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謎團:失守街亭的馬謖是如何死的?諸葛亮私放了他?

文/趙心放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可謂代代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真格揮淚斬殺了失守街亭的馬謖嗎?在此悉聽筆者聊聊。

(一)書中是如何描寫街亭失守之戰的

《三國演義》中寫道,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了討伐曹魏之戰。兵分三路,趙雲、鄧芝率部佔據箕谷,馬謖、王平率部鎮守街亭,由諸葛亮親率大軍十萬突襲祁山,打通進攻曹魏的戰略通道。

出兵之前,諸葛亮詳細作了安排後,馬謖豪情爆棚地立下軍令狀:鎮守一個小小的街亭不在話下,丞相啊你心細得比麻絲還要細啊,假定如有不測,可以把我全家問斬!一生為謹慎的諸葛亮不便再多說啥,但還是按照老習慣,反覆強調了重中之重的事,就是要在靠山近水的地方安營扎寨。諸葛亮為啥要強調這事呢?略懂兵法之人皆知,作為防守而言,出發時可以多帶一些乾糧,即使缺糧還可以打獵采野果嘛,能多抗得住幾天日子,如果缺水了,就是書上說的斷了汲道,能堅持多久啊?

(王平與馬謖)

馬謖雖然耳朵聽到諸葛亮說的這句話,但並沒往心裡擱。到了街亭後,就下令兵士們在山頭安營扎寨。副將王平憂心忡忡地說:丞相一再吩咐安營扎寨要在靠山近水的地方,你這樣安排,假如曹魏軍斷了我汲道怎辦?馬謖哈哈一笑:被敵人圍住了不動就會被困死。居高臨下,就能勢如破竹地衝下去,想不勝都難哦。這就是兵法上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

曹魏的張郃率軍來了。張郃不是浪得名將虛號的軍事將領,仔細觀察一番地形,心中就有了數,對蜀軍在山頭的營寨圍而不攻,並立即斷其汲道。沒過幾天,無水喝的蜀軍將士就軍心大亂了,馬謖只好率軍突圍敗退,張郃乘機率軍追殺。

兵敗如山倒喲,街亭失守,戰局驟變,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蜀國首次討伐曹魏的計劃宣告破產。

(二)諸葛亮為啥非要殺馬謖不可

歷代不少人有這麽個觀點,馬謖純屬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外搭剛愎自用,不僅僅使自己所帶部隊損兵折將,關鍵是使蜀國的整個北伐戰略計劃落空,按照軍法必須格殺不論!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在荊州時以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成都縣令。

諸葛亮用人雖然趕不上劉皇叔,但也算頂尖兒的人物,並沒有把馬謖看錯。馬謖以入伍的身份協助諸葛亮處理了許多國家和軍事大事,包括從計劃到準備再到落實,這樣的一個人,絕非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可以勝任。據史載,馬謖才氣過人,韜略不少,諸葛亮召他議事,不時從白天到夜晚。丞相不是閑得無聊找人瞎吹打發日子吧?

還有一種說法,諸葛亮殺馬謖,是找替罪羊,讓其為首次北伐失敗背鍋,不然無法向朝廷作出交代。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估摸對戰爭不太了解吧?世上有常勝將軍,但無百戰百勝將軍。蜀國的關羽、張飛打過敗仗沒被殺頭,曹魏的曹仁,在博望坡被劉備打得潰不成軍,南郡又被周瑜給奪取了,損兵折將又丟城池,敗績不可謂不大?沒殺一儆百吧?於禁不僅使七萬軍隊覆沒,還叛國投敵,溜回來後曹丕也沒公開殺他,只是畫了幾張畫諷刺一下讓其難受……

有讀者要問,那就是諸葛亮在小題大作?NO!筆者管見,諸葛亮殺馬謖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一:諸葛亮很信任馬謖,相信他是最理解和支持北伐戰略方針的人,之所以選擇他領軍去守街亭,也正是看中這一點。殊不知馬謖剛獨自領軍就和丞相唱反調,不聽勸告在山頂上安營扎寨,被斷汲道陷入危機後,竟然慌得六神無主,最後還是副將王平力挽狂瀾,才避免了全軍覆滅。諸葛亮一貫認為,王平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趕不上馬謖的。這實際結果不是在活生生打諸葛亮的臉嗎?

其二:諸葛亮製訂的北伐戰略十分穩健,在出兵的同時也考慮了失敗時的退路。他知道在高級將領中,很多人認為這戰略太保守,是口服心不服的。自己最信任的人公開唱調,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如果不刹住這股歪風邪氣,那就無法進行北伐,無法統帥整支軍隊。他要讓將士們都知道,軍令如山,獎懲分明,違抗軍令者絕無好下埸!於是諸葛亮對首次北伐失敗的責任人員作出了不同處理:處死參將張休、李盛;剝奪黃襲的兵權;趙雲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沒有完全遵守諸葛亮的堅守安排,在小範圍內和曹真硬碰硬乾,一度讓部隊陷入危機,不過憑借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避免了大的損失。屬於擅自做主,所以也應受懲罰,官職降一級;王平受嘉獎封侯。失守街亭的馬謖,是首次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當然斬立決!

諸葛亮通過對首次北伐失敗責任人員的不同處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後面的幾次北伐中,蜀國軍隊切實做到了嚴格按軍令行動,說進就進,說退就退。即使諸葛亮意外死於五丈原時,蜀國軍隊仍然可以做到有序井然撤退,連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也摸不清底細。

(三)馬謖到底如何死的呢?其實是一個歷史之謎

不少小說雖然有人物和事件的原型,但為了增加觀賞性和可讀性,虛構的情節不少,這種看法是人們的共識不假吧?因此僅憑小說《三國演義》就斷定馬謖就是被諸葛亮揮淚斬殺的不能當真。

馬謖是如何死的呢?陳壽所著《三國志.蜀書》中,就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向朗傳》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用現代語言釋意:街亭失守後,馬謖畏罪潛逃沒投案自首。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十分氣憤,免去了向郎的官職。

《馬良傳》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用現代語言釋意:馬謖投案自首後被關進監獄等待處理,也可能憂憤過度也可能得了急病,在獄中死去了。

(張郃)

《諸葛亮傳》和《王平傳》的記載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余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用現代語言釋意:諸葛亮率軍退回漢中後,即令處死了馬謖。

陳壽在同一部史書中,對馬謖的結局記載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是十分矛盾的。

筆者管見,可能是古人受了時代的限制,寫書的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吧?只是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寫,不如現代人那麽講究邏輯性。把上述幾個傳記的內容聯繫起來,可以作出比較有邏輯性的臆測:街亭失守後,馬謖知道自己犯了大罪就畏罪潛逃了,過段時間最終被緝拿歸案,被諸葛亮判了死刑,在等待行刑的日子裡,馬謖在獄中病死。

文末補白: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中裴松注引《襄陽記》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諸葛亮對自己如同兒子,自己視諸葛亮如父親。我們感情十分深厚。希望諸葛亮像鯀對禹那樣有情有義,我就死無遺憾了。據野史載,馬謖死後,諸葛亮十分厚待馬謖的遺孤。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四川閱讀悅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約作家。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