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工作三年,為什麽有人年薪20萬+,有人6w不到?

筆記俠

57萬-1~6歲CEO都在看的

第一手新商業認知筆記

前段時間乘地鐵外出,無意間聽到旁邊坐的一位小姑娘滿通電話的抱怨聲:

“最近天天加班,產品上線一周,各種需求、bug簡直要把人逼瘋!”

“運營會給我們產品反饋意見?她們不來天天撕逼,我就燒高香了......”

“哎呀,我說了呀,UI和設計覺得沒必要,我能怎麽辦?”

沒錯,這又是一做產品的妹子,就是大家公認的“錢少事多門檻低”的那種。

現實狀況真是這樣的嗎?

我自己也算是互聯網的半根老油條了,身邊做產品做運營的朋友大有人在,剛開始大家都處於打雜邊緣,但2-3年後,差距就非常大了。

有人已經上升到管理層,早已年薪20W+;有人可能還拿著6K左右的月薪,從一個新手變為一個熟練的打雜工。

那麽,差距到底來自哪裡?

出於好奇,我就近找了身邊幾位產品經理聊了聊,梳理了最重要的三點差異。

一、用戶思維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公司大的項目目標確定後,產品崗就開始high 了,設計產品、定項目節點、給開發設計提需求,每天忙得四腳朝天。

你要問他產品目標用戶是哪些人?當然是18-30歲的年輕人啊。但18歲的年輕人和30歲的年輕人,他們需求真是一樣的嗎?

你要問他目標用戶聚焦的管道呢?前期肯定走線上呀。那請問線上主要管道是微博、微信還是知乎、頭條呢?前期有做過管道A/B測試嗎?

你要問他產品差異性在哪裡?真正解決了用戶哪些需求?巴拉巴拉保準給你一大堆,結果就是毫無亮點,你有的人家都有。

所以你的產品為了誰?解決了什麽問題?你有提前去了解嗎?直接一上來就開始埋頭苦乾,你不死,誰死?

那麽真正優秀的產品是怎麽做的呢?

他們會提前做同行產品的競品分析,找到自己產品的優勢和差異性;而在產品初期,他們也會花大量的精力做用戶調查,找到目標用戶的真正需求點。

當然你可能會有疑問:前期競品分析和用戶調查已經是教科書般的操作了,為什麽依舊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反饋呢?

那麽,請問你的以上動作有考慮到產品所屬的階段嗎?還是說你所謂的用戶調查,只是在產品上線前做了,而並沒有貫穿整個產品的發展階段。

這就是差距產生的真正原因了----用戶思維貫穿產品始終,不同階段側重點也會不同

產品初期,做競品分析,做用戶調查,主要是針對某一類垂直用戶找到垂直的產品需求和差異性,把產品做精,切勿貪大求全。

產品中期,隨著用戶量的增長,開始要做大量的用戶反饋,小步快跑不斷做好產品優化和迭代,在保證用戶持續增長的同時,產品的性能和體驗要隨時在線。

產品後期,各項功能已經非常完善了,這個時候你的用戶反饋需要往橫行方面拓展,看看用戶潛在的需求,把用戶不敢想或是還未想到的提前做出來,產品開始做全做大。

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是一開始就要馬上去做產品,而是學會去了解你的用戶。

二、數據思維

懂數據並尊重數據,這是很多產品崗天天掛在嘴邊的話,但現實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大部分人還是為了數據而做數據。

不懂分辨真假數據以及不會根據數據分析用戶行為,是現在大多數產品崗所面對的兩大關鍵問題。

1、不懂分辨真假數據,簡直是萬惡之源

K是某公司的產品經理,開發新品為一款跑步記錄APP 。產品上線前,項目組定下的目標是一周內達到3W注冊量,這個KPI,讓K徹夜難眠。

某天周末,看到小區菜市場的大爺大媽們都在瘋狂搶購一款按摩儀,這給了K無限靈感,他立馬起草推廣方案,“掃碼下載APP,送食用油”,還別說,效果立竿見影,憑借大媽們的社區號召力,KPI早已突破天際。

但公司在後續分析用戶在線行為時,發現DAU等指標基本為0。K他們帶來的第一批用戶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多大價值,為什麽呢?

雖然K確實是達到了APP注冊量,但掃碼送贈品,而且推廣對象為社區大媽們,無疑就是急功近利的“作弊行為”。

這些“偽數據”毫無參考價值,因為根本不是真正的目標用戶產生的自發行為,和淘寶刷單一樣,又怎麽會對產品反饋有意義呢?

2、再來說說數據背後的用戶行為

五個月後K帶著團隊重新梳理產品框架,重視數據有效性,終於擺脫了“偽數據”的泥潭。

結果產品注冊量是上去了,但分享率卻依舊很低,這使得產品沒法在用戶之間形成二次傳播,產品無法突破現有的用戶圈層,這一點讓他們很是困惑。

是產品用戶體驗不好,還是產品用戶引導不明顯呢?這一次他們沒有自己想當然,而是拉出全部可能關聯的產品數據並逐一分析。

結果在一堆數據中,他們發現產品分享界面的用戶跳轉率高達87%左右,用戶停留時長僅僅在1-2秒之間,低於平均一般水準。

那麽到底是用戶對分享界面不感冒還是對分享獎勵機制不滿意呢?或許這個只有用戶最清楚。

接下來,他們又用了一周時間,做了2000多位的用戶問卷調查+1v1調查,發現有80%左右的用戶並不知道有分享有獎的功能,很明顯,就是分享頁面不明顯。

針對這一數據反饋,他們立即在用戶跑步結束後,增加了語音提示+彈屏提示,“炫出你的成績,讓更多好友看到”,利用用戶攀比成績的心理,增加用戶分享樂趣。

我們都知道用戶行為在產品數據上呈現出‘漏鬥狀’,一步一步流失,也一步一步更加精分。

但是有多少能像K他們一樣,找到數據背後用戶真正的需求呢?或許隻做一步小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大大不同。

三、全棧思維

所謂的全棧思維指的是對上下遊業務環節的多面了解,產品除了本職崗位的了解,對技術、設計、運營、市場等相關業務範疇也需要有一定認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運營的了解。

“為什麽別人能做我們不能做,那你的產品有什麽優勢?”

“需求不是隨便提提就能實現的,和你解釋也不懂……”

以上這些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產品和運營的相互撕逼,我相信這是令很多產品頭大的地方。

為什麽兩者之間的矛盾會如此大呢?我們先來看看兩者工作的差異性:

產品工作指標:以用戶體驗為最終目標,工作比較難量化

運營工作目標:背負運營數據KPI,工作可以量化

產品溝通對象:主要為開發和設計,對內溝通較多

運營溝通對象:用戶和合作方,基本為對外溝通

產品對用戶的感知:是抽象的角色,一般來說有抽象的用戶畫像。

運營對用戶的感知:鮮活的,具體的人。因為運營每天接觸形形色色的用戶,而且能明確到每一個人。

看到以上兩者的差異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了:對用戶負責的產品,每天卻在做大量的對內溝通,基本上沒多少‘直面’用戶的機會。

但一個優秀的產品不是把自己框在產品這個狹小的業務模塊裡,必須得了解業務上下遊的工作流程和需求,懂框架,明流程,會溝通,只有具備的全棧的工作思維,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加順利。

我認為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在處理這件事上,有以幾點可以借鑒和參考:

1、忠於目標

大家都說產品生孩子,運營是養孩子,最終大家的目標都在孩子。如果發生了分歧,我們是不是該回到產品本身,看看產品的定位,產品所處的階段呢?

產品有義務對運營進行產品相關培訓,也必須了解運營的工作流程,具備一定運營思維;運營除了要主動對產品有所認知,也需要理解產品的工作模式和難點。

2、明確決策權

很多產品覺得自己每天圍著運營需求團團轉,因為運營是直接對接用戶端的,所以經常會給其他部門提出不同需求,容易養成整個世界都圍繞運營轉的錯覺。

但其實最終決策權是在產品手中的,因為產品最終是對用戶體驗負責的,這一點在上下遊工作中必須明確。

3、加強溝通

雙方確保資訊對稱。產品做了哪些優化,迭代了哪些功能,及時對運營進行培訓;

同時運營接到用戶反饋,數據分析得出的產品變化等這些資訊及時同步給產品經理,好讓產品經理在下一個版本優化遇到的問題。

產品和運營是密不可分的。產品為運營搭建基本的框架,運營為產品提供用戶反饋和市場需求。一個不懂運營的產品不是好產品,一個不了解產品的運營不是好的運營。

當然,如果你還有其他方面的困惑,我強烈推薦你 一堂來自網易產品運營的實戰經驗課。

最近,網易雲課堂獨家邀請了網易旗下三款明星突圍產品網易雲音樂、網易嚴選、網易蝸牛讀書的幕後操盤手,打算親自出來完整複盤自己彎道超車的實操經驗。

9節課內部經驗分享+3場直播答疑,分享內容包含網易內部整套可複製的產品和運營實操方法論,因此尤其適合產品以及運營從業者,或是當下希望從紅海中突圍的創業者來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