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溯源甘肅】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的傳說

古畫中伯夷叔齊採薇而食(資料圖)

首陽山(王綱攝)

本報特約撰稿人 任重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諸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古隴西首陽山,位於今甘肅渭源縣蓮峰鎮境內,素以奇秀著稱,因其位列群山之首,得陽光首照而得名;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而聞名於世。至今,首陽山上相互依偎、幽靜肅穆的「夷齊古塚」,碑匾楹贊琳琅、夷齊雕像清逸的清聖祠,與伯夷、叔齊三千年以前守節苦餓而死的歷史傳說在陣陣松濤聲中綿延流芳於後世。

奔義讓國

伯夷、叔齊「兄弟奔義讓國」的歷史傳說發生在孤竹國。據史載,孤竹國是殷商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地處今灤河與青龍河匯合的廣大地域。雖然孤竹國遠離殷都朝歌,但也受到當時戰亂的嚴重影響。孤竹國君墨胎初面臨戰亂將至、殷商即亡,自己又年邁體衰的局面,做了立詔傳位安排。他有三子,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三子叔齊,為保證王室血統的純正,決定傳位於三子叔齊。因殷周之交,中國社會已處於原始宗法的父權社會,立子之法已經確立,嫡庶之分思想也已萌芽,只是未作為一種制度確立下來。因而,繼統傳子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傳幼子」與「傳嫡子」的兩種觀念並存。墨胎初死後,眾臣民便要按先王遺詔立叔齊為國君。可仁義的叔齊卻不能接受廢長立幼。他誠懇地說:「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伯夷也堅辭不受,說「尊父命應立三弟為君。」就這樣,兄弟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為改變這種「僵持」境況,伯夷率先偷偷離開了國都。叔齊得知兄長離去後,也固守仁義,逃離孤竹,追隨伯夷而去。眾臣無奈之下只好擁立二子公望為君。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並非姓名,伯是在兄弟間的排行,而夷則是他死後,後世為他賜的謚號。同樣,「叔齊」中的叔和齊也分別是兄弟排行和謚號。遠古堯舜時期就有禪讓製,伯夷、叔齊仰慕這種制度且深受這種制度影響並心甘情願身體力行。正因他二人淡泊權勢、名利、地位,「視棄天下,如棄敝屣」,不願爭名於朝,禦利於國,受人仰視。

伯夷讓國後遊走到了北海邊上,大致是今天的渤海一帶。叔齊隨後追隨兄長伯夷的足跡也隱逃來到此地。夷齊隱居北海期間的生活狀況,有文字記載的史料較少,只有《孟子·公孫醜上》說:「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意思是他二人在北海隱居期間,有大大小小的諸侯、君主前來用好言好語請他們去做官,但他們不願接受,寧願過隱居的清貧生活。之所以不願接受,是出於不屑,因為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君主而不願侍奉,不是他們內心認可的朋友而不去結交,不應該屬於他們的百姓就不去使喚。儘管孟子認為「伯夷隘」,對他有「非議」,卻仍稱他為「聖之清者」,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孟子說:「伯夷辟(避)紂,居北海(今渤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其意指伯夷、叔齊在此地靜靜地等待天下變得清明。他們立身清高,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見(現),無道則隱。」

叩馬諫伐

伯夷、叔齊居北海之濱期間,聽聞周文王興起而且養賢納士,堪為明主。於是商量說:「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二人決定投奔西周,一探究竟。

經過千里跋涉,終於到達西岐。可惜此時周文王已死。周武王與薑太公率領大軍,載文王靈牌,與盟津會上的八百諸侯一起正在東伐商紂。伯夷、叔齊二人便攔住武王的馬頭叩諫說「父死不葬,爰及乾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意思是說:你的父親死了,不好好安葬讓他入土為安,卻要興兵打仗,能說是孝子的行為嗎?你作為臣子,現在要去弒殺天下的共主,能說是仁者的行為嗎?武王非但不採納二人之勸諫,反而非常生氣,下令手下人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這時,武王身邊的薑子牙急忙勸阻說:「大王息怒,這兄弟二人雖說出這番話來,但他們是孤竹國君的兒子,也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不可殺害,就隨他去吧!」武王接受薑子牙勸阻,放了二人。

經牧野之戰,周武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統治中國600年之久的商王朝土崩瓦解,紂王自焚而死。周武王取得天下,建立了周朝,四方諸侯紛紛歸順。伯夷、叔齊則以歸順西周為恥,遂隱居於隴西首陽山。《定西史略》記載,伯夷叔齊二人「越過隴山進入甘肅,溯渭河西進,經今清水、秦安、通渭、隴西、渭源」,莊子言「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此處「北至」之地,即為渭源首陽山。

伯夷、叔齊求仁政、尋有道,這是他們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他們反對商紂王的暴政,但拒絕使用暴力推翻商紂王的統治。據《太公六韜》卷六《犬韜》記,當周武王統兵東伐商紂時,伯夷叔齊說:「殺一人而有天下,聖人不為。」表現出對周武王所作所為甚為失望。他們把周武王的滅商戰爭視為不仁,認為殺戮只能帶來更殘酷的殺戮,「以暴易暴」是以無道伐無道,是暴力循環,用仁德感化才是根本。

恥食周粟

伯夷、叔齊一番苦心勸阻武王,差點送了性命,就感嘆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於是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到首陽山隱居起來。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二人「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意思是指他們為武王的不義所憤,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采折薇菜充饑,最終餓死。伯夷叔齊作《採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其沮喪和無奈之情可見一斑。

渭源縣首陽山一帶雨量充足,氣候陰濕寒冷,良好的土壤益於「薇」之生長。所謂「薇」,當地人稱「蕨菜」,是一種草本植物,俗稱「龍頭菜」「貓爪子」菜,又譽為「吉祥菜」。據乾隆《甘肅通志》載:「蕨可作蔬,根可禱粉,首陽白蕨最有名。」白蕨菜被當地人稱作神仙菜,據說一般人見不到。有俗語說:「首陽山的白蕨菜,早上出來晚上敗!」從唐朝開始,人們就喜歡食用蕨菜,古代有詩人贊它「山童新采蕨芽肥」「石暄蕨芽紫」。清代,蕨菜被列為貢品,每年選擇「莖色青紫、肥潤」的蕨菜,曬後貢奉朝廷。

雖然首陽山薇菜色白味美,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但它畢竟是野菜,很難供給人體所需的營養。對於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山一事,蜀漢史學家譙周在《古史考》中,記有如下傳說:「伯夷、叔齊者,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於是餓死。」意思是說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叔齊,村婦對他們說:「二位先生有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聽了後就再也不吃野菜,遂餓死。有人也質疑道:「有死何以採薇為?天下周之天下,則山也周之山也,薇也周薇也,採薇而食,無乃欲故死而求生乎也!」

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義不食周粟餓死後,其至賢至忠的氣節被孔孟推崇,首陽山遂成天下名山。

清風高節

三千年以前,伯夷、叔齊因禮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苦餓而死首陽聞名於世。他們反對武王「以暴易暴」,以慢性自殺的方式表達反抗。作為歷史人物,其行為具有比較典型意義:他們用犧牲自身的利益體現了對於「禮」「義」的堅守,用生命代價抒寫了「忠」的價值觀念。在儒家經典中,伯夷、叔齊可謂是著名的節義之士,堪稱古代道德楷模。對於伯夷、叔齊其人,前人有過許多評述。

《論語》是有關伯夷、叔齊事跡現存最早的文獻資料。《孟子》《管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太公六韜》等都對伯夷、叔齊有所評價。屈原、陸賈、司馬遷、劉向、韓愈、王安石、司馬光、朱熹、文天祥、元好問、李贄、顧炎武以及近代人曾國藩、譚嗣同等人也均有評說。對他們兄弟二人不改操守於得失,不傾志向於可欲,大多讚美有加。孔子稱其為「古之仁、聖、賢人」,贊其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清風高節。在他看來,夷齊追求的是個人內在的本真品性,儘管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因此有「求仁得仁,又何怨」之說。薑尚認為其為「義人」,孟子視其為「百世之師」。司馬遷肯定其為「賢人」,冠《史記》列傳之首。唐代韓愈作《伯夷頌》溢美有加:「昭乎日月不足為明,萃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元世祖忽必烈曾下詔追封伯夷為昭義清惠公,叔齊為崇讓仁惠公。後世朝廷多有祭祀並留下眾多讚揚的詩文。

應該說,伯夷、叔齊「特立獨行」的守志精神,是他們的高尚之處,也是他們的悲劇所在。千百年來,正是人們對伯夷、叔齊形象及其精神內涵的不斷評價與解讀,使得伯夷叔齊不僅逐漸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並且進一步融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伯夷叔齊的故事歷經千百年人們的傳頌與評論後,逐漸得到升華。他們的個人行為選擇最終凝結成了一種精神人格,並積澱在我們的民族精神之中,使中華文化具有了尚謙讓、崇清廉、行中庸、輕財富的品質以及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的道德精神。

伯夷、叔齊的言行雖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夷齊精神迄今已然成為國人寶貴的思想財富。他們「求仁求廉」與「不食周粟而死」,既體現為精神品格上的追求,也體現為堅持原則的骨氣。在財富面前,伯夷叔齊取的態度是廉;在地位面前,他們取的態度是讓,而支撐他們的則是「志」和「義」。為了實踐這種「志」和「義」,他們不貪財,不戀諸侯,不受周官;同樣,為了實踐這種「志」和「義」,他們捨生取義,不惜以生命為代價。這種氣節和志向,被後世稱頌為「孤竹遺風」「夷齊清風」。也正是他們「擇善而固執」的精神,使中國歷史文化有了傳承基因,有了鼓舞後人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力量。

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在首陽山修建了清聖祠。該祠最早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後因兵亂而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們集資重建。院內有正殿五間,殿中、墓前有碑文若乾,其中以陝甘總督左宗棠撰寫墓碑最為著名:「有商逸民伯夷叔齊之墓」,篆額「百世之師」;兩邊對聯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橫額「高山仰止」。光緒年間,清軍統領范秉誠遊首陽山後也留下了「洗兵正喜臨渭水,下馬先宜拜首陽」的詩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