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植物與中國文化

古詩文中的“薇”即今之野豌豆及同屬植物,嫩莖葉可做菜蔬。

寫了《詩經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等書的學者潘富俊,至今仍有兩個理想,其中之一是開一家文學植物餐廳。“店裡每一盤菜,都要有文學的來歷。譬如有一道菜是清炒豌豆,就叫"首陽盤"。”首陽山,是叔齊、伯夷不食周粟采薇果腹的地方,後世也用首陽和“采薇”寓意隱居。

植物與中國文化

薇是一種莖條柔軟的草本植物,在古典作品中不時出現。春季,薇的對生葉漸次展開,紫紅色的花成串開放,直到現在仍是華夏土地上常見的植物。如今它被稱為“野豌豆”、“小巢菜”,學名Vicia sepium Lim。

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植物確認其身份,並對應到不會產生歧義的現代名稱,是潘富俊醉心多年的事情。2015年,整體論述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的作品《草木緣情》出版,潘富俊將從《詩經》到清代作品中涉及的植物歷歷寫來,也比較了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對於不同植物的寓意變化。

他的另一個理想,正是編撰一本百分百完整的“文學植物詞典”。“《尚書》、《周易》、《詩經》,再難的字都可以在字典上查到。查不到的是什麽?是植物名稱,或文物。我想要一本彩色圖鑒,不管你念哪本書,每一樣植物我都告訴你是什麽。前後貫通,又能了解它的意義怎樣演變。”

他認為這正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因為自三國起,就不斷有人解經,數代積累,他“只是挑一個自己覺得正確的解釋”。若論資源,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植物能講出如中國那麽多的故事,“介紹植物,孔子曾經在底下打瞌睡,它在周文王的時候怎麽樣,就很不一樣。很多植物要跟我們的生活經驗結合在一起。其實文學或歷史是講解植物最好的方式,特別中國。”

他舉例說,《詩經》提到的斂蔓,即現在的“烏蘞莓”,很常見。“我們種上莊稼,它就爬上來了,形容朝廷中充滿小人、奸臣。如果你背誦蘞蔓背了半天,卻不知道是什麽植物,很難想象你能理解詩的含義。”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