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狗肉節”,看國人吃狗肉的歷史

《古蘭經》中將豬記載成為一種汙穢肮髒、貪婪懶散、愚蠢醜陋的形象,導致了縱使受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歡迎的豬肉也難登穆斯林廚房的現象,可見伊斯蘭國家對豬是厭惡到了極點。

反過來觀看豬的好朋友——狗,它的境遇就不一樣了,雖然狗是溫順開朗、性格活潑、忠誠的代言詞,在全球絕大部分國家中是作為人類夥伴而存在的,但是我們也很難想象它會成為人類的廚房的常客。

雖然大部分國家沒有食用狗肉的傳統(在歐洲更是明令禁止食用狗肉的),但是在我國,狗肉不僅成為大部分人餐桌上的美食,更是發展成為一些地區的特色節日——狗肉節,今天我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狗肉節的文化。

狗肉節的現狀

近年來,玉林荔枝狗肉節已悄然成勢。在夏至這一天,無論男女、不分老少,齊齊上陣、大塊剁頤,哪怕是頂著三十幾度的高溫酷熱,也絕不“退縮”。酒樓排檔,幾乎滿座,很多平時無名的排檔一夜之間也熱鬧起來,更有聰明商家臨時租用台凳,租用臨時店面開起了大排檔。街上的荔枝攤點,也擺得通城皆是,晚上6點鍾開始,全城沸騰,到處是可見的是燈火通明,男男女女,酒令劃拳,酒香肉氣,這種場面一直到晚上10點。於是便是滿地的荔枝殼,紅通通的,象地毯一樣鋪滿整個城市。

荔枝狗肉節就只有一天,夏天最熱的一天,歷時幾個小時,但其集中消費力和集中熱鬧程度卻能與一個中秋、春節媲美。

狗肉節的發源地

曾經的狗肉節是玉林地區所特有的民俗,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狗肉節已經風靡到了玉林周圍的各個地區,成為人們盛夏的一次狂歡。

但是玉林並不是狗肉節最早的發起地。我國辦狗肉節主要的發起地主要有三個:

一是江蘇沛縣,劉邦,大漢開國皇帝的家鄉,那兒的黿汁狗肉歷史悠久,是上等驅寒升陽補品,劉邦身邊的大將樊噲早年就是賣狗肉的屠戶,而且相傳劉邦非常愛吃他做的狗肉。

二是浙江金華,相傳,金華湖頭狗肉節源於元末明初。當時,朱元璋的大將胡大海兵發婺州城,數晚突襲而未果,胡將軍很著急。後經多次探查,才知道原因是駐營的乾西鄉一帶養的家狗特別多,大軍一行動,犬吠之聲早就傳入守軍耳中。守軍早有防備,攻城就變得很艱難。於是胡大海一聲令下,殺光所有的狗,當晚婺州城便一舉而破。接著,明軍就在乾西大吃狗肉宴,從此,乾西狗肉名揚四方。

第三才是廣西玉林,江蘇辦狗肉節年頭稍早,當時愛狗人士實力未壯,故沒遭太大非議,而玉林辦節則趕上了“愛狗人士”成勢,遭遇了強大阻撓,一舉將人狗矛盾提升到了社會對立,直至今日不得消停。

狗肉節的歷史淵源

經過查閱各方資料,我發現歷史上並沒有狗肉節這樣一個節日,但吃狗肉卻不是像人們想象中一樣是個陋習,相反其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淵源。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食用狗肉,到了先秦時期,狗肉的食用已是為常人所見不怪,並且狗肉還具有一定的地位。春秋以前,狗肉可不是人人都能吃的,這是士大夫階級的專享。

《禮記·王製》 記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豚,庶人無故不食珍”。

可見狗肉與豬肉在古代是同一等級的食品(狗肉的地位稍稍高於豬肉),只有士以上級別的人才有資格吃,而且沒有特定的原因不能多吃,古代的社會地位是按“士農工商”這樣排的,士底下的農工商是吃不到狗肉的。而且用油烤的狗肝甚至還被列為周代“八珍”之一,作為高檔宮廷菜中的壓軸菜出現在最隆重最豪華的場合。

王弼說:“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

意思是說天道自然,萬物各有其用,比如獸吃草、人吃狗之類,可見古人把狗的主要功能就當做殺了吃肉。

孟子在與梁惠王見面時,便提及了當時中等人家的標準,其中一句便是“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裡明確的提到了狗肉。而孟子在宣揚性善說時,便將人喜歡理義與其喜歡吃肉進比,“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一句中的“芻豢”便是“牛羊豬狗之肉”。所以在先秦時期狗肉就已經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主食了。

到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狗肉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這並不代表在祭祀中狗的地位下降。

《史記·索隱》中記載:“盟之所用牲,貴賤不同。天子用牛及馬,諸侯用犬及豭,大夫以下用雞。”

意思是春秋戰國之時盟誓,必須宰殺牲畜並飲用其血,根據盟誓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宰殺的牲畜也不同。天子盟誓,殺牛殺馬;諸侯盟誓,宰狗宰豬;普通官員及老百姓盟誓,逮一隻雞,剁掉雞頭,純用雞血就可以了。

《後漢書·儀禮志上》記載,漢代便以狗肉祭祀周公與孔子,這也說明當時狗肉仍與戰國初年一樣,仍然是一種高級的食品。但是當時禮製已經沒有那麽嚴格,所以小老百姓也就可以自個兒樂呵樂呵。

韓信曾說過“狡兔死,走狗烹。”大家現在都採用它的隱喻卻逐漸忘記了它的本意,他的意思是獵人出去打獵,打到了一隻兔子,將它和獵狗一起烹煮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況且文章開頭就曾提過,劉邦當時為市井小混混時,就喜歡去樊噲的狗肉攤子上去吃狗肉。

到了唐宋時期,羊肉、豬肉地位上升,狗肉漸漸成為貧民食品,於是便有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說法。雖然上層階級不屑於狗肉,但並不影響《水滸傳》中的好漢對此物大快朵頤。據了解唐宋時期狗肉地位下降是與少數民族有關。

自漢朝之後,兩晉南北朝中,少數民族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且多次表露出入主中原的野心,所以他們的很多習俗也就傳入了中原,其中就有不食狗肉。關於北方民族不吃狗肉的傳說有許多,大多都是誇張且帶有傳奇色彩的,可惜他們都沒有考慮到當時的糧食問題與烹飪狀況。

遊牧民族在草原生活時,因受自然環境影響,食物一直是生存的首要問題。以食用為目的養狗會浪費糧食,遠不及靠吃草的牛羊提借肉食更為經濟。二來則是狂犬病的影響,草原民族的燃料多是木柴、野草,甚至乾牛屎,而沒有經過充分烹飪的狗肉可能傳染狂犬病,這也使得北方民族對此物敬而遠之。

但當北方民族的後代開始定居時,燃料與烹飪問題解決時,狗肉的忌諱也就此消失。《茅齋自敘》中記錄金國創始人阿骨打與其它酋長會盟時,餐桌上便有狗肉,《大金國志》中則記載女真人“嗜半生米飯,漬以生狗血及蒜之屬,和而食之”。所以說,文化是相互融合的,吃狗肉這一習慣也就流傳了下來。

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宋禮佛之風盛行。

有學者考證說,一是由於佛家主張“戒殺放生”,梁武帝肖衍提倡素食終身,所以佛門弟子也就難以再享狗肉了。二是道家有忌諱,李時珍曰:“道有以犬為地厭,不食之。”三是統治階級的迷信思想。

據《曲洧舊聞》記載:“崇寧初,范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

宋徽宗聽後,就立即降旨禁殺狗,並規定凡不再殺狗者,“賞錢至二萬”。

另外,在滿族人中還有一種傳說,那就是黃狗和烏鴉救過努爾哈赤的命,所以滿族人由此不再吃狗肉。清統治者進關後,漢族也不得不附和。查閱清宮的禦膳,包括滿漢全席在內,尚未發現狗肉。時間長了,不少人也就逐漸不知道狗肉是什麽味道了。

儘管有的漢人仍然吃狗肉,但懾於滿族統治者的忌諱,所以在堂而皇之的宴席上,也就沒有狗肉的位置了。

所以說在我國歷史上是有悠久的吃狗肉的習慣,但是卻沒有明確記載狗肉節。

但是俗話說事出必有因,所以我又查閱發現了玉林荔枝狗肉節的源頭。其中有兩種不一樣的說法:

一是據民間傳說。

民間有語:“冬止魚生夏止狗。”由於狗肉溫熱,易上火,夏至是“陽氣”最盛的一天,吃荔枝和狗肉這兩種很“熱氣”(容易上火)的東西,正好與“陽氣”呼應,“以陽製陽”,不會象平常那樣熱火攻心,所以在這一天放開肚子吃大餐。

然而一個說法叫“冬至魚生夏至狗”,“止”於“至”兩個相近的發音卻讓人誤解其意。一些人認為,這樣應該理解為冬至的時候吃魚生,夏至的時候應該吃狗肉。於是人們便在夏至到來的時候猛吃狗肉,大啖荔枝,以至逐漸形成習俗。

狗肉節的爭議

但是現在社會風氣浮躁,以至於一個當地人們歡樂的節日被無限擴大炒作。但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待動物的憐愛之心日漸萌生。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凡事都是雙方的原因,一方是愛狗人士譴責無良狗販,聲勢浩大,另一方是以傳統習俗頑強抵抗。

乍一看,愛狗人士顯然是正義一方,但我想說的是現在的愛狗人士所做是基於同情,並不是愛。現在社會,人類的寵物多種多樣,愛它們的人也不勝繁多,如果都聯合起來,我們人類估計要吃素了,但這會不會又遭到愛花愛草人士的反抗呢?

當然,我說的純粹是一個笑話。人們食用狗肉確實是有淵源的歷史,這點無可厚非;而養狗也是從古至今一種常見的行為,歷史氣息也很濃厚,二者發生衝突也是在所難免。

食狗與護狗究竟孰對孰錯,我們也無從知曉,存在即為合理。但是如果只是將狗肉節作為一種吸引遊客,拉動經濟發展的手段,而不是通過這種節日傳達出一種特殊的情感,那麽狗肉節也注定不會像其他節日那樣流傳千古,不正之風必須遏止,但正義之風也不能濫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