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扎針的時候,為啥患者直喊疼??!!

針刺療法是將金屬針具刺入肉體,通過對經絡、腧穴的刺激,起到治病作用。金屬針刺入肉體,難免會產生疼痛,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由於對針刺沒有體驗,面對一根根金屬針即將刺入自己的身體,心情難免緊張、發怵。

如何最大程度地減輕針刺時的疼痛?古代醫家為我們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筆者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總結出「消、選、準、乾、散、避、押、淺、輕、問」十字要訣。

(一)消

打消患者怕痛的心理顧慮。怕痛是人的一種正常心態,但也容易受到言語的調控。《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也在卷首《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必先安神定志。」這裡的「治神」,即醫者用自己的言行,調患者的心態。

古代醫家為什麼要把「治神」擺在針刺的首位?就是因為治神能在極大程度上安定患者的情緒,解除患者怕痛的恐懼心理。只要醫生能在針刺之前耐心向初診患者講明針刺治病的科學道理,使其明白針刺入人體後的正常反應主要是酸、麻、脹,僅有輕微疼痛(如同蚊蟲叮咬一般),並讓其觀看其他正在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的情況。以優質服務取得患者的高度信賴,當他對針刺有了基本了解和正確認識後,就能克服怕痛心理,樂於接受針刺治療。正如《聖濟經》所雲:「治病之道,必觀其態,必問其情……為其治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若。以神受則意誠,意誠則功倍故也。」

(二)選

選好針具與體位。毫針品質不好,特別是針尖帶鉤、針身彎曲及帶有砂眼、銹斑的針具刺入肉體,肯定會引起疼痛及出血。因此,選擇品質好的針具,是減輕疼痛的重要環節。體位不正確,也容易導致針刺疼痛。其一,體位不正確,醫者操作就不方便,勉強刺針,豈能無痛?其二,體位不正確,不利於患者長時間留針,患者在留針過程中勢必改變體位而導致彎針、滯針、疼痛。因此,針刺之前,醫者一定要根據所選腧穴,給患者確定一種正確而舒適的體位。

(三)準

準確取穴。準確取穴,是針刺得氣的基礎和前提。正因為如此,腧穴才又被稱為「氣府」「氣穴」。而酸、麻、脹的得氣感是可以掩蓋輕微痛感的。倘若取穴不準,進針中就很難獲得得氣感,進針時的疼痛感就得不到掩蓋和抑製,就會「喧賓奪主」佔上風。因此,欲做到針刺無痛,必須強調取穴準確。

(四)乾

下針必待消毒酒精揮發乾,夾持進針或出針時必須用乾棉球。臨床上許多針刺疼痛是由於酒精刺激針孔引起的。此類疼痛一是消毒時酒精太多,未等揮發就急速進針;二是夾持進針中或最後取針時用濕棉球而不是乾棉球。三種情況均導致酒精順針孔浸入肌肉,刺激而痛。

(五)散

利用一定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進針前,醫者有意識找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與病人交談,最好是一些詢問性話題,讓他集中精力聽你的問話,並及時回答你的提問。在患者回答問題時,醫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刺手上,把握時機將針刺入。

在這方面,《金針賦》採用的是「下針之前,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醫學入門》雲「咳嗽十聲」)。這裡,令患者咳嗽是假,利用咳嗽的聲音和振動,分散其注意力是真。這種把陽性刺激誘導、轉化為陰性刺激,原理上符合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但方法上應該改進。

(六)避

進針時避開血管、肌腱、韌帶,避開瘢痕和毛孔。醫者如果不熟知人體解剖,在進針過程中就很容易刺入血管、肌腱或韌帶,產生疼痛和滯針現象。所以,應當將熟知人體解剖,視為針灸醫生的基本功。

瘢痕屬結締組織,如直接在上面針刺,是很疼痛的。所以,進針時理應迴避。如果瘢痕處正好又是腧穴所在的部位,則應從瘢痕旁邊進針,針尖斜向瘢痕下方(也即腧穴深層)深入。心細的針灸醫生還發現,進針點在毛孔比在皮丘的疼痛要明顯一些,故而提出「避開毛孔刺皮丘」之說,當屬經驗之談。

(七)押

押手巧妙配合。押手是輔助進針的手,通常是左手。古代針灸醫家對押手的輔助作用是十分重視的,如《標幽賦》所雲:「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提示在減輕進針疼痛方面,押手能起到分散患者注意力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難經·七十八難》才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輸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順針而刺之。」

對於針前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還可以利用押手在遠離進針部位「聲東擊西」,以減輕進針時的疼痛。例如坐骨神經痛患者在側臥位時針刺崑崙穴,可用押手在委中穴處重力點壓,讓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委中穴處,使他產生醫生要為其針委中穴的錯覺,而醫者卻在崑崙穴進了針。當然,也可以用押手點按其他任何一個部位(如對側足部的崑崙穴等)。

(八)淺

進針淺。一般而言,進針淺一些,感覺就會小一些,疼感也會輕一些;進針深一些,感覺則會大一些,痛感也會相應重一些。因此,對於初次接受針刺的患者或對針刺較為敏感的患者,應盡量做到進針淺一些,中穴即止。

(九)輕

手法輕。這裡的「手法」,包括進針手法、行針手法和補瀉手法。一般而言,手法輕,感覺就輕(痛感也然);手法重,感覺則重(痛感亦然)。所以,對初次接受針刺者和對針刺敏感的人,針刺手法應該盡量輕一些,得氣為度。或先針肌肉豐厚部位的腧穴(疼痛感輕一些),後針肌肉淺表部位的腧穴(敏感度高一些)。做到「刺入輕巧有力,行針輕便柔和,出針輕快穩順」。也可遵《針灸大成》所言,對怕痛者施以「指針」。

(十)問

正確發問。針刺過程中,醫生普遍都會向患者詢問針刺的感覺。而缺乏經驗的醫生往往會問患者:「痛不痛?」這是很糟糕的詢問方式。這種問法,往往會因為「疼痛」這個詞語刺激大腦皮層,反射性地引起「疼痛」。所以,有經驗的醫生一般較少發問,往往是通過刺手體會針下的感覺,或者通過「察言觀色」來判斷患者對針刺的反應。就是要問,也會問患者「感覺怎麼樣?」或「有什麼感覺?」把究竟是什麼感覺讓患者自己說出來,而不要讓語言給患者造成疼痛的惡性刺激。當然,針刺不可能做到絕對無痛。但只要做到上述各點,一定會在最大的程度上減輕或消除疼痛。

本文選自《針灸解惑(第2版)》

給大家推薦《針灸解惑(第2版)》,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本書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王啟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針灸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的針灸醫學中常見的106個學術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屬於疑難而令人費解的問題;有的屬於含糊不清或於理不通的問題:有些屬於分歧紛紜、自相矛盾的問題;有的甚至還是明顯的錯誤問題。只是數千年來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統一認識,更談不上合理解決。作者對這些內容進行了闡釋、修訂、充實和糾正,立意明確,說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針灸解惑》,作者:王啟才,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0423,歡迎投稿嘮嗑。

覺得不錯請點贊!

大家都在看↓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