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AI面前,中醫,將去往何方?

在AI面前,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似乎有點格格不入。由於沒有準確的診療、分析數據和標準化的治療體系,中醫診斷往往隻憑望聞問切,且極大程度依賴醫生本身的水準和經驗。處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十字路口,中醫只能漸行漸遠?中醫,將去往何方?


在中醫藥領域,不乏主動求變的企業。如何將現代技術為中醫賦能,是道生醫療十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本以傳統著稱的中醫診療和中醫傳承也擁抱了人工智慧,徹底顛覆了對中醫藥的未來定義。


提起望、聞、問、切,人們通常會想起頭髮花白的老中醫搭脈問診的場景


與時俱進,也有的醫院可進行電子老中醫把脈問診,患者將面部貼合在「舌面象儀」上,儀器可以自動採集患者舌診、面診資訊,記錄下舌面特徵,並形成報告;將手腕搭在「脈象儀」上,通過感測器能自動採集脈象,完成「把脈」,並即時顯示脈象的波形圖;系統還能為不同人群進行「問診」,了解患者的癥狀及表現。最後,「電子中醫」將綜合舌、面、脈、問資訊,自動輔助辨證,提供個體化養生和乾預建議,開出個性化中醫健康處方。


梅奧國際表示電子老中醫把脈問診診斷結果不是臆斷的,而是研究者遵循中醫思維,依託於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嶽陽、華東等眾多醫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資訊研究所幾十年來收集的大量臨床數據,從中挖掘出的診療規律。可為缺乏經驗的年輕中醫、基層醫生提供輔助決策,系統內幾千個經典方劑也可隨時學習調用。


從《中醫藥法》到《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相繼**,中醫藥正迎來國際化的大好時機,但仍受限於國際標準的缺失、中醫藥服務難複製等因素。對於中醫藥發展,國際標準的建立可以促進客觀化數據採集,為未來發展中醫大數據、中醫人工智慧鋪設路線;便於數據規範化傳輸,可異地完成資訊的讀取和再現,促進中醫遠程醫療跨區、跨國合作交流。爭取並贏得中醫藥國際標準「話語權」,助力中醫藥「走出去」。


中醫診療體系正在逐漸標準化、數字化。隨著數據體量的累積與維度的完善,中醫臨床數據也能與西醫一樣,在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方面發揮重要價值。


AI+互聯網,名老中醫就在身邊


梅奧國際表示長期以來,中醫臨床經驗傳承面臨兩「難」:一難,名老中醫資源有限,很難服務到更多的患者;二難,中醫傳承依據規律,靠「悟」來傳,跟書學,跟老師學,隱性知識很難顯性化。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介入,讓這些難題得到突破,為名醫名方智慧傳承開闢「新路徑」。


人工智慧建立一種病的模型至少需要2000例的有效數據,但對中醫而言,診療資訊往往不是量化的數據,既不規範也難以直接使用,有效數據微乎其微。而道生醫療的方法是,一方面從古醫書裡整理醫案數據,同時通過自動語義分析技術可將過往電子病歷自動結構化,對於新患者,還能由四診儀客觀採集四診資訊,積累到足夠多的有效大數據後訓練專病模型


與互聯網的融合,讓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傳承擴展了「時間」和「太空」。通過中醫四診資訊遠程醫療服務,讓更多基層年輕醫生與名老專家跨區域『面對面』交流,讓優質名中醫資源通過線上會診與帶教,輻射到百萬基層醫療機構及中醫健康管理機構。目前智能化中醫在 「遼寧省本溪市中醫醫聯體建設」、「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雲中醫服務平台」、「甘肅省隴西縣鄉村醫療服務一體化建設」及「北京·薊門裡·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家醫服務和醫聯體建設」等項目中發揮著技術支撐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