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去年業績猛跌 非碳酸業務轉型乏力

  兩大可樂巨頭業績猛跌,非碳酸業務轉型乏力

  ◎ 記者 鄭馨悅

東方IC 圖東方IC 圖

  近日可口可樂發布的財報顯示,2017年全年淨收入354.1億美元,同比下滑15%;實現毛利潤221.54億美元,同比下滑13%;營業利潤75.01億美元,同比下滑1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2.48億美元,同比下滑81%。它的老對頭百事可樂則在2017年實現淨利潤48.57億美元,同比下滑23.26%。

  在業內震驚於“兩樂”的慘淡業績表現時,也引發這樣的話題:可樂公司們難道真的將成為“明日黃花”。

  而消費者們對可樂的態度轉變或許更加直白。

  “我已經很久沒喝過可樂了,過年的時候偶爾會喝,但最近一次買,是為了做‘可樂雞翅’。”江西地區的蘇女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可樂們怎麽了

  江蘇南京的牙科醫生林先生告訴記者,他向全家人下達了命令,不允許給小孩和老人喝可樂,“大人們也是一口都不會喝”。

  “將一罐可樂倒在馬桶裡兩小時後衝掉,去汙效果很好。”蘇女士告訴記者。

  這是可樂在中國的一些遭遇,但這或許不能完全說明“兩樂”的業績大幅下滑原因所在。

  對於可口可樂淨利斷崖式下跌,可口可樂公告解釋為2016年因為該公司在業務上有很多變動,在北美及世界各地出售瓶裝業務,將其出售給有特許經營的合作夥伴,這嚴重影響了業績,此外,這項舉措在2017年將繼續影響收入。

  科信食品與營養資訊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表示,可樂並不是一款健康的飲料,長期飲用過量的可樂,能夠導致肥胖和蛀牙。“兒童和成年人,每日糖分的攝入量都不要超過50g,25g左右為佳,但是一瓶可樂(500ml)就有50g了”。

  一位接近可樂公司的飲料業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可口可樂(經典款)能夠暢銷百年,成為全民飲料,本質還是因為它足夠好喝。“它滿足口舌對糖分的渴望,能夠提神,具有刺激性,定價足夠低,廣告無所不在,稍不注意,就能點燃你對它的渴望”。

  實際上,可口可樂每年在廣告上的費用動輒幾十億美元,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在著名的4A原則(Available,Affordable,Acceptable,Activation)影響下,可樂傾向於用低售價保證銷量的最大化。對此,中國的消費者或許有感,10年期間,物價上漲,唯獨可樂沒有漲價。

  “不過,稍微有一點自製力的人,都會下意識地控制飲用可樂。”上述飲料業內人士表示,如今市場上的可替代品實在太多了。可樂類碳酸飲料銷量的下降是大趨勢。而鑒於目前廣大的亞非拉地區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在該類市場可樂依舊暢銷。“越發達的地區,可口可樂賣得越不好;越重視健康,就會越遠離‘糖水’”。

  川普背鍋

  業內公認的一件事是,近年來可口可樂的碳酸飲料業務深陷壓力之中。不過,如今“兩樂”的苦日子,或還與美國國內財稅新政策的變化有關。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2017年,可口可樂公司的所得稅為55.6億美元,比2016年的15.86億足足多了近40億美元。扣除稅費,其淨利潤只剩下了12.48億美元。無獨有偶,百事可樂的2017年所得稅為46.94億美元,也比2016年多出了25.2億美元,原因大同小異。

  可口可樂財報顯示,美國稅收改革法案之下,可口可樂被要求對未被遣返回美國的歷史離岸收益納稅。“這造成了可口可樂在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財季期間一次性淨支出了36億美元,其中包括一筆46億美元的遣返費用和10億美元的遞延稅收優惠”。

  據了解,美國新稅制增加了美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稅收,主要為阻止美國資本外流,增加美國本土的投資吸引力。所以根據法案,可口可樂須為控制的海外企業過去8年的累計盈利交這一筆“過渡稅”。

  不過,此類稅收屬於一次性補繳,並不能持續影響。記者注意到,可口可樂的毛利率水準多年來維持在60%左右,並不存在很大的波動,且2017年還比2016年略有上升。

  東興證券消費組首席分析師劉暢表示,從可口可樂本身來看,其品牌力、經營能力本身並沒有出問題,該公司也沒有遭遇大危機,在稅收等影響過去以後,其2018年利潤反彈是大概率事件。

  轉型說易做難

  可口可樂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詹鯤傑(James Quincey)在2017年2月舉辦的紐約消費者分析會議上提出,可口可樂將根據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重塑其增長戰略和運營模式,加速向一家全方位飲料公司轉型。他提出,公司未來將專注於收入增長,塑造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品牌,推出更多低糖、無糖及新型飲料。

  “隻不過,船大難掉頭。”劉暢表示,可口可樂作為如此大體量的公司,改變並不容易,如其涉足酒精性飲料,也都是小心翼翼,只在日本市場推出。

  一位留學美國的商學院研究生曾經調研過可樂公司。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與可口可樂高管聊天過程中,他感覺到其對非碳酸業務的思路不清晰,或者說,有一種下意識的“冷淡”情緒。“去可口可樂的工廠,你品嚐到的、看到的也只會是可樂,滿目的可樂,各個年代的可樂,介紹的也是可樂的歷史,我幾乎不記得我看到哪款非碳酸飲料了”。

  據他透露,在與可口可樂員工聊天的過程中,所有人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對可口可樂品牌的忠誠,甚至一些前員工還會發出“一日可樂人,終身可樂人”的言論,這可能不太包括對非碳酸飲料的忠誠。

  該人士提及1985年的那次“可樂換配方”事件。“一次換配方,公司明明提前做了調研,還是那樣的結果,原本調研時說喜歡新口味的消費者後來‘反水’也加入抗議行列,這個配方沒人敢再換,可口可樂的中心地位也沒人能動搖。換句話說,可口可樂不再是核心業務的話,公司也該改名了吧”。

  “在中國市場上,其他的領域也是巨頭林立,水、咖啡、果汁、涼茶都有老大,可口可樂進入這些領域並不具備優勢。”中國食品分析師朱丹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可口可樂在碳酸飲料上是巨頭,但其規模優勢不可能直接用於非碳酸業務上,且可口可樂在組織架構上、行銷策略模式上,都沒有圍繞著非碳酸業務,做到精準定位。

  朱丹蓬指出,新的品類要使用新的團隊、新的架構,可口可樂一直將目標定於非碳酸化,但整體並沒有圍繞非碳酸業務來做。“起碼兩年後,它的非碳酸業務或許能趕上來吧”。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馬龍 SF06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