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梵高 : 我耕耘著我的畫布,就像農民耕種著土地

梵高就像一個經久的老故事,永遠說,說不盡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Gogh)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Gogh,1853-1890),印象畫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於荷蘭布拉邦特。一生屢遭挫折,備嘗艱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美麗的瓦茲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年僅37歲。

對於許多人來說,文森特·梵高完美詮釋了什麽是瘋狂的天才藝術家。他因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並助長了認為他如同荒野孤魂的觀點——原始的衝動驅使著他,不可名狀的惡魔糾纏著他。

說實話,文森特的一生的確過得很艱難。對世俗的憎惡,造就了他無可複製的藝術語言(儘管被後世競相效仿),卻也使他疏遠了親朋好友。頻繁的精神崩潰困擾著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其中有情感問題的影響,但更有可能是因為癲癇病發作,或許年輕時染上的性病余威猶在,也加重了這種情況。情場失意的他,對數段情感糾葛做出的抉擇都出奇地失敗,最終只能接受做個單身漢的命運。三十七歲時,由於作品不被認可,長期與成功無緣,文森特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最終持槍自殘,不治而亡。

然而,梵高又是一個善於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種語言雄辯而有力地表達自己。幸虧他的弟弟提奧·梵高和提奧的妻子約翰娜保存了完整的往來信件,我們才得以借此了解梵高。通過這幾百多封信,我們能再次重塑出這個藝術家的形象,他的作品在他活著時一文不名,但到了今日卻成了無價之寶。

與弟弟的關係對梵高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在信件中顯露無遺。他的信件絕大多數是寫給提奧這個巴黎藝術商人的。儘管提奧從沒真正幫這位兄長銷售過任何作品,但確實介紹不善社交的文森特認識過一些藝術家。此外,提奧的金錢支持為文森特提供了顏料和畫布。事實上,幾乎寫給提奧的每一封信裡,都有要錢或確認收到近期匯款的內容。對於這位屢受困擾的兄長,提奧不懈的精神支持成了他生命的支柱。然而,文森特也不是一個被動的依賴者,相反,在信件中我們發現,和弟弟談論個人和思想問題時,他始終是一個積極的對話者。

雖然梵高深諳文學和藝術史,但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主要是自學成才,而且,從他早期的作品看,他並不算天賦異稟。他在人生最後幾年爆發出的旺盛創造力——很多知名的作品創作於此間——要與之前他經歷的諸多掙扎聯繫起來,才能被更好地理解。這些掙扎被事無巨細地記錄在了信中,也從側面體現了他為什麽會對人物造型、透視等繪畫技法有著固執的追求。

同時,書信中也記錄了他繪畫理念的進化過程。梵高對當時藝術名家作品的解讀,比如米勒和德拉克羅瓦,表現了他獨到、敏銳的觀察力,而不是瘋子的胡言亂語。而在他身上,藝術上的成熟又總是與那些卑微職業所激發的強烈職業道德感並存。“畫家就得努力工作,像鞋匠那樣”;“我耕耘著我的畫布,就像(農民)耕種著土地”。

梵高的信件,無論是表現他彷徨思索與脾氣暴戾,還是熱情洋溢和哀痛欲絕,都旨在盡可能全面地重塑這位標誌性藝術家的人生奧德賽。這些出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畫作,更為公正地詮釋了他作品中的熱情和愉悅,也糾正了他在大眾眼中長久以來的“瘋狂”形象。

他的文稿充滿了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真誠,或許正是因為他鬱鬱不得志、英年早逝的人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令人每每想到便心疼不已。在梵高的遺留信件中,跟弟弟Theo的通信是最多的,而Theo也是梵高畫家生涯中最堅定的支持者,也一直在經濟上接濟他。

梵高27歲,在此之前他一直聽父母安排做著父母覺得體面的工作,但始終不順利。後來他立志當一名牧師,去到比利時Borinage礦區,在窮苦農民和底層礦工中講道,但卻因像礦工一樣衣衫襤褸的“不體面”模樣以及經常控訴礦區種種弊病的行為而被當地教會驅逐。那是在1879年,丟掉了牧師工作的他對宗教心灰意冷,他的牧師父親甚至也一度想把他關進精神病院。這時的他開始研習作畫,走上了坎坷的藝術謀生之路。但是家裡人非常反對他走上這條窮苦路,梵高給弟弟寫信,在寫這封信之前,梵高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給弟弟寫信,因為收到了弟弟的資助他才提起筆來,他在這封信中表達了自己鬱鬱不得志的苦悶以及尋求藝術出路的渴望。

另外,這也是梵高的書信中第一次寫明Theo給他的資助,這或許也是Theo第一次資助哥哥,而此後不久,Theo便開始了對哥哥的長期經濟支持。於是梵高28歲決定拾起畫筆,弟弟給予了他最無私的資助幫他完成理想,直至他能自力更生。從簡單的素描開始,行走巴黎,拜訪名師,靠著弟弟的資助,自學成才。

縱觀梵高一生,梵高與弟弟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梵高的著名油畫作品《杏花》就是為了慶賀自己的侄子的出生而畫的,充滿了對生命新生的美好與希望。梵高手稿這本書不僅有其與弟弟的書信,你還能看到梵高從起初簡單笨拙的素描畫慢慢成長到令人驚豔的油畫作品的全過程。你真的會為梵高的熱愛、堅持、勤奮與天分深深打動。

梵高的畫作極具生命力,他不僅關注自然,也關注下層人民。梵高的著名畫作——吃土豆的人,展現的就是樸實的農民圍坐在一起吃自己在田間挖出並煮熟的土豆,昏暗的燈光,還帶著泥土的衣服,金黃的土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幅畫作是梵高1885年創作的,至今仍然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

繪畫功底絕對不是蓋的,人的手幾乎在那個時代能畫出照相機的感覺。這,就是梵高的底氣。有趣的是,那些為別人作傳的人,離藝術越來越遠,反而是為自己寫序的人,才找到藝術的真諦。

梵高一生熱愛繪畫,但是從未被人認可,他在貧窮和孤獨中度過一生,直到在抑鬱症的折磨下自殺。他生前只賣出了一幅畫,但是現在被人們冠以各種榮譽,畫作被賣到天價。人們提起自己喜歡的畫家,臉上帶著喜悅和炫耀,仿佛梵高所受的苦難與我們無關。

短暫的一生,坎坷多磨及負悲劇意味,他一生追求簡樸真實。它用強烈的色彩、放粗野的線條、扭曲誇張的形體來表現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敏感的梵高在生活中屢屢遭受敗,但這種失敗的滋味卻成就他在藝術上的輝煌表現。

文字根據《梵高手稿》一書讀後改編,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梵高手稿》是一本很驚豔的書,是一本讓你一看到就蹦起來找本子摘抄,提高美術審美、眼界和欣賞畫的書籍。也是一本讓你慶幸讀過的書。

【編者介紹】

H.安娜?蘇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擁有藝術和考古學的碩士學位。她曾參與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大學藝術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哈佛大學等許多藝術項目,目前生活在紐約,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工作。

【內容推薦】

梵高一生中寫過很多信,大多數都是寄給弟弟提奧的,也有不少是寫給家人和其他藝術家的。梵高一生中也畫了很多畫,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詩般優美的語言細細描述過。

在這本全新翻譯的梵高書信集中,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安娜·蘇,從近千封書信中精心挑選了150多封,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寫這些作品創作、構思過程的片段,以及他對藝術、藝術家、文學、宗教、景觀等眾多話題的獨特見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畫作以及書信原稿作為參照,向所有熱愛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梵高。

在這本書裡,梵高沒有被生活瑣事所侵擾,沒有精神的痛苦與壓力。在這裡,梵高隻屬於繪畫,屬於藝術,屬於那片金黃的麥田與飛過群鴉的天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