生創業或就業只能反映出社會產業結構和個人工作意願,與教育無關,也不會被很多人討論。但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的創業行為會受到很大關注。一是在校大學生群體特殊,是未進入社會的成年人,有著一定的知識,卻還是一名學生,且身上有著稚氣和銳氣,他們創業有一定的特殊性;二是在校大學生創業行為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在創業和學業之間做出何種抉擇掌舵他們的未來。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某高職院校鼓勵學生創業,學業不過關的“創業者”,只要創業業績達到標準,就可以順利畢業。該校一位長官說:“學生可以用創業業績來申請某些課程免修、免聽、甚至免考。”他列舉了某位七門課不及格的同學,學校不僅如期讓他畢業,還推薦其為省級優秀畢業生。這位長官還表態:學業好是好學生,創業好更是好學生。人們對這些觀點有很大爭議,有讚同,有否定,好像都說的挺有道理。其實,拿大學生創業的業績來“抵扣”學業成績,根本就是個荒謬之舉,而“掛科七門的大學生仍被推薦為省級優秀畢業生”則是對教育公平最大的諷刺。

教育功利化太過明顯

如今教育功利化已然成風,不僅是高等教育,就是基礎教育也難逃厄運。長久的功利化思維讓社會形成了一種“重器不重道”的思維,強調會做事而不是會做人。“學習不好、創業業績不錯的大學生”更受歡迎,則是教育功利化最明顯的體現。難道大學之精神就在於“掙錢”,難道賺錢多的大學生就有資格不去學習?教育的公平何在?一個掛科超過七門的大學生,仍然被學校“破格”推優,不僅是對教育公平公正的諷刺,也是對大學精神的一個諷刺。

學校短視

創業成功的標準是什麽?每個月掙得一定的收入就算創業成功?這樣的成功跟高中畢業生出去打工又有何分別?大學生是一群有知識的群體,他們的創業應該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若沒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理論知識,創業品質也就很一般。再者創業失敗隨時都會發生,三年掙的錢一年的時間就有可能虧掉,這個時候再去感歎知識的重要性又有何意義?

挑戰大學底線

某著名跨國科技公司創始人,在讀大學期間就開始創業,大賺一筆,在創業和學業之間,他選擇了創業,所以就退學了,現在有數百億美元的身家,卻仍沒有拿到母校正規的大學畢業證。另一位非常年輕的“大學生創業者”,創辦了頂尖社交服務網站,現為全球第三大富豪,也是以退學而終。大學教給學生知識亦或本領,讓學生有視界、有活力和能力、有創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有家國情懷,而不僅僅是賺錢生活。大學有它的底線和原則,當你因創業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的時候,就應該放棄學業,“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誰都懂。強製性的幫助部分學業一塌糊塗的“創業者”順利畢業,是對大學精神的褻瀆,更是挑戰大學底線。簡單的說,“創業大學生”或其他,只要學業不過關,都應該被退學!這是對知識最基本的尊重。

話說回來,大學生創業在一定程度上又確實值得表揚,它能緩解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而創業者則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同時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不過,創業的成功與否真的很難界定。在高校那短短的三四年時間裡,能在創業場上站穩腳跟就算不錯,或許有少數人能很快突圍而出,取得很好的創業業績,卻也可能只是短暫的。“錢來的容易不珍惜”,加上創業者知識功底薄,根基不穩,難以快速應變未來的巨大變化,賺來的錢或許很快就送出去了。用三兩年的創業業績來斷定創業是否成功,顯然說不過去。

人生雖然有無限可能,但每一步都應該腳踏實地,每個階段都應該乾好每個階段的事情,既然考入大學,就應該好好的去學習。匆忙上路去創業,風險真的很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