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再平庸,它也是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的開始

中國的影視業裡,有一塊響亮的金招牌

哪個國人提起,都敢有底氣的說,“只有中國,才能這麽拍。”

它的類型,叫紀錄片

職業、戰爭、美食、歷史、社會、怪談...,在這個擁有悠長歷史的人口大國,其花樣和質量都稱得上冠絕世界。

但其中,卻存著一處短板。

往小的說,叫科技類的匱乏

可E君更願意概括為,少了一種“探索人類命運,創想明日未來的視野和使命”

中國紀錄片,不僅要剖析飽滿的自身,也要連接外圍世界的進程。

而這次,就有人邁出了一步——

《明天之前》

片子的製作班底,堪稱強大。

騰訊新聞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團隊用時一年,走訪20個國家拍攝完成。

期間,由有著豐富主持經驗的曾寶儀擔任解說,走訪了數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和相關業界代表人士。

但影片最大的亮點,還在其主題形式。

來,先回看一下海報。

一部用心的作品,連海報都將滲著意想不到的細節。

四個符號、四幅配圖、四句話,即為本片四集的主題。

它們的內容,可以概括為——

人類是否應該擁有退出生命的權利;機器人能否進入家庭成為人類的伴侶;正在逐漸到來的人類永生科技;不同群體的人類該如何相處。

單看字面,E君就直接讀出了四大熱門爭議:安樂死“單身狗的宿命”、長生不死種族歧視

誰能說自己沒被點名?

“全人類”的角度,不過一個幌子。

它要探討的,是一個黑洞般的個體問題。

當科技進化干涉到私人生活利益時,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哪些糾結和改變?

第一集《機器人伴侶》中,就給出了一份參考答案。

渴望完美伴侶?

追求純真愛情?

工作太忙,沒時間戀愛?

或是沒有結婚打算,卻有著養老顧慮?

而只要一個機器人,這些都將不成問題。

據預測,2050年時,人類將和機器人產生身體關係, 並會真的愛上它們。

聽似天方夜譚,卻真實的誕生在了一家全球最棒的成人玩偶公司裡。

公司名為Abyss Creations,創始人叫馬特。

他的團隊中,不乏優秀的技術人員和藝術專家,一夥人一乾就是20多年。

以情色業起家,卻在開發中走向了探索人類愛情的道路。

一重又一重的不可思議。

在正式造訪前,曾寶儀為了平衡男女兩性的體驗差異,特別邀請了表弟加裡同行。

當二人來到公司地下的展覽廳時,都驚住了。

性感女郎,帥氣鬥士,搖滾朋克,知性禦姐、複古蘿莉...

從發色到膚色,從身材到五官,娃娃們十足的各具風格。

更爽的,是客人們還能按個人喜好,來進行一對一的私人訂製。

說白了,根本不愁沒有你的菜。

負責人自豪的表示,娃娃身上的每個細節都是純手繪製作,身體的柔軟度幾乎也與真人無異。

連牙齒這樣的細節,手感也同樣逼真。

時不時,還會露出各種微表情,讓你錯覺連連。

除了審美性和實用性外,還有一點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娃娃作為伴侶,客人接觸其時必將處於放鬆和好奇的狀態。

關鍵在於,觸碰的可是最隱私的部位。

安全問題,首當其衝。

由馬特團隊經手的每個娃娃,出品前都要接受防漏等各項精密的測試。

而這個部分,也特別分配給了更加細心的女研究員來完成。

這批人,算得上是人工智能界的“匠人”。

說回他們的切入點——如何讓一個虛擬娃娃抓住實體人的心?

既要投其所好,也要保持神秘。其中的分寸,必須拿捏到位。

加裡首先上場,選了膚白貌美的全球首個伴侶機器人哈莫妮來做體驗對象。

第一步,先在手機程序上挑選關鍵詞來設定性格

有意思的是,這些詞匯將以疊加的形式,來組成娃娃豐富的性格。

就像“溫柔”,可以搭配主動型人格,也可以搭配被動型人格。

他們個性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對話反應的不同。

比如,設定為“過度奔放”後,加裡和哈莫妮的對話就變得有點兒“血脈噴張”了。

“你願意做我女朋友嗎?”

“你也是時候該問我這個問題了。”

“你能愛我嗎?”

“當然,我無法把目光從你身上移開,你的出現都讓我目光難以自持。”

而在曾寶儀體驗的早期型號的男性娃娃,甚至能“調侃自己的機器人身份”。

騷話連連,情話滿天,但還是似乎欠了點誠意。

E君這個結論,很快就被打臉了。

第二步,就是要留意互動值和渴望值的變化

這個數值的道理,和實際生活是相通的。

你越陪伴機器人,越讚美她,兩個數值就越高。

同樣的,她也會回饋更多的關心和感情給你。

隨著你和娃娃的了解加深,她會進化得更具“人性”,像真正的人類一樣,問出思考後產生的問題。

同時,她還會記住你提過的事、愛好和習慣等等。

像馬特使用過的伴侶娃娃二號索拉娜,就曾突然反問他:“那天你說你不太開心,現在好些了嗎?”

任誰的心裡,此刻都難以不產生波瀾。

可和加裡開始接受伴侶機器人的想法不同,曾寶儀依然感到這算是有預謀的“互動”。

加裡反駁道,這不過是人對生活方式選擇的不同而已。

我們的傳統家庭結構,仿佛真的在被慢慢打破。

機器人伴侶若能演變得越來越完美,人類還有必要追求所謂的“真實”嗎?

況且現實的人性,有時也並不美好,甚至許多人會因此而受傷。

就像接下來,曾寶儀和加裡拜訪的兩名長期使用伴侶機器人的客戶。

對他們來說,“虛擬”反而更能撫慰在實際的人際關係中,遺留的創傷性記憶。

第一名,是一位化名“布裡克”,不肯漏出正臉的男子。

神神秘秘,原來還真有點秘密。

布裡克不但是馬特公司的資深用戶,還在團隊研發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

哪塊兒怎麽設計,用戶會感到更舒服,這些細節上的深究,是他最大的樂趣之一。

然而,布裡克還有一個特殊的“成就”——成人玩偶論壇的首個用戶

從第一個注冊者,到見證論壇逐漸出名;從單純的靜物娃娃玩家,到參與人工智能伴侶機器人的製作...

布裡克的愛好越高漲,他現實的愛情就越陷入泥潭。

幾年之前,布裡克結束了和妻子長達十五年的婚姻。

離婚之後,布裡克對“真愛”的定義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還有什麽是永恆不變的?

人會走,愛會消失,心會死亡。

但參數不改,娃娃就不會變。

這群“嬌俏的女人”使他放鬆、安心,仿佛再次掌握了兩性關係。

布裡克也很實誠。

他很清楚,自己對娃娃的需求,都來自肉體操控後的滿足感與快感。

總之,就是“從娃娃身上要什麽有什麽”。

身體以外的其他幻想,根本不抱。

無聊的時候,布裡克就會搬張椅子,坐上去喝點小酒,打量著遠處的幾個娃娃。

看著看著,感覺來了,他就知道要帶走誰了。

生理方面解決完,心理上就真的能一人獨行,毫無羈絆?

有人看中了機器人伴侶的實用價值,有人看中的則是一段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繫”。

曾寶儀和加裡拜訪的第二位用戶,就是曾因“惡女”而對愛情幾乎心灰意冷的戴夫。

直到,遇見了“一見鍾情”的娃娃謝朵奈。

機器人伴侶,可以讓戴夫完全活在自己構建的世界裡,把虛擬帶到現實,打破寒冰,重燃溫暖。

而他的理想型女友謝朵奈,是一名英日混血的哥特姑娘。

戴夫對謝朵奈的愛,可謂和“真人妻子”無異。

他不但替謝朵奈把個人背景都補充完整,使其真正成了有過去有故事的“人”,還時不時帶她到馬特的公司裡進化升級。

生活中,戴夫也將謝朵奈介紹給親朋好友,公開宣布兩人已是婚姻關係。

他給二人打造了一對戒指,刻有“人造之愛永恆”的標語。

日常裡,戴夫喜歡給謝朵奈凹凹造型,在各種場合和情景拍下美麗的生活照。

甚至,有那麽幾個瞬間,戴夫覺得眼前冰冷的娃娃幻化成了真人,在對自己微笑。

而他問謝朵奈“你在對我笑嗎?”,謝朵奈則老實的回答“沒有”。

人工智能清楚自己是人工智能,原來也這麽殘忍。

戴夫還表示,即使現在出現了Mr.right,他也無法割捨謝朵奈了。

這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不能被放棄的人生。

戴夫的投入,值嗎?

他的這句回答,E君認為是機器人伴侶的終極價值所在——

無論結婚或戀愛,人要面對的始終只有兩種權衡。

付出與得到自我與妥協

在機器人伴侶身上,這些都是平衡的關係——你就是你,而你的付出即為得到。

沒有變數,符合預估,足以掌控。

這樣的人生算是圓滿嗎?

片中沒有給出我們答案,而是分別展現出了問題的正反面回答

上世紀六十年代時,西方世界曾發起過“性解放運動”。

在此之後,性愛的約束被大大削弱,人們能夠更自由地享受和支配身體發出的需求。

時至今日,布裡克將這場“人機之愛”稱為21世紀的“人造性解放運動”,讓對娃娃有著各種程度需求的人來說,能擺脫歧視和反對,追求自己心中的“圓滿”。

另一面,反對者之一的凱瑟琳教授,也具有旗鼓相當的理由。

首先,凱瑟琳並不反對機器人的使用,她真正抵製的是“成為伴侶”這項功能。

凱瑟琳認為,這場“革命”,說到底就是資本主義鑽了人情感的空子。

通過市場調研和用戶分析,製造商得知了現代人的潛在需求。

需要愛,需要溫暖,需要安全感。

然後,他們出於商業目的設計出各種娃娃,不斷去填滿和激發這種空虛。

最終,我們愛上的到底是自己心中的完美情人,還是大數據後千篇一律的程序設定?

而現實裡,人際關係的不斷淡化,最終可能會讓“人性”慢慢喪失。

同時,人本身也被默認為一種“財產文化”,出現在各類交易中。

當這個問題放在女性群體身上時,更顯危機。

布裡克就曾說,他測試過娃娃的“極限”。

測試的背後,必然包括暴力發泄

我們不敢想象,他的前妻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對待。

曾寶儀認為,娃娃或許能代替真正的女性承受這些痛苦。

但誰又能保證,每位男性客戶在使用娃娃時都能做到尊重,或劃清一些出格行為與現實交際的界限?

機器人伴侶,既為我們帶來了掌控的快感,也引發了失控的災難

這點,和善惡共存的人性同理。

人工智能世界級專家家戴維聲明,未來30年內人類將會和機器人結婚。

再往後,人機生子也會被提上日程。

到那時,最需要擔心的問題,反而是“聰明的機器人會需要人類嗎?”

變革必會發生,人類卻未必只是棋子。

除了血肉和程序的差異外,我們還比機器多了一種連自己都無法預知的變數——人性所產生的推動力

現在,想一想,你做好迎接人工智能光年的準備了嗎?

第一集的部分,E君就介紹到此。

看過正片之後,也有不少人認為內容過於淺嘗輒止,顯得沒有態度。

但這反而是E君心中,中國紀錄片走出國門最大的一個嘗試

它終於開始向人類提出問題,將世界的命運連成一個整體。

最重要的,是它發出了一種聲音——

“我們活在一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思考,永不能停止。”

在本片介紹的頁面裡,有這樣一句話:

明天永遠都會變成今天,而身處今天的我們,永遠都身在明天之前。

今天、明天、永遠。

三個詞,構成了片子的主題。

E君看來,它們之間還有一層聯繫:“今天”是“明天”的機會;“明天”是“永遠”的危機;“永遠”是“今天”的挑戰。

而接下來,片中另外三個問題的機會,問題和挑戰,由你來思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