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一起”系列訪談 | 陳嘉上將港人精神注入電影


1905電影網專稿 1997年,陳嘉上37歲。他說,等香港回歸那天,他等了足足37年。作為中國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他曾接任許鞍華成為香港電影導演會會長,為香港電影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逃學威龍》《武狀元蘇乞兒》《精武英雄》......他早期的港片代表作家喻戶曉。“北上”拍片以來,他的《畫皮》《四大名捕》《蕩寇風雲》同樣驚豔,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香港與內地影人融合歷程中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始終站在中國導演的角度,用作品弘揚中國文化,用光影訴說愛國之情。


近日,“在一起——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特別節目”就邀請到導演陳嘉上做客,聽他訴說沉浸電影行業數十載的心路歷程。


01.將港人精神注入英雄電影


陳嘉上出生於深圳,成長於香港,曾短暫赴加拿大留學。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護照寫的是英籍。站在祖國的土地,卻不能說自己是中國人。社會上的人都對他說,“你是香港人而已”。


這一度給他造成了信念上的矛盾。直到畢業之後到內地旅行,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才讓他覺醒與釋懷,“我應該體現一下我跟這片土地的關係。”儘管當時香港還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但他決心用光影傳遞愛國之心,書寫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希望用作品讓青年人銘記歷史,讓世界體會我們的“民族魂”。



陳嘉上小時候愛練功夫,偶像是華人之光李小龍。李小龍曾在《精武門》中飾演陳真,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吼出了中國人如雄獅一般的血性,讓世界為之震撼,也激發了陳嘉上對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



長大後的他,同樣以這陳真為創作基底,拍出了屬於自己的《精武英雄》。歷史上的陳真是霍元甲徒弟,但銀幕上的他卻是半個虛構人物。


羅維在創作《精武門》時,陳真被他描寫為大字不識,一說話就是“我讀得書少,你別騙我”的“粗人”。但到了陳嘉上,他則將《精武英雄》裡的陳真設定為一個在日本大學攻讀的學生。



“我們要強,就不能笨。要練好武功,但也不能放棄讀書。兩者不能缺一,這是我的理想。”


陳嘉上解釋,學武的同時懂文明,這是他對陳真的期待。銀幕上不乏對陳真英雄形象的刻畫。陳嘉上一人就參與了兩版的創作。



一版是1994年,他當導演,找來李連傑主演的《精武英雄》;另一版是2004年,他當編劇,找來劉偉強導演,甄子丹主演,拍了《精武英雄:風雲》,再度弘揚民族正氣。那也是甄子丹繼劇集《精武門》之後二度飾演陳真。



甄子丹曾為陳真唱過一首同名歌曲《精武英雄》,歌裡是這樣寫的,“用一生來做精武英雄,學會自重,不怕未得尊重,仍不忘中國夢。”


多年以後,陳嘉上也談到他的中國夢,“很簡單。我們所有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都要學懂自己的文化,理解中國人有深厚的文化力量。”


2017年,陳嘉上再度把鏡頭對準民族英雄,透過《蕩寇風雲》講戚繼光的故事。較《精武英雄》以半虛構的方式描述陳真相比,他這次卻不敢對戚繼光有太多脫離歷史的創作。



為了寫好《蕩寇風雲》,他先是去了浙江,跑遍戚繼光奮戰過的每一個戰場,想象戚繼光當年的兵法和戰術,研究他為什麽要發明鴛鴦陣;然後去了趟日本,花了三個星期找到倭寇的歷史遺跡,盡量還原當年的史實。


陳嘉上介紹,《蕩寇風雲》除了日本部分是虛構的,有關戚繼光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按照歷史去拍的,這也是最令他滿意的作品之一,拍出了對英雄的敬畏和尊重。



而無論是陳真還是戚繼光,每次拍英雄的故事,陳嘉上都會為之添入香港精神的內核。“港人精神就是,哪怕在英國人的管理之下,大家仍有中國人的歸屬感,仍會有中國人奮鬥的激情。”


他曾說過一句話,“香港人最需要一個夢”。因為夢想會成真,所以他電影中的虛構人物,都是有夢想的人。


他們都有共通點:對善良美好的事物抱有期待。可能一開始沒有這個能力達到目標,但通過某個機會和自己努力最終會達到目的。誰都不知道是否會成功,可他們仍然努力地去做。


這也和港人精神十分類似,“大家低著頭乾活,好好發揮自己。守望相助,非常樸實。”



02.希望與內地影人共創佳作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隨後爆發的金融危機使香港電影業遭受重創。眾多香港影人紛紛北上,陳嘉上也是最早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之一。



彼時身邊的人對他說,你可能適應不了內地的土壤。“結果呢,原來還是可以”,陳嘉上坦言自己做了一些改變,目前已經適應內地市場的節奏。


以前在香港拍電影,沒有一個投資人看過他完整的劇本。喜歡在現場瘋狂改劇本,是陳嘉上的習慣。但到了內地,劇本必須提前審批和定案,這意味著,他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方法。


陳嘉上樂意作出這樣的改變。“我為什麽要回來拍電影?為了就是跟大家融合在一起。如果還是像當年拍港片那樣,那還不如留在家裡不就好了嘛!”



細數起來,《畫皮》取材於中國志怪小說《聊齋志異》、《四大名捕》改編自溫瑞安的同名武俠小說、《蕩寇英雄》源自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陳嘉上感歎能夠置身於中國文化極其幸運,“沒有一個民族會像我們一樣有大規模的文字記錄,每一個領域都令人驚豔。”


較早期拍港片相比,拍《畫皮》和《四大名捕》時,他的心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希望自己站在中國電影的立場,希望努力成為一個中國導演,而不光是一個地方性的,大家認同的香港導演。”



或基於此,時至今日,他仍樂於探索職業生涯的“第一次”。陳嘉上最近拍了一部網絡電影,影片改編自煙雨江南同名小說《塵緣》,這是他第一次拍網大,且首次接觸仙俠題材,“確實跟小孩兒學習”。


當前,導演正在籌備兩部電影和一部劇集,依然堅持,“不放棄,低著頭,往前走”的香港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電影圈有著“傳幫帶”的傳統,實際是指前輩提攜後輩。


陳嘉上曾經向徐克炫耀,“老徐,我一生都不可能超越你,你太強了。可是有一件事情比你強,我徒弟比你的徒弟強。”


要知道,陳嘉上的徒弟是林超賢陳木勝,兩位都是為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導演。前者的“行動三部曲”至今讓無數觀眾念念不忘,後者的最後一部電影《怒火·重案》更成功登頂內地影史港片票房冠軍。



千山一脈,萬水同源。師徒共進,並肩守護中國電影,成就了一段被影迷津津樂道的佳話。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完成了雙向奔赴。


適逢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年,陳嘉上談到對未來的展望,“不能再負這個時代”。



“香港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我們代表了中國人。觀眾在看一群中國人在香港拍戲,訴說中國人的故事。未來香港要在我們中國發揮更好的力量。這就是我作為一個香港人,對香港最大的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