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常怪異出汗,去醫院有檢查不出問題?老劉帶你找出病根!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本文為大家闡述的有關「汗」的生理病理及治療的一些經驗,特此推送,以饗讀者。

中醫學對於「汗」的生理病理,以及臨床意義有其獨特的看法。

《素問·宣明五氣》中說:「五臟化液,心為汗」。所謂「汗為心之液」,是因為心為陽,主血,陽動則汗出。因此汗不能單純視為外泄於體表的汗液。從廣義講汗屬於津液,由氣血所化生,排出體外為汗。

溫病學中認為汗液是由人體津液蒸化而成。

故《溫病條辨·汗論》中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陰精有餘,陽氣不足,則汗不能自出……陽氣有餘,陰精不足多能自出……。」

由此可見汗屬於全身之津液,而全身津液之主司在於心陽。另外,腎又主五液,故心陽虛不能衛外則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則盜汗。

總之,「汗」源於全身之津液,為腎所藏,以心陽化氣而為用,排出體外而為汗液。

臨床又分正常的汗與病理的汗兩大類。

一、正常的汗與病理的汗

1. 正常的汗

正常的汗是體內新陳代謝的正常排泄物,隨著氣候的變化出汗的情況也有異。

春三月此為發陳,氣候由嚴寒逐步變為溫和,汗出津津似汗非汗,此為正汗。

夏則氣候化為火熱,熾熱蒸騰,體內陽氣過盛,極易汗大泄,蒸蒸而汗出,甚則汗出淋漓也是正汗。

秋天則氣候漸涼,陽氣逐漸收束以自衛,肌表衛氣加固,腠理漸密,汗出減少。

冬至氣候寒冷,腠理固密,陽氣內伏,化為津液以養全身,故汗出極少,均為正常的生理現象。

2. 病理的汗

病理的汗是由於外因或內因所引起的營衛失和,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而出現的病理性汗。

從其出汗的情況又分為自汗、盜汗、大汗、戰汗、微汗、汗出濈濈然、蒸蒸汗出、汗出津津、汗出如油、漏汗、脫汗(絕汗)等等。

從其出汗的部位來看,除了全身出汗以外,尚有頭汗、額汗、心汗、腋汗、陰汗、半身汗出等等。

從其出汗的性質來分,又有冷汗、熱汗、黃汗(濕熱傷其血分)等等。

情況複雜,名目繁多。

從臨床實用的角度,除了注意其出汗的情況、部位、性質以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引起汗出的原因和辨別其虛實。

因為「汗出」僅僅是機體病理過程的現象之一,抓住其病理實質,有針對性地解決其主要矛盾則出汗自止。

二、婦科常見的汗

婦科胎、產、經、帶四大證及雜病中,伴有病理性汗出的,除了一般癥狀外尚有其一定的特點。

例如,氣滯寒凝所引起的痛經,往往表現為經期腹痛伴有冷汗出,治以溫經散寒,痛止則冷汗自止。

若閉經日久,血不下行,瘀熱循經夾肝火上沖,血化為汗,多見煩躁,喜怒,面赤而汗出,屬於熱汗、實汗,治以清肝火引血下行,沖任脈通,經行熱解則汗自止。

又如崩漏日久,或暴崩下血,陰血從下脫,陰不固陽,則陽氣外越,故大汗淋漓甚則漏汗不止,屬於虛汗。治以益氣養血固脫斂汗。

在更年期綜合征的見症中也可以有汗出,屬於肝火上逆,氣余化火,陽氣迫汗外出,所以應當清肝泄肝則汗自止。


婦科見汗最多者為產後病。

如《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中說「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而且還說:「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說明產後三種常見病的發生,與失血汗出亡津的關係十分密切。

新產婦之所以容易出汗,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以致亡陰血虛,陽氣偏旺,通過出汗以損陽,使陰陽調和,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如果產後調護適當,完全可以避免產後三症的出現。

但是產後血虛出汗過多,如果不注意避風邪,則極容易受風而發生痙病;

產後失血又加上出汗傷陽,寒邪便會乘虛而入發生鬱冒;

產後失血出汗,津液虧損,胃腸失潤而乾燥,所以大便困難。

此時,開始的汗出是一種生理性保護措施,但是到了後來,就變成產後痙病、鬱冒、大便難的內因根據。如果不注意補血養陰,斂汗護津,則變證紛起,病情益重。

一般治療產後汗出以補虛為主,尤以養血為重。多用四物東加參、芪、浮小麥益氣固表。

其他如產後感染髮燒,婦科術後發燒等等也都是因為熱盛汗出,屬於實證熱證範圍,應當根據其不同病因而祛邪,邪去熱退則汗自止。

三、治汗大法

病理性汗出取決於「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所以治汗時要考慮到「標本緩急」、「輕重先後」的關係,而不能單純為「治汗」而治汗。

對於實證類的汗,宜清、宜泄;對於虛證類的汗,宜收、宜補。

1. 清法

主要針對「實汗」、「熱汗」,即所謂「熱則清之」的法則。

例如對於陽明經證所引起的大汗,重用生石膏以清氣、清胃熱。

對於血分熱盛而引起的汗出,當用黃芩、黃連、黃柏等苦寒泄火之劑,以清血分之熱。

對於陰分的伏熱,則用生地、白芍、丹皮以涼血清熱。

2. 泄法

主要針對臟腑實熱所引起的「實汗」,即所謂「實則瀉之」的法則。

例如泄肝火以斂肝氣,常用龍膽草、蘆薈之類。

泄胃腸以解燥熱,常用大黃、芒硝通腑以導熱外出。

3. 收法

主要針對腠理不同,浮陽溢散之虛汗,即所謂「散則收之」的法則,此為治標之法。

常用的藥物如浮小麥、龍骨、牡蠣、五味子、大棗、訶子等。

4. 補法

主要針對氣、血、陰、陽諸虛,衛外不固所引起的虛汗,即所謂「虛則補之」的法則。

例如用參、芪補氣,補肺固表,使氣達表,肺氣充沛以固衛外;

用酸棗仁、浮小麥,補心回液,益心氣收心液;

重用白朮,補脾助肺固表,補脾又能除濕,以製濕邪外溢之汗出;

用熟地補腎陰,或以桂、附補腎陽,補腎以收下注之濕而治療陰汗;

若欲補陰以抑陽則用生地、白芍。

另外,柴胡、防風、桂枝也可用於一般止汗。

柴胡佐人蔘能治中氣不足的汗出;防風佐生芪可治表虛自汗,桂枝佐白芍調和營衛,也可以固表止汗,都是臨床常用的治汗葯組。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