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轟隆一聲,王羲之這件絕世珍品被原子彈炸沒了

王羲之《遊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劄中字數較多的一件。此帖書法一向廣受讚譽,被認為是王羲之草書最傑出作品。有書法愛好者評價此帖:“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代方孝孺更是評價道:“《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歎自失。”

王羲之《遊目帖》顛沛流離的“一生”更加令人唏噓:出生於東晉亂世中,歷唐、宋、元、明、清五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將其收為囊中寶物,不料世事無常,清末八國聯軍入侵時,未能幸免流亡海外的命運,終於在二戰期間焚身於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

讓眾多書畫收藏者痛心的是,這一珍品卻毀在二戰的炮火中。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廣島。三架飛機飛過廣島上空。8時15分,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火球迸出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八倍的異塵餘生熱,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徑內,鋼架軟癱,混凝土化為齏粉,砂子熔結為玻璃體,樹木變成焦炭,人體化為灰燼。爆炸三分鐘後,天空中落下黏膩烏黑的異塵餘生雨,帶來致命的核塵。

住在廣島的安達萬藏一家,被政府提前疏散,逃過一劫,卻來不及將倉柯瑞儲存的物品帶走,《遊目帖》就在其中。

《遊目帖》經歷了中華帝國最輝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在清末,它的命運如同這個民族一樣苦難深重,流落異國他鄉,最終在以原子彈爆炸為標誌的二戰終結篇中留下了最後一個身影。

這幅曾經在京城的樓閣殿宇中存放,被無數人守護、觀賞、臨摹、覬覦的作品,同清王朝保存的眾多文物一樣,由京城流向天津、上海、廣州,再由這些港口泛舟到日本、美國和歐洲,它們的主人也由留長辮穿長衫的中國仕人變成西裝革履的歐式上流人物。義和團期間,它流出北京恭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購,流入日本後,又被廣島的安達萬藏氏購得。

1913年4月9日,日本京都的文藝界人士舉行了“蘭亭詩會”,紀念東晉永和九年癸醜(公元353年)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盛會。到會人士紛紛拿出收藏的珍品公開展覽。安達萬藏也帶著他的《遊目帖》赴會,當這幅帖子在桌上攤開時,全場震驚。來自中國的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當時也應邀到場,見證了這一激動時刻。

然而,這是《遊目帖》有據可查的最後一次在公眾中露面。

王羲之《遊目帖》高清大圖

(2007年,文物出版社高科技複原件)

釋文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衝《三都》,殊為不備。 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 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 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遊目帖 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跡。此帖一百零二字,是王羲之信劄中字數較多的一件。

《右軍書記》著錄。此帖宋、明兩朝皆在民間,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內府,鹹豐、同治年間賜予恭親王,後歸日本廣島安達萬藏所有,內藤湖南曾為安達氏書跋。

此帖經過多次裝裱,前後隔水縫間的收藏鑒賞印模糊不清,有乾隆禦璽、恭親王印多 方。前隔水外題簽為“晉會稽內史王羲之字逸少《遊目帖》真跡”,題簽下有一無名 題跋:“此真晉泠金紙,緊薄如金,索索有聲,與筆陣圖相類,載在襄陽待訪錄。” 帖尾有守和審定題跋:“有鍾紹京書印二字小印。鍾蓋唐之越公也。晉謝奕、謝安、 桓溫三帖,並黃素《黃庭經》上,俱有此印。見米元章《寶章待訪錄》。而《黃庭經》 今藏韓雷州處,予屢見之,尤可據證耳。”此帖安達氏有影印本。摹本毀於火災,現 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劄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中表達了王羲之對西土山川奇勝的向往。 周撫,字道和,東晉中興名將周訪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後移家潯陽。永昌元年(三 二二年),為王敦爪牙。太寧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敗,周撫等逃入西陽蠻中。太寧 三年朝廷大赦。鹹和初(三二六年)周撫為王導所用。興寧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於益 州刺史任上。王羲之與周撫關係親密,多有問訊。

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 造作。明方孝孺稱讚雲:“《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蓄圓勁於蹈厲,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歎自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