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異曲同工的A股造富故事:創新藥資本榮光與爭議

醫藥板塊作為A股傳統的大類資產配置標的,或許會轉變為博取超額收益的沃土。

連續六個交易日下跌之後,8月23日,微芯生物(688321.SH)市值仍穩坐336億元上方。而A股市場80%的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已被甩在後面。

新的市場規則,給醫藥板塊新的猜想。

一廂是炒作瘋狂,另一廂是落寞異常,這種反差,恰是故事的核心,耐人尋味。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這家淨利潤三千多萬、資產規模8.28億的中小型藥企,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不僅將港股同類標的踩在腳下,其上市首日的最高市值——512億元,更是力壓上海醫藥(601607.SH)、華東醫藥(000693.SZ)等規模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消費大白馬。

除了受科創板本身供需失衡、炒作嚴重影響外,“創新藥”的光環,或許也是促成這場資本盛宴的原因之一。

“創新藥”的炒作邏輯,亦是成熟市場的舶來品。不管是A股、港股還是美股,掌握原研能力的創新生物醫藥公司一直頗受優待。這種似乎自洽的邏輯,或許將在A股演繹更多故事。

異曲同工造富故事

在最新發布的胡潤中國百富榜中,恆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鍾慧娟夫婦以825億元的身家名列總榜單20位。

這是孫飄揚夫婦2016年以來連續三年蟬聯醫藥領域首富。

1990年孫飄揚接手恆瑞醫藥前身——連雲港市製藥廠——擔任廠長時,該廠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來料加工品種,均為低技術含量、低利潤率、市場競爭激烈的產品。

技術出身的孫飄揚上任後主導一系列改革,將重心從低技術含量的仿製藥放到創新體系投入,上任次年,孫飄揚便用連雲港市製藥廠約一年的收入買下中國醫科院藥研所開發的抗癌新藥異環磷酰胺的專利權,此後,又相繼斥資在連雲港、上海設立研發中心。

孫飄揚說:“你沒有技術,你的命運就在別人手裡。我們要把命運抓在自己手裡。”

在經歷一系列改革之後,恆瑞醫藥的經營開始穩健向上發展,2000年9月7日,恆瑞醫藥在上交所上市,上市首日開盤價26.88元,募集資金4.6億元。

兩個月之後,從美國Galderma藥物公司離職回國的理學博士魯先平,拿著6538萬港元(大約5000萬人民幣)的啟動資金,毅然決然地開始了國內創業之旅,科創板第一家原研藥企微芯生物由此誕生。

不過,與微芯生物不同的是,同樣是市值突破500億,微芯生物隻用了一天,而恆瑞醫藥卻花了13年。

但從市值500億到1000億,恆瑞醫藥隻用了兩年,從市值1000億到2000億,恆瑞醫藥的時間更短,隻用了一年。

2017年11月3日,恆瑞醫藥以71.95元/股的價值,首次突破2000億達到了總市值2026.75億元。

眼下,恆瑞醫藥已經穩居於三千億以上,截至8月23日晚收盤,恆瑞醫藥總市值高達3383億元,市盈率高達79倍,是A股市場當之無愧的醫藥“一哥”。

當然,這些財富能夠體現在孫飄揚夫婦的身上,還得得益於2003年恆瑞醫藥的股權分置改革拉開大幕,這為孫飄揚夫婦通過曲線MBO實現了個人財富的暴漲,奠定了轉折。

也正是在這一年,剛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王曉東毅然回國,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下簡稱“北生所”)所長。

七年之後,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的一個朋友聚會上,王曉東遇到了剛把保諾科技賣給PPD(美國三大CRO公司之一)的歐雷強,兩人一拍即合,於2011年在北生所對面成立了百濟神州。

從2014年首輪融資以來,百濟神州累計融資超22億美元。其中最為重要一次募資莫過於2016年2月,百濟神州遠赴美國納斯達克IPO,成為首個赴美上市的中國創業型生物製藥企業。

百濟神州首發合共出售6.6百萬股美國存托股份(ADR),共募得資金約1.82億美元,此後三年內分別完成2.12億美元、1.9億美元及8億美元的隨後公開發售。

2018年4月,港交所發布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四個月之後,百濟神州在港交所開始了二次上市,合計募資9.03億美元,在此之前的兩年多時間裡,連年巨虧的百濟神州在美股漲幅已經超過6倍。

截至8月23日收盤,百濟神州港股總市值達687億港元(大約620.59億人民幣),與美股基本持平(美股總市值為86.08億美元,大約609.83億人民幣)。

持股份額最高的Baker brothers life sciences,L.P.合計持有百濟神州1.45億股,總市值高達115億人民幣。

舶來品邏輯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恆瑞醫藥(600276.SH)五年股價翻5倍,坐擁三千億市值帝國;明星抗癌藥企百濟神州(6160.HK)美、港股兩地開花,無產品上市、業績巨虧卻引得投資人前赴後繼;先後上市PD-1單抗的君實生物(1877.HK)、信達生物(1801.HK),港股上市後股價節節走高;哪怕以實驗室服務為主業赴A股上市的藥明康德,也拿下16個連續漲停板……

動輒數十億,乃至上百億,這樣的造富效應在生命藥研發企業中,並不算什麽新鮮事兒。

信達生物上市前就已經歷5輪較大規模融資,總共融資5.62 億美元,上市前估值就已經達到12.8億美元(大約人民幣90億元),而2018年10月港股上市之後,股價更是節節攀升,截至8月23日晚,總市值已經突破288.50億港元(大約人民幣260億元)。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閱數據顯示,創始人俞德超通過旗下1.46億股,牢牢鎖住32.85億身家。

君實生物一眾創始人也很快在“港股+新三板”的光環中實現財富暴漲,截至8月23日,君實生物總市值229億港元(大約人民幣206億元),公司實際控制人熊俊、熊鳳祥直接持有君實生物1.28億股,市值約為37.44億港元(大約人民幣33.84億元)。

自此,國內PD-1第一梯隊四家企業,在資本市場聚齊。

微芯生物之類的故事有其獨特性,亦有特殊的背景。

針對人群較廣、關乎患者生存,可以直面跨國藥企競爭的原研藥公司,似乎與資本需求有天然的契合。

從2018年開始,隨著港股、A股市場放開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標準,國內原研藥企迎來上市潮,市場廣闊的PD-1單抗藥更是踏上了“封神”之路,創富無數。

隨著一個個造富神話衝上台前,對於原研藥企的估值,也出現了諸多爭議。

根據記者了解,對於規模優勢不明顯、主要靠特色品種優勢取勝的生物藥企而言,研發順利完成、獲得生產批文只是漫長周期達成的第一道坎,待新品上市後,如何彌補銷售短板,是大多數“後來者”一道關乎存亡的難題。

華南地區一名私募機構人士就認為:“目前已經上市或正在申報的企業,如百濟神州之類的研髮型藥企,本身質地其實不錯,屬於最新領域的一線梯隊,在一些領域的研發進度甚至比恆瑞還要快,但是後續銷售渠道如何鋪開還存在一定的疑問。”

另一方面,對於規模較大、較為成熟的大型藥企,也出現不少“過熱”的聲音。

背後的估值爭議

藥明康德在資本市場由一分三創造的市值“奇跡”,至今仍被世人稱奇。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其在紐交所退市前僅約210億元的市值。但隨著公司裂變為三家,分別於新三板掛牌(合全藥業)、港交所(藥明生物)和A股(藥明康德)上市之後,市值突現暴漲。

到如今,僅藥明生物和藥明康德的市值,就分別達到了1053億港元(大約人民幣951.72億元)、1346億元。

而A 股“處方藥+創新藥”龍頭恆瑞醫藥,雖然對標國際龍頭默克、輝瑞等,但相比之下,恆瑞79倍的市盈率相對較高(輝瑞、默克市盈率分別為17.17倍、35.26倍)。

有市場人士質疑,按照當前的估值,短期內,恆瑞藥業是很難兌現的,其業績短期內較難實現爆發式增長。

“對於醫藥特別是創新藥來說,A股一直是給予較高市值的,比如恆瑞等。比較明顯的原因就是A股太缺乏此類公司,物以稀為貴,所以在A股不光是創新藥,半導體等高科技企業估值也非常高。”淳石資本執行董事兼證券投資事業部負責人楊如意受訪說道。

其認為,當此類股票容易業績不達預期時,會發生殺估值、踩踏的風險。但也不能說此類股票有絕對明顯高估。

在楊如意看來,放眼全球來看,特別是美國市場,很多抗癌的創新藥的醫藥股既無盈利,也無營收,如果此類公司研發新藥成功(從動物實驗到臨床III),那麽估值上到幾十億美金也很快,但研發失敗也可能導致一文不值。

持有這種看法的人並不在少數,在諸多機構人士眼中,生物藥企的估值,並不能以盈利能力來看,高風險同樣意味著高收益,這便是港股放開生物藥企上市條件的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已上市的生物藥企百濟神州、歌禮藥業、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均未實現盈利。微芯生物雖然在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情況下,滿足了科創板上市的條件,但整體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也並不強。

楊如意認為,科創板目前普遍情況是估值虛高,微芯生物也不能避免的被高估。但對於其他原研藥企而言,機構會對企業每個在研品種及銷售品種估值,而不是簡單根據市盈率估值。

“從港股來看,很明顯投資人對於生物類藥企,尤其是單抗藥企業,可以跟歐美PK的企業,市場是有給溢價的。市場的關注重點不在業績,而是看增長空間,比如藥物研發階段,是否獲得生產許可,針對人群規模,發病率、治療費用等。”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三板科創研究負責人諸海濱指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