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羲之傳世名帖為什麽多數都很難讀通?

傳世王羲之的多種“帖”,其實大多數都是他平時的書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原因,可能是歷代收藏者將真跡或摹本裁切成片斷,以保存古人書法範本,所以很多王羲之帖根本讀不完整,甚至錯行,還有中間抽去數字者。這無疑給後世學者平添許多煩惱。

祁小春兄是多年的畏友,畏字不是自謙,小春兄的學問,確實令我生畏。我平時按照古代文人的“陋習”(廣東人俗謂“壞鬼書生多別字”)稱小春作“柳齋”兄,柳齋做的是書法史,並且幾乎是獨沽一味,專心做王羲之。可是在當今做王羲之的學者中,能做到像柳齋這樣的多層次的不多,確實如他的書名所言,如行山陰道上,山川映發,目不暇接。

書法史這題目,看似簡單,可是書史不像繪畫,書法技巧本身,是一頁紙就能說清楚的,所謂“用筆千古不易”,任誰也飛不出右軍的圈子。當代治書法史的學者,多數是鑽一下書法家的史料,搬弄一堆技法術語,然後分析一下作品,這就成書了,套路簡單而乏味得很。看柳齋的書可不然,這書讀著有趣味。

王羲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什麽做王羲之?因為柳齋在日本修學多年,日本書壇對王羲之的崇拜絕不在吾國之下。當我國學者還在研究王羲之的筆法釋文的時候,日本學者已經運用高科技修複分析日本所藏唐代摹本的王羲之帖,發表了多篇新人耳目的論文。受到日本學者的影響,柳齋運用他文獻學的基本功,做起了王羲之父子的研究,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這冊重新修訂的《山陰道上:王羲之書跡研究叢劄》就是多年成果的匯集。

學者研究的眼光不同於吃瓜群眾,一些很有名的人物,其實真實史料並不多,這點我算是很有共鳴,不說離我們接近兩千年的王羲之,就是晚清的許多名人,其史料都是兩萬字就能全部寫完。王羲之的傳記並不多,傳說很豐富,史料頗骨感。古人治王學,多數從字面文字入手,可是傳世諸帖,光是釋讀就一大難關,標點,文意,很多到今天都有分歧,而最廣為人知的《蘭亭序》,則連真偽都尚未完全弄清,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要將王學的問題弄清,必須依靠爬梳大量晉代甚至相近時期的文獻。好在柳齋就是文獻學者出身,因此我們在此書中,能看到大量引用晉代文獻、出土資料乃至唐代敦煌出土文獻,因唐代去晉未遠,書信規矩大多沿襲晉人遺風,這些文獻既有歷代相傳的正史,也有新近出土的實物,還有藏於域外的流散紙本等,柳齋用他的文獻功力,將其整合起來,以名帖為線,勾勒了王羲之一生的許多片斷。

王羲之許多名帖,都是藝術史上繞不過的重鎮,但前代學者未必都能確解,例如乾隆“三希”之一的《快雪時晴帖》,其中有“力不次”之語,老輩如啟功先生,認為“力”指送信人,今天的讀者可能覺得奇怪,但我確實見過清代實寄封上有“腳力已付,勿索勿予”之類的字樣,可見在晚清時期信劄中的“力”有指代送信人之意,啟先生之解讀正源於生活經驗。柳齋則認為“力”後接“不次”,乃晉唐以來的信劄慣用語,力字仍解作體力、盡力為是,至於“力不次”三字相連,則仍有可能是此帖經過裁剪,故未有確切解釋。

這裡就牽涉到千古以來王羲之書跡研究的一個難題,即傳世王羲之的多種“帖”,其實大多數都是他平時的書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原因,可能是歷代收藏者將真跡或摹本裁切成片斷,以保存古人書法範本,所以很多王羲之帖根本讀不完整,甚至錯行,還有中間抽去數字者。這無疑給後世學者平添許多煩惱。

看柳齋兄寫2007年在香港觀看王羲之《妹至帖》的經過,倒使我想起當日我也曾到現場仔細附庸風雅了一番的情景。《妹至帖》只有兩行,一直保存在日本,由於釋文難讀,又不像其他王帖有皇阿瑪的題字藏印等幫助,中國藏家基本不認账,當年估價只有區區數百萬港幣也流標了。沒想到2013年日本又發現了另一段王羲之的古摹本《大報帖》,經柳齋研究,這兩帖其實是同一封信切為兩段,並且用拚圖方法使其複原,這樣《妹至帖》的真實性又得到加持,想想一眾中國藏家與王羲之失之交臂的悔恨,就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古語不虛了。

除了王氏父子,柳齋還順手收獲了不少其他的果實,如魏晉時期,書信體例上有單書與雙書的區別,即一封信用一張紙還是兩張紙來寫,以示對收信人的尊重之意。此事只見於傳世唐代文獻,歷來學者都認同並沒有出土或傳世實物留存,柳齋卻從道教經典《真誥》上發現了蛛絲馬跡,認為傳世的《淳化閣帖》中的《不孝帖》與《兒子帖》等其實即為雙書的典型,但是後人在刻帖時,不懂雙書的形製,結果當成了兩帖,前人論帖,大都沒有此眼光。

至於讀者最想八卦的,王羲之的第一名跡《蘭亭序》的來龍去脈,柳齋自然也有自己的見地。《蘭亭》名氣太大,故事太多,從清末開始,質疑與辯護兩派就展開了糾纏不清的爭論,至今不休。質疑者從文本、技法、塗改等方面猛攻,辯護者亦從多方面找出鐵證以維護道統。且不說複雜至極的真偽之辨,柳齋先從《蘭亭》的文獻入手,指出唐太宗一生留下很詳細的文獻,卻從沒有以官方的形式宣布入藏了《蘭亭》,與之對應的則是武則天收到了王羲之後人捐贈的《萬歲通天帖》,已經高興得要馬上登殿,向群臣報喜,這對比不是很明顯嗎?

又如“蕭翼賺蘭亭”這個流傳已久的段子,歷代幾乎沒有質疑,柳齋卻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之處,猶如老吏斷獄,讀來暢順痛快。從學術上看,《蘭亭》的真偽其實不可能有定論,這也許是讓普通讀者頗為失望的一點。然而將枯燥的學術闡述得有趣而深刻,卻是此書的一大特點,不僅是書法愛好者,相信其他學科的讀者也能從中讀出趣味來。

(本文原題:“山川映發見精神:讀《山陰道上》隨記”,現標題系編輯所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