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州飲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台風山竹期間,我看到的關於廣州最有趣的一張圖,是一籃滿滿的青辣椒,正孤獨地待在被搶購一空的超市貨架上,被“莫得感情”的廣東人拋棄在凜冽的台風期,配文是“不吃辣椒是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一場台風,幫助全國人民“認清了”廣東人在危難前的堅持與需求。不吃辣,成了全國人民對廣東省不約而同的印象標簽。

這印象對也不對。

嶺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不吃辣並不出自單純的喜好。夏日晝長,濕與熱攜手並進,導致廣東人大多體質濕熱,稍一吃辣就容易虛火旺盛,因此,在外省滿大街都是碳酸飲料的時候,廣東省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涼茶,而不吃辣也並不意味著廣東皆不喜辣,也無辣。

在中國的省份中,黑龍江省與廣東省常年迥異,不僅是氣溫上一冷一熱的極限,還經常會有人慣性地出現“東北三省都是一個黑龍江省,廣東省則是三個省”的顛倒錯覺。在廣東省,方言是各過各的,城市性格是各有各的,而地方飲食,也是各做各的。

嶺南地貌臨海、背靠大庚嶺,平原起伏不平,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古時,這一山重水複真無路之地,為彼此搭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來往頗為不便,進駐時期不同,自然就形成各地各具特色的飲食風格,如原汁原味的湛江菜、鹹、辣、香、酸的南雄菜等。後自漢代以來,廣東因移民的遷入而一步步形成三大民系:“廣府源頭出珠璣”的廣府人、“過江入八閩,展轉來海濱”的客家人和從福建遷入的潮汕人,從而形成粵菜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廣府菜、客家菜與潮汕菜。

縱觀整片中國大地,嶺南的飲食差異之大也是極為少見的,最終薈萃成聲名鵲起的粵菜,可謂“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其中,“世界美味在中國,中國味道在廣府”,最貼近“粵”字的,便是廣府菜。清爽脆滑嫩,煎燜燉炸煮中,廣東省廣府菜也是離辣最遠的那部分。

01

廣州古稱為番禺,從立城開始的兩千余年間,城市中心始終不曾變遷,為文化的集中形成提供了基礎條件。廣府菜最初便是廣州菜,其歷史,幾乎與嶺南的歷史一樣長。

秦軍分五道平定嶺南,漢武帝征戰平定南越,在平戰中被留下的流民與朝廷從中原派來的民眾,沿西江而行,一部分去了蒼梧(今梧州),一部分則到了番禺。這是嶺南移民的開端,也是嶺南土著食物與中原烹飪的第一次融合。正因此,中原的飲食與廣州菜是相通的,大凡有中原人到此,多是吃得慣的。

古人從中原、西南等地入粵,多循水道而進番禺。番禺三面有山,河網縱橫,催生飛禽走獸;雨量縱橫,氤氳潮濕,滋養林草佳果;一面臨海,得生水產,可以說在古時的全國城市中,是食材來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廣東人什麽都吃”,用料奇雜的源頭。除了鳥魚外,更出現讓外地人瞠目結舌的吃蟲、吃蛇的傳統。

現在,廣州的大小店裡,仍舊保留著“水蛇羹”這一美味。一碗水蛇羹,一碟蠔油生菜,其湯色眠白,其肉晶瑩如玉,時常與雞絲、秋菊為伴。菊香清冽,蛇肉香滑,為不可多得。“秋風起矣,三蛇肥矣,嗜蛇者,食指動矣”,這道菜多在秋冬之際,蛇在冬眠前將自己喂肥後,其味上佳,與中原常在魚貼秋膘後食用,是一個道理。

吃蛇,原本是越人的習俗,一來是肉類的補充源,二來“慢帶蛇長五、六尺,粵人取以供膳,雲能辟瘴去瘋”,便是指在瘴氣雲集的嶺南,蛇肉能祛瘴毒。蛇肉是很普遍的食材,處理蛇也是必備的技能,古時候的越人將“若修治水蛇黃鱔,即一條必勝一條矣”當做對女子的誇讚。這類風俗是因地勢而生,及至中原人進駐也未曾改變,反而結合了中原帶來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風氣,將其發揚光大。

“或者他是廣東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還要辣椒”,正如辣椒是四川的標誌,食蛇是民國時,廣東的標誌。

根據範圍來說,廣州菜其實包括珠江三角洲、韶關、肇慶和湛江等區域的菜,這些地方皆是早期的移民定居之所。

食蛇是時令菜,這“時令”便是廣東在用料上的特點所在。

食材豐富與否影響了對其的挑選程度,正如春韭夏莧、秋冬食蛇一般,廣州菜裡多是吃清明的海蝦、秋天的鯉魚與隆冬的鱸魚等。蔬菜也要選部位選時節,要選最甜的菜心,最鮮嫩的枝丫,在廣東多數酒家裡,菜單下方都會有那麽一兩道固定時節提供的菜色。

要保留食材之鮮、之嫩,就得要求原味不能讓調味品遮蓋了去。廣州菜裡的“清、鮮、嫩、滑、爽、香”便也在於此,如最出名的白切雞,就是用開水浸熟之後,再佐以薑絲與鹽來調味。其肉潔白,其皮滑嫩,是廣州最出名的雞的做法。也不能讓火候破壞了食物的鮮美,便出現了“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來針對不同的食材進行烹調。唐朝時,便有時任廣州司馬的劉恂在《嶺表錄異》記下了嶺南烹飪技藝的高明,指“民間能運用煮、炙、炸、缹(蒸)、炒、膾、燒、煎、拌等多種烹調方法,並因物料質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在中原儒家思想裡,孔子有“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的“八不食”思想,大概就是從早期流入了嶺南,而到了今日,儒家思想在這個起初的邊緣之地不僅熏陶出禮儀,還在飲食文明中被完美地繼承、弘揚。

02

從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秦朝為始,到清朝末年,國家歷史基本上就是接二連三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王朝更迭。興衰有數,王朝也有數,但只有宋朝與明朝得到了“宋亡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評價。這個評價據說是出自日本的說法,拋去其偏頗誇張,宋、明後緊隨的蒙古佔領中原、女真進軍關內,的確都采取過嚴酷的手段來打壓漢人。

每一次在漢人身上斬下一刀,就會逼迫漢人往南前行一步。我們無法來評判王朝歷史的對與錯,但文明卻偏偏是一場反覆在悲傷中尋找方向的審視。

廣州飲食也在這種絡續的審視中不斷找到下一個方向。從宋朝難逃開始,漢人將廣州當作躲避外族控制之地,還有外國人登岸後在廣州當地通婚的記載。作為開放口岸後,廣府菜從吸納中原開始大幅度吸納海外,並形成“有傳統,無正宗”的特色思維,有了“食在廣州”的說法。

在對外對內的磨合中,第一批廣府酒家誕生後,就在不斷地研究新的做法與新的服務,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廣府菜原以“鮮”為主,並不用醬汁等,而粵式廚師從西方的“扒類”裡開始研究粵式的醬汁。從前老師傅口中的“豬不落薑、羊不落醬”說法,是說不能讓生薑與醬油來破壞肉的鮮味,後也被醬燒的做法所打破,形成“由來好食廣州稱,菜式家家別樣矜”之景。

但其中最源遠流長的新興形式,應當算是早茶的出現。

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城市,當進入一家早茶餐廳時,服務生第一句就會問“喝哪種茶”。茶具是已擺在桌子上的,點一包茶葉或者自帶的都可。來此的廣東本地人則多飲用自家的茶葉,在一天之晨裡享受茶水的回甘與早點。

嶺南之地素有飲茶的慣例,但不同於潮汕地區多飲單叢,這裡多飲用鐵觀音與普洱,普洱茶有兩處最大的交易中心,其一便是廣州。廣州的早期飲茶習俗是發生於自家、自家與別家之間,倘若來了客人,便以茶相待。隨著口岸的發展,飲茶帶上了明顯的商業色彩,在廣州買辦長達數百年的昌隆期內,飲茶是談生意的禮節,是盛行的待客之道。

及至清朝鹹豐年間,廣州出現了門口木牌上有“茶話”二字,名為“一厘館”的小茶鋪,是“粵人有於雜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設座,過客立而飲之。最多為王老吉涼茶,次之日正氣茅根水”。幾把木桌,幾杯茶,幾盤點心,是現代廣式酒家的雛形。而後,廣州買辦用紅茶與糕點代替西式牛奶麵包的方式流傳開來,結合茶樓,就出現了“茶居”,“飲茶”也就隨之變為了“歎早茶”。

點心也豐富起來,供應各式鹹甜乾濕點心,“歎早茶”蔚然成風,舊時的茶居裡以圓桌為盛,人多了就衍生出“搭台”之說,是指客人拚桌而坐,便可“開茶”,日漸從一杯茶、一餐飯變成了一種娛樂。毛澤東在廣東時,便以“飲茶粵海未能忘”來讚歎。

當下,外地人每每提及廣東人,其印象深刻之處總在於生活的“慢”。一頓早茶8、9點起,消磨一個上午,一頓下午茶2、3點起就到了西風殘照,一日晃晃悠悠,頗有“隨意春芳歇”之閑適。然則,起初並非如此。

歎早茶,一在歎,二在早。《水鄉茶居》中,歎茶是水鄉人飲茶的說法,歎字是享受之意。早則是嶺南春早日長,便得早起,原先“趕早墟”,後加“歎早茶”,甚至有人四點多鍾就起,披著一身露水之輝到茶樓,要上一壺茶,兩件點心,便是如今佛山還存留的“一盅兩件”傳統。

廣東人在早茶裡談天說地,相互往來,也在早茶裡一家和樂,共享天倫,既可當早餐,又可當休閑,便是“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閑,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莫怪旅遊方面將廣州美食擺上重心地位,連廣府人自己,不也拿飲食當那一時三刻的短短假日麽?

03

當然在現在,廣州已不僅僅隻提供早茶了。

近代以來,廣府菜博采眾長,尤其以面點受西方文化較深,蟹黃燒麥、筍尖鮮蝦餃、蜜汁叉燒包等,尤其是民國期間,廣州小販沿街叫賣雲吞面、糯米雞和黃金糕等,甜品店裡甜中帶辣的薑汁撞奶、香甜彈牙的糖西米、奶香四溢的鳳凰燉蛋和軟糯粘牙的湯丸令人應接不暇,糕餅店、湯粥店和西餐店從這條街的街頭開到另一條街的街尾。

在西關之地,富人的要求則更高,也聚集了一批新式教育下的文人雅士,時常與外商有宴席,美國人羅伯特記下了這樣一段精細至極的流水席:

“第一道是一碟堆成金字塔模樣的水果,點綴著一朵小花。不同的水果顏色相映成趣,大約吃六小碗不同的湯之後,仆人們不斷更換湯碟,吃完六道菜後,我們抽著喜歡的雪茄煙離開了座位,大約過了15分鐘,又被邀請重新入座,第一道菜是與火腿、蔥、胡蘿卜等佐料一起熬成的鴨肉,剛好嘗過它,第二道端上的是切成細片的鯊魚鰭,五個碗裝著湯劑,第三道菜是八角杯裝著的烤成咖啡色的小鳥,另外七八個盤子盛著各式各樣的菜肴,我們只能偷偷張望,品味著每道佳肴”。

對於當時的羅伯特而言,這一幕多像《紅樓夢》裡劉姥姥知曉茄鯗做法時的驚詫。

孫中山曾在《建國方略》中不無驕傲的評價廣州飲食:“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時代飛速發展,當年廣州的形態狀況,及後來的一派明媚姿容都通過飲食流傳了下來。現代人的腳步加快了,廣州也出現了午市、晚市及夜宵。

晨光初明之際,斑駁陸離之際,細細品嚐一道廣州菜,就像眼前這個正在搖曳的廣州。

-還可以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