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熱、胃寒、胃氣上逆,中醫的胃病術語你了解幾個?

在診治過程中,患者常說的胃疼、胃脹、反酸、噯氣、噁心……都是西醫的術語,那麼中醫是怎麼理解胃呢?

中醫中的胃,又稱胃脘,是一個接受、容納、腐熟水谷的內臟,故又被喻為「水谷之海」。因此,如果不能受納、受納後腐熟不了或是腐熟過快,就是有胃有病了。中醫還認為「胃為氣血之源」,即一身氣血皆從胃中谷氣化生而來。如果胃氣是下降的,即為調和、順暢;如果胃氣上逆了,即為失和、不暢,可致反酸、胃口欠佳等癥狀。

胃氣上逆怎麼辦?

胃氣上逆的情況很常見,存在於大部分胃病患者。胃酸是強酸性的,膽汁是鹼性的,胃氣下降後,在腸道酸鹼中和正好,如果胃氣上逆,胃中酸水就會腐蝕食道,容易患上食道炎,再向上反流,就可能是咽炎了。很多頑固性的咽炎,通過降胃氣就能治好。

人們往往採取抑製胃酸的辦法,以減少胃中的胃酸,但若是長期抑酸,可使得胃壁分泌胃酸的細胞慢慢較少,胃萎縮了,可使病情更嚴重,甚至發生癌前病變。

因此,中醫建議先解決胃氣上逆的問題。常用中藥如竹茹、枇杷葉、代赭石、生薑、枳實、沉香、旋復花、半夏等等,都有降氣的作用;也可以直接服用和胃降逆的中成藥,如胃藥摩羅丹。

胃寒和胃熱

胃腐熟食物需要熱量,如果沒有熱量,就無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說早上吃的飯,晚上吐出來還未消化,一天到晚不知道餓,為何?胃中無火。

如何補火?看看指南針,五行中火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說,補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讓胃火旺了,這也就是五行所說的「虛則補其母」。桂枝、肉桂、附子、薤白、乾薑這些溫心陽的藥物用上了,胃火就來了,就能夠腐熟水谷了。

既然有胃火不足,出現胃寒,自然就有胃火過亢,出現胃熱。胃熱的病人經常有飢餓感,總覺得吃不飽,這也是一種病。俗話稱為「慌飯」。治療也很簡單,吃點清胃火的中藥即可,比如:石膏、知母、黃連、黃芩、蘆根等。

胃病的情況並不單一

臨床上胃病的情況有時並非上述這麼單一,比如胃中有熱卻伴有腸道有寒,這樣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熱,下半部分有寒,出現寒熱錯雜的情況,用藥時則需要寒熱搭配,效果才好。

總之,中醫治胃病,重在綜合治理,治標之外,更要治本。

?本文作者微信yesjk64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