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生手機流量取決於教學品質?大學老師該行動了

大學生上課常常有人在心不在,甚至人不在心也不在的情況。課堂上低頭玩手機,趴著補覺的學生不在少數。專業課情況稍好,但如果是非專業課或者是基礎課程,這樣的現象更多。

大學生上課狀態引擔憂

時至今日,手機早已成為人類的“第六器官”,很多人都有手機依賴症,一分鐘沒看到手機就心慌慌,玩手機是現代人每天必備項目之一,大學生自然也不例外。

騰訊教育-麥可思2018年在校大學生手機使用研究顯示,8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手機依賴。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累積時長為5.2小時,13%的大學生日均使用手機9小時以上,14%在7至9小時之間。數據顯示,79%的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以每節課 45 分鐘來計算,大學生平均每節課玩手機的時間是13.9分鐘。

教室裡,前排學生寥寥無幾,後排學生“熱鬧繁華”,這是很多大學教室課堂的座位現象。而聚集在後排的學生可能並沒有聽課,反而是在玩手機。

為什麽很多大學生都在上課的時候肆意玩手機呢?

一方面,大學生從高中的嚴格管理到大學沒有升學壓力,也沒有學校和老師的嚴格要求,一下就感覺卸了擔子,自製力不夠。

另一方面,很多大學老師會在期末劃重點,很多學生在期末突擊直接可以期末及格,認為沒必要聽講,既然能及格,上課玩手機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對於這種現象,有些老師讓學生上課前將手機統一放進講台,課後學生挨個領。

但治標不治本,可能會引起學生反感,而且不玩手機依然可以用其他的代替,比如帶小說、雜誌上課看打發時間。回歸問題,依然是學生不想聽課。

對此,有人認為手機正在干擾如今的大學課堂。

從科學角度看手機干擾課堂

2016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生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亞當?格薩雷與心理學家拉裡?D. 羅森合著的《紛亂心緒:高科技世界中的古老大腦》出版了。

以科學的角度看,“干擾”就是一切與既定目標毫無關聯的事物,並且阻礙目標的完成。

干擾的來源包括外界產生(如窗外的鳥鳴、突然的敲門聲等)以及自身行為所致(如衝咖啡、改做其他任務以及查看社交媒體等)。

格薩雷等人研究發現,干擾的產生源自人類大腦本身的功能特點:人類能夠設立高層次的目標並且制定完成目標的具體計劃,與此同時,有限的認知控制能力難以持續集中注意力以及保持工作記憶。

研究還發現,在完成複雜的任務或者進行重複性極強的工作時,干擾帶來的短暫的愉悅會更加吸引人。

高校課堂顯然屬於這種情況,學習內容艱難複雜之際、教師講課滔滔不絕之時,手機對學生的吸引力陡然大增,並非是學生沒有意識到上課玩手機會影響學習,只是確實控制不住自己。

此時,為生活帶來便利的高科技電子設備卻使得學生更容易陷入五花八門的軟體、網頁之中。更為糟糕的是,格薩雷教授的研究表明,電子設備帶給人的干擾並非只是視線停留在螢幕上的幾十秒或者幾分鐘而已,過度沉溺於干擾的試驗者通常要經過30分鐘才能完全投入到被打斷的工作或學習上來。

把手機變“心機”

實際上,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玩手機是有原因的。他們認為,如果老師講課枯燥無味,知識內容照本宣科,那聽課還不如玩手機,因為聽課一點趣味都沒有,聽了也覺得無聊,而玩手機至少讓自己找到了一點樂趣。

但如果老師上課有趣,有足夠的個人魅力,讓課堂精彩無比,那學生肯定不會玩手機,他們早就把手機忘了,沉浸在老師的課堂之中。說到底,學生的手機流量取決於大學老師的上課品質。

是的,當一位老師的課堂品質獲得了學生的認可,認真聽課的學生自然也就多了。此外,為了讓學生能夠聽課,老師不妨讓手機變成自己的“心機”。

有教育專家提倡大學教師們可以引導學生慢慢戒掉在課堂上使用移動設備的“癮”,把這些設備由課堂“違禁品”變為“學習工具”。

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戈茲山分校心理學榮譽教授拉裡·羅森建議授課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分鐘的“科技時間”來查收和發送資訊。他表示,最初教師可每15分鐘安排一次課間“科技時間”,之後可以逐漸拉長授課時間,讓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

美國萊特州立大學組織長官學助理教授科裡·斯米勒在研究中還發現,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更喜歡在課堂上登錄Instagram或Snapchat等社交媒體。

她明白讓學生戒掉對移動設備的“癮”太難,因此在深思熟慮後想出了將學生這一上“癮”行為納入課堂管理中去。

在“組織長官”這門課程中,傳統上,授課老師會要求學生根據課程需要,寫下自己的長處。

但斯米勒給了學生10分鐘的時間,鼓勵學生在教室附近通過手機拍下能說明自己優點的照片。相比於傳統教學法,這一做法明顯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國外越來越多的高校,例如鳳凰城大學甚至開始嘗試開發一些可以安裝於手機的應用,以提升課程參與度,確保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與本課程的教師、學生保持聯繫。課程教學相關的應用程式實現的功能包括課堂討論、查看課堂講義、發布獲取實時通知等。

目前,國外高校將智能手機應用於教學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應用於課堂教學,即充當課本及其他教輔工具,另一種是作為教學管理的工具存在。

既然無法讓學生擺脫手機的束縛,那就把它變成教學的工具,充分利用其強大功能,為提升課堂參與度和課下學習服務。

其實,要求學生上課不帶手機並不現實,大學老師要想把學生的注意力盡可能集中在學習上,就要把學生放在整個學習過程的中心,不斷反思如何為學生提供最有價值的學習目標和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

作者 | 麥小微

編輯 | 麥小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