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被打,那些鼓勵孩子「打回去」的父母,後來怎樣了?

一個小男孩從幼稚園回家後,指著臉上的紅印問媽媽:「今天XX打了我三下,打在臉上。我能打回去嗎?」

看到孩子臉上紅印,媽媽很心疼,也很氣憤,她下意識地說:「打回去,一定要打回去……」才說了一半卻停住了,她突然想到,當兒子真的打回去了,對方家長知道自己孩子被打後,會不會也這樣跟孩子說?

這位媽媽問我:「面對孩子這樣的問題,到底要怎樣回答?」

有關這個問題的回答,一直爭議熱烈。經常也有父母困惑地說:「你說讓孩子打回去吧,以暴製暴,這不是一個父母能對孩子說的話;你說不讓孩子打回去吧,又怕孩子委屈……」

?「一定要打回去」,對嗎?

每一個父母,在看到或聽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打或被人欺負時,總會很心疼和揪心,繼而常常會下意識地讓孩子打回去,這種做法,符合人性。可是,很多父母忘記了,當孩子成為欺負人的一方時,很多父母卻不願意孩子被人狠狠地揍,這同樣也是符合人性。

我認識一位媽媽正是這個矛盾的集合體。有一次,幾個小孩在一起玩玩具,她家的小男孩小豆被一個稍大的小男孩小胖抓了臉,媽媽趁對方家長不注意,抓起小豆的手狠狠地拍小胖的臉。小胖被嚇懵了,他大概從沒見過有家長這樣做。過了一兩周,幾個小孩又在一起玩玩具。不知怎麼回事,小豆推了一下小胖,小胖的媽媽當著所有人的面大喊:「揍他!把他揍死!」小豆的媽媽不高興了,她說:「你怎麼教孩子的呢?」小胖的媽媽也豪不饒人:「誰當初抓孩子的手打人來著?」結果兩個媽媽吵著吵著就打架了……

據2015年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學者們發現,在美國芝加哥、底特律的貧民窟,兒童暴力打鬥的場景就像吃飯一樣常見,打傷、打死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教育學者企圖通過教育改變這些孩子粗暴的問題解決的方式,希望孩子們學會更和平的相處方式,可是收效甚微。因為大多數暴力孩子的父母,他們也是暴力的踐行者。當父母總是鼓勵孩子「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當孩子們總是以」你打我、我也要打你「這種方式待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容易陷入「打鬥」的漩渦難以自拔。

另外,台灣兒福聯盟有調查數據表明,那些認同「有人打我,我會打回去」,「我要教訓討厭的人」等暴力方式的孩子背後,常常受到父母的鼓勵。很多當地學者擔憂,「這些父母在鼓勵暴力,這不是一種正確的人際相處的方式」。

?「不要打架」,對嗎?

前段時間,有位老師跟我說,她的兒子被同桌打了,結果孩子一發怒就把同桌的頭髮拔掉了一撮……「當我叫他以後不能打架時,孩子很委屈地哭了,他說『媽媽,你不愛我……』」

這也是很多父母擔憂的困境,當孩子被人欺負時,如果父母隻跟孩子說「你別打架」,孩子可能會委屈,又可能會因此變得懦弱,更有可能助長那些熊孩子欺負人的行為。兒童行為學家Gerald R. Patterson通過研究也發現了相似的狀況,比如當孩子被打或被搶玩具時,如果總是退縮或沉默,會助長對方的暴力和搶奪行為。

?那麼,父母到底要怎麼辦呢?

有人曾經問孔子:「 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這種做法對嗎?」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什麼叫「以直報怨」?舉個例子,當孩子被人打了,打人者不僅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懲罰,還向孩子道歉;那麼什麼叫「以德報德」?當孩子被小朋友友好對待,孩子也更好地對待他人。相比之下,當孩子被人打了,這個孩子狠狠地揍回對方,甚至把對方打傷了,這叫「以怨報怨」;「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這叫「以德報怨」。

簡言之,當孩子被人打了,孔子建議孩子「以直報怨」,即尋求「公理」,讓對方受到懲罰,暴力報復卻不是。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找爸爸媽媽或老師幫忙,讓打人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一位爸爸的智慧做法

有一次,我坐公車外出時,聽到了鄰近座位上的一對父子的對話。小男孩抱著書包,看樣子剛放學,他跟爸爸:「爸爸,我被XX打了,老師說『打人不對』……」爸爸想了一會,說:「兒子,爸爸小時候也被別的孩子打。有一天,我大吼著狠狠地打回去了……對方從此沒敢打我。可是,我也受傷了。」

我感覺這爸爸的話頗為智慧——保護自己時可以還擊,可爸爸「不鼓勵」暴力解決問題。

最後,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

傳說有一條蛇, 住在一個村莊邊上,喜歡噴毒液,所有人一見到它,就會尖叫逃離。蛇很苦惱,它問一個老者:「我怎麼才能讓人不尖叫?」老者說:「你可以閉上嘴巴,裝作人畜無害的樣子。」蛇照做了,可是所有人都朝他扔石頭,蛇幾乎被打得半死。蛇很沮喪:「我怎樣才能讓人不打我?」老者說:「你可以露出強有力的牙齒,可是不噴毒液。」

蛇也照做了,人們沒再尖叫,也沒再打它,而是保持一個禮貌的距離……

關鍵字:打架欺負、親子養育、幼兒人際、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