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薑超:降債務成頭號任務 靠現金貸活著生活沒希望

  債務上下走、風水輪流轉

  ——兼論為何要堅定看好創新和債市!(海通巨集觀每周交流與思考第259期,薑超等)

  來源:薑超巨集觀債券研究

  觀點

  在過去兩年,大家對於中國經濟的觀點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從15年的極度悲觀,到16/17年的逐漸樂觀,到18年以來又開始變得擔憂。為什麽市場的預期會劇烈波動,到底如何客觀分析中國經濟的變化趨勢?

  最近達裡奧在中國財經圈很紅,因為他到中國來分享他的新書《原則》,他的人生經驗是“痛苦加反思等於進化”,而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這一思想得到了很多粉絲的共鳴。但是值得借鑒的不僅是他對人生的感悟,他對經濟增長的理解也特別值得我們借鑒,尤其是對高債務的中國經濟的理解。

  在達裡奧眼中,巨集觀經濟的運行本身沒有什麽深奧之處,其實和微觀個體的行為是一一對應的。從微觀來看,不考慮其他因素,那麽每個人的消費就應該和他的產出相對應。這其實也是大大的話:“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而這其實也適用於巨集觀經濟,長期的經濟增長是由產出決定的,只有提高生產率才能增加長期增長率。

  但是,人類的本能是好逸惡勞,誰都想少乾點、多花點,這時就會出現舉債消費,也就是從微觀來看,有些人的消費會超過他的產出。由於每個人的支出就是其他人的收入,因此一旦出現舉債消費,我在當期借的越多花的越多,那麽別人賺的就越多,從巨集觀來看,就意味著短期經濟會超過產出水準,經濟短期會變得更好,相應資產價格也會上漲。問題是借了錢是需要還的,到了欠債還錢的時候,就不得不壓縮當期的消費,那麽短期經濟就會降到產出水準之下,經濟會變得更差,相應資產價格也會下跌。也就是說,債務周期會導致經濟周期,過度舉債會推高經濟增長,而還債又會拉低經濟增長。

  而達裡奧又把債務周期分為短期債務周期和長期債務周期。如果經濟的某一部分主體舉債,就是短期債務周期。而長期債務周期形成的原因在於,全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大家都不願意承受經濟下行的痛苦,因此一旦某一部分人因為過去舉債過度、被迫還債導致了經濟回落,那麽就會發動另一部分人舉債接力、再把經濟推上去,直到全社會的所有人都舉債過度、再也借不動為止,這時就會達到長期債務周期的頂峰,比如美國的1929年和2008年,以及日本的1990年,這時就會面臨所謂“失去的十年的挑戰”,如果應對不當,很可能會陷入長期經濟增長的停滯。

  而利用達裡奧的債務周期模型,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發生的變化。

  在2008年之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正常模式。當時我們雖然也在舉債,但是債務增速和收入增速相匹配,每年的債務增速大約20%,但是GDP的名義增速也在20%,這意味著我們當時是賺多少錢就借了多少錢,所以從巨集觀來看沒毛病,全社會的債務率是穩定的。

  而變化是從2009年開始的,我們就走上了債務周期的不歸路。在過去的10年,我們每年的債務增速依然保持在20%左右,但是GDP的名義增速降到只有10%左右,債務增速遠超收入增速,使得中國全社會的債務率持續上升,實體經濟總債務和GDP的比值在08年130%的水準上翻了一番,到17年末已經超過了240%。

  而中國債務率的上升其實是一波三折。觀察在過去的10年,我們已經經歷了三輪完整的短期債務周期,分別由企業、政府、居民三大主體舉債所推動,由此也帶來了經濟的短期波動,和資產價格的相應變化。

  第一輪債務周期是09-11年,舉債的主角是企業部門。09年的4兆拉開了企業部門大幅舉債的序幕,08年前中國企業部門每年新增的總債務只有2兆左右,到09年就激增至7兆。企業部門的大幅舉債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第一輪反彈,GDP增速從09年初的6%反彈至10年的10%,但是好景不長,到11年企業部門舉債就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而11、12年的經濟增速也出現了顯著下滑。

  而從資產價格的表現來看,在09-10年的債務上行期,經濟增速回升,股市重返牛市,而且是以周期股領漲,而債市步入熊市。但到了11年、12年的債務下行期,股市重回熊市,周期股被打回原形,而債市步入小牛市。

  第二輪債務周期是12年-15年,舉債主角是政府部門。由於11、12年經濟增速大幅下滑,12年3季度的GDP增速一度降至7.4%,經濟增長壓力加大,政府部門又出來舉債。當年各種政府融資平台方興未艾,都紛紛到表外找銀行貸款,代表性的信託貸款增速從12年初20%的增速,到13年增速高達100%。政府部門舉債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第二輪反彈,GDP增速回升至13年的7.5%-8%。但到了14、15年,政府全面整頓地方政府債務,政府舉債也被逐漸規範,而14、15年的經濟增速也再度下滑。

  而從資產價格的表現來看,在12-13年的債務上行期,經濟增速回升,但股市未能重返牛市,只是在12年底出現過一輪大盤和周期股的大幅反彈;而債市則步入大熊市。到了14-15年的債務下行期,經濟增速下行,而這一次的股市不再是熊市,而是出現了以創業板為龍頭的成長股大牛市,同時債市也步入大牛市。而這也是中國成長股和債市的第一次共振。歷史經驗顯示,中國的債市和成長股是一對好朋友,往往同漲同跌。

  第三輪債務周期是16年至今,舉債主角是居民部門。由於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中國最後一個舉債主體居民部門的舉債潛力被充分挖掘,15年居民部門月均商業貸款僅為3000億,到17年翻番到了6000億。居民部門舉債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第三輪反彈,17年GDP增速回升至6.9%,但是到了17年末,老闆電器業績下滑,說“這不能怪我,是被房地產銷量下滑坑了”!這意味著居民舉債又出現了後繼乏力的風險,而18年以來的經濟增長又出現了回落的壓力。

  而從資產價格的表現來看,在16-17年的債務上行期,股市重回牛市,周期和大盤股再度領漲,而債市再度步入漫漫熊途。而從18年以來,隨著債務周期重新下行,周期股又再度承壓,而成長股和債市同時反彈、股市中類債券的電力股也開始上漲。

  所以,簡單回顧一下過去十年的經濟,我們已經經歷了三輪短期債務周期,在每一次債務上升期,通常經濟增速回升,對周期和大盤股有利,而舉債上升導致利率上升,債市往往走熊。但到了債務下行期,通常經濟增速下滑,對周期和大盤股不利,而舉債回落導致利率下降,債市和成長股往往同時上漲。

  問題在於,經過三輪短期債務周期之後,中國的巨集觀債務率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已經接近了美國金融危機以前的水準,所以降債務就成為了頭號任務。從銀監會郭主席最新的表態來看:“首先要把杠杆率穩定下來。盡可能地降下來。企業部門的杠杆率要降低,政府的杠杆力量就像記憶,我們也注意到居民家庭部門的杠杆率也需要降低。”這就意味著這一輪債務下行期可能要比以往要長,這也反過來意味著當前大類資產配置的切換或許才剛剛開始。

  我們今年巨集觀年度報告的名字是《破舊立新》,二季度巨集觀報告的名字是《舊不如新、少即是多》,其實核心觀點就是在去杠杆的趨勢下,地產和工業舊經濟將重新面臨挑戰,而以創新和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是唯一的希望,同時在風險增加的背景下,以國債為代表的穩定收益資產將重新獲得追捧。

  我們在年初的資產配置建議當中,建議股票配置的首選是港股,因為其修改了同股不同權、虧損企業也可以上市,這一機制對創新企業最有吸引力。而對債市也堅定看好,同時也看好黃金。其實核心思想就是看好創新和利率下行。

  其實理由也非常簡單,債務率的公式非常簡單,債務率等於債務/GDP,要想降低債務率,要麽是降低債務,要麽是增加收入。

  從分子的債務出發,要想降低債務率,中國經濟最終需要低利率環境,因為高利率疊加高債務,最終只會走向崩潰。如果下決心減少過度融資需求,沒有資金需求的支撐,利率自然會回落,所以我們堅信在去杠杆的環境下中國最終走向低利率。

  而從分母出發,要想增加收入,最根本的是要努力提高生產效率,這也就決定了從長期來看,創新是唯一的出路,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努力奮鬥,才能創造美好生活。

  而美國過去10年的漂亮去杠杆,原因在於他們一方面降低了利率,同時又有Google,Facebook,Telsa這些公司不停地創新。而日本過去30年去杠杆失敗,在於其雖然降低利率,但是缺乏優秀的創新公司,經濟失去了效率。

  其實我們也可以用微觀個體來打個比方,一個國家債務過高,就好比一個人負債累累,其實也不是沒有希望,首先你得找到法院或者債權人協商,降低利率到合理水準,否則如果是高利貸利滾利,那麽神仙也還不起。在債務擴張規模可控之後,你還得努力工作,而日本的降債務失敗就在於工作不用心。最怕的就是做鴕鳥,好比目前媒體曝光的許多“擼小貸”一族,不努力工作,每天靠著嗜血的現金貸活著,這樣的生活當然是沒有希望。

  美國08年之後漂亮的去杠杆在於同時降低了利率、激發了創新。所以,過去兩年中國房價和周期股的大漲隻不過是又一個過度舉債的故事,並不可持續。如果我們相信中國的未來,相信中國人的勤奮努力,就應該相信降債務的歷史規律,未來的大類資產配置,一定要重視創新和債市的機會。

  一、經濟:外需依舊強勁,節後開工偏慢

  1)內需有升有降。18年前兩月,主要5大地產商地產銷售同比增長42%,增速低於17年12月的73%,預示前兩月全國地產銷售增速下行。3月上旬主要37城市地產銷售同比下降30%,降幅比前兩月的16%有所擴大。前兩月全國廣義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長3.2%,增速比17年12月的0.8%略有反彈。

  2)外需依舊強勁。2月我國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大幅提升至44.5%,1-2月累計出口增速24.4%,其中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出口增速維持高增。2月出口的激增與今年春節偏晚有關,情況類似15年2月,從歷史看3月增速大概率回落甚至可能轉負。但2月加工貿易增速仍保持在11.3%,加工貿易來自國外訂單,與美、歐、日等主要海外經濟體PMI的關係更為穩定,均指向外需依然處在較高區間,隻不過沒有單月總出口增速反映的那麽高。

  3)節後開工偏慢。前兩月6大電廠發電耗煤同比增長14.6%,增速高於17年12月的9.4%,顯示前兩月發電增速回升。但3月上旬發電耗煤同比下降9.3%,意味著節後開工恢復偏慢。

  4)庫存大幅堆積。截止3月9日,主要城市鋼材庫存升至1965萬噸,規模創下近4年新高。而鐵礦石港口庫存也創下近1.6億噸的歷史新高。3月上旬6大集團煤炭庫存也升至1300萬噸以上,為近3年的高位水準。

  二、物價:通脹高點已現

  1)食品跌幅擴大。上周食品價格大幅下跌,其中菜價下跌9.5%,豬價下跌6%,蛋價下跌2.8%,食品價格整體下跌3.4%。

  2)CPI短期跳升。2月CPI環比漲1.2%,同比跳升至2.9%,氣象、春節月份錯位等短期因素是CPI同比1月偏低、2月跳升的主要原因。3月以來食品價格大幅下跌,預測3月CPI將回落至2.5%。

  3)PPI繼續下降。2月PPI環比下降0.1%,同比繼續回落至3.7%。3月以來鋼價小幅回升,煤價高位回落,油價繼續下調,預計3月PPI環比下跌0.5%,同比漲幅降至2.8%。

  4)通脹高點已現。儘管2月CPI大幅跳升,但主要是氣象和春節錯位等短期季節性因素導致,未來影響會迅速消退。由於PPI在持續回落,加之豬價大幅走低,這意味著通脹預期依舊穩定,不存在持續上行的壓力,我們預測全年CPI約為2.4%,2月CPI即為全年高點。

  三、流動性:資金未必緊張

  1)貨幣利率回落。上周R007均值下行24bp至3.11%,R001下行10bp至2.65%。DR007下行9bp至2.82%,DR001下行8bp至2.58%。

  2)央行再度回籠。上周央行暫停逆回購操作,MLF到期投放持平,逆回購到期回籠2400億。

  3)匯率保持穩定。上周美元指數震蕩,人民幣兌美元保持穩定,在岸、離岸人民幣分別穩定在6.34、6.33。

  4)資金未必緊張。央行稱全球範圍內數量擴張和低利率可能逐漸告一段落。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未來經濟增長依靠的數量堆積會減少。一旦廣義貨幣池子的錢用的更有效率,不見得資金會緊張。

  四、政策:18年經濟目標確定

  1)18年經濟目標確定。2018年政府工作 報告提出,中國2018年GDP增長目標為6.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赤字率擬按2.6%安排,比去年預算低0.4個百分點;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要鬆緊適度。中國2018年CPI漲幅目標3%左右。

  2)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政府工作 報告提出,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制定出資人監管權責清單,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製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

  3)防範金融風險。銀監會主席表示,銀行是防範經營風險的攻堅戰,應該是一個主戰場;我們重點強調的,首先要把杠杆率穩定下來;盡可能地降下來,企業部門的杠杆率要降低;政府的杠杆力量就像記憶,我們也注意到居民家庭部門的杠杆率也需要降低。

  4)國企高品質發展。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稱,國有企業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第一是要做強實業,推動製造業快速轉型更新;二是要使資源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增長點,比如5G、大飛機製造等;第三是進一步持續推進“瘦身健體”,提高運行效率,始終把品質第一、效益優先作為發展目標。

  五、海外:美2月非農大幅增長,歐央行仍保持政策不變

  1)美2月非農大超預期,時薪增速略降。美國2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31.3萬,遠超市場預期的20萬,是近一年半的新高,其中建築、製造業高增,零售業大幅反彈,但時薪增速略降至2.6%,因此3月加息幾無懸念,目前期貨市場顯示3月加息概率接近90%。

  2)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辭職。上周二,白宮首席經濟顧問科恩宣布離職,因其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課征鋼鐵關稅,而被視為貿易“鷹派”的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支持課關稅;川普上周在白宮宣布將對進口鋼鐵課征25%關稅,對進口鋁材課征10%關稅。等同宣告科恩輸了這場白宮貿易“內戰”。

  3)歐央行仍保持政策不變。歐央行上周會議按兵不動,上調了2018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2019年的通脹預期,保持2018和2020年的預期不變。行長德拉吉在利率決議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核心通脹受抑製,仍有必要采取大規模貨幣刺激措施。

  4)日本央行表示2019年前不會退出寬鬆。在上周五的發布會上,黑田東彥指出,如果2019財年通脹達到2%,並不會立即退出貨幣寬鬆政策。政策的目標不是資產購買的總量,而是收益率,目前不是談論退出細節的時機,收益率曲線控制增強了寬鬆措施的效果。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